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道伊艾(?~公元665年),真名迦尔瓦勒·本·奥斯·阿伯斯,是阿拉伯蒙昧时期末、伊斯兰时期初的大诗人.他出生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地区的阿伯斯部落,母亲陶莱是该部落的女奴.也许是他自己出身低微的缘故,他并不象其他诗人那样视当时的部落氏族制度为神圣,也不把出身平庸或高贵作为评判人的价值标准.他在生活中信奉的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这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霍道伊尔早年师承蒙昧时期诗歌大师、悬诗诗人祖海尔·本·艾比·苏尔曼,曾当  相似文献   

2.
克尔白·本·祖海尔(?——645年)是阿拉伯蒙昧时期悬诗诗人祖海尔·本·艾比·苏尔曼的儿子.受家庭的影响,克尔白自幼喜欢吟诗,但父亲深怕孩子年幼,文学功底浅,所赋之诗流传在外,会有损书香门第,便立下规矩,不读诗万句,不许作诗.为此,祖海尔常常带着克尔白和他的兄弟布迦尔一同前往沙漠贝杜因人居住区,以熟悉沙漠生活,了解沙漠语言——正规阿拉伯语,背诵前人以及当时著名诗人的诗句.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克尔白的语言和作诗技能终于得到父亲的认可,成为父亲最得宠的诗人. 克尔白及其兄弟布迦尔与霍道伊艾,三人都曾向祖海尔学诗.伊斯兰教兴起后不久,  相似文献   

3.
位于北非的摩洛哥,中世纪曾有过辉煌的时代,是非洲“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策源地.但在近代,同大多数亚非国家一样,成了西方列强侵略和渗透的目标.19世纪末,在受到列强侵略和威胁、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摩洛哥出现了一位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的素丹,他就是穆莱·哈桑. 穆莱·哈桑1836年生于摩洛哥非斯,是西迪·穆罕默德素丹(1859~1873年在位)  相似文献   

4.
622年,穆圣迁徙至叶斯里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伊斯兰教政权由此迅速发展,历经正统哈里发时期、倭马亚朝时期、阿拔斯朝前期,至861年,伊斯兰教政权从政教合一走向政教分离.本文就此试作论述,求教史学方家.一、政教分离的原因在阿拉伯朝的37任哈里发中,只有阿布·阿拔斯、马赫迪和阿明三人为纯阿拉伯人,即他们的母亲为来自半岛的纯阿拉伯人.其余哈里发的血统中均有征服地民族的成分,如曼苏尔的母亲是柏柏尔人,马蒙的母亲是波斯人,瓦绥格的母亲是希腊人.这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纯血统”观念,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哈里发的用人政策.阿拔斯朝前期,哈里发马蒙的政府官员主要由波斯人担任,因为他的母亲是波斯人.他的后任穆阿塔  相似文献   

5.
瓦哈比主义是300年前由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谢赫创立的一种伊斯兰法学主张和理论。德尔伊亚埃米尔穆罕默德·本·沙特和阿卜杜·瓦哈卜谢赫建立政教联盟后,积极开展了旨在伊斯兰教改良的瓦哈比运动,最终导致了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在现代沙特的社会发展中,瓦哈比主义为保持沙特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君主制,维护沙特王室的政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沙特的瓦哈比主义决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6.
人名学是研究人的姓名及各种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世界人名的结构有三种形式:姓与名、名与姓、名姓缺一。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不相同,人名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别。阿拉伯人的名字由本名、父名、祖父名、称号组成,属“联合制结构”。即本人的名字后缀父名,以后是祖父名、曾祖父名……。阿拉伯人也有号别,孩童时有昵称。他们的名字多取词意,也有取其音或字形的,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与宗教有关的人名 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许多人名与宗教有关。 1、安拉本身有99个美名,穆斯林常在99个名字前而冠以“奴仆”与“恩惠”等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如:阿卜杜拉()、和阿卜杜·拉赫曼(),以示对真主的虔诚和爱戴。 2、穆圣也有许多美名,为了表示对穆圣的尊敬和爱戴,伊斯兰教诞生后许多人都叫穆罕默德,或艾哈迈德等。如:穆罕默德·塔哈()、阿卜杜·阿齐兹()和阿卜杜·拉希米()等。 3、沿用《古兰经》里提到的许多使者名字,如:阿丹()、易卜拉欣()、伊斯哈格()和阿尤布()等。 4、用先知家族中显赫人物的名字给子女取名,如:哈桑()、阿里()、法蒂玛()和乌姆·库勒苏姆()等。 5、用教长、辅士和迁士的名字为孩子取名,如:艾布·伯克尔()、艾布·塔利布()和奥斯曼()等。 6、用早期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初期的阿拉伯文学通常指穆罕默德时期和四大哈里发时期的阿拉伯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虽没有贾希利亚时期的文学那么辉煌,却颇富特色,是那一时期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一、穆罕默德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由于诗人大多来自贾希利亚时期,因此就其风格而言,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摆脱贾希利亚时期的诗歌风格.贾希利亚时期,诗歌是为部落服务的,就一定意义上说,诗人便是部落的代言人,是部落利益的卫道士.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初期 公元628年,先知穆罕默德向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和部落发出皈依伊斯兰教的号召,但各方反应不一。也门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是否皈依伊斯兰教,要看波斯王的态度而定。而波斯王不但反对也门皈依,而且命令他在也门的代理人巴扎尼逮捕先知。逮捕失败不久,波斯王被他儿子希拉维所杀。希拉维上台后遂命令巴扎尼皈依伊斯兰教。也门皈依伊斯兰教后,于632年派出庞大代表团到麦地那,宣布也门并入阿拉伯帝国。先知热情地接见了代表,对他们顺从真主之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宣布也门为阿拉伯帝国行省,任命巴扎尼为省长,派出传教师到也门传教,协调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协助巴扎尼管理政教事务。 伊斯兰教的传播是以武装讨伐为后盾的,许多部落在武力讨伐下只得皈依伊斯兰教,但这种缺乏思想和社会基础的皈依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皈依出现高潮时,半岛上出现了一些反对先知穆罕默德的伪先知。他们号召穆斯林不交纳天课,不承认穆罕默德为真主使者,不承认正统哈里发。也门的艾斯沃德·温萨是最早出现的伪先知,632年初,他从帖哈麦起事,攻占了纳季兰,侵入萨那,杀死萨那市长巴扎尼,强占其妻,征服了迈兹海杰部落,自称也门省长。艾斯沃德的叛乱震动了整个阿拉伯半岛,许多对新生的伊斯兰教及其政权持怀疑态度的人相继叛乱,使  相似文献   

9.
跨时代诗人及其诗歌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分成信士和多神教徒.由于古来氏部落贵族的反对与迫害,穆圣被迫迁徙麦地那,拿起宝剑捍卫伊斯兰教,于是出现了许多伊斯兰信士为了真主的正道而进行圣战,为了捍卫神圣的伊斯兰教而英勇献身的动人故事.这一切都反映在当时的诗歌中.到了阿布·伯克尔时期,  相似文献   

10.
素有阿拉伯诗坛“吉他”之称的叙利亚大诗人尼扎尔·葛巴尼今年4月30日在伦敦的宅第中溘然长逝,享年75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派专机,将诗人遗体运回国内.尼扎尔曾长期居住在黎巴嫩,后移居伦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出版了多部诗集.他的诗歌由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配曲演唱,传播甚广.1923年4月21日,尼扎尔出生在大马士革哈斯姆宣礼塔区,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二.父亲陶菲格·葛巴尼是一糖果厂老板,酷爱诗词,文化素养较高.尼扎尔的叔父艾布·赫里勒多才多艺,作诗、作曲、填词、演戏样样在行.尼扎尔本人自幼爱好绘画,后迷上音乐.这为他以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打下了基础.18岁时,尼扎尔在大马士革民族科学院获得文学士学位,后进入叙利亚大学学习,1945年获法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诗人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曾先后担任叙利亚驻开罗使馆参赞、驻伦敦、北京、马德里大使,后退出外交界  相似文献   

11.
欧默尔·本·赫塔卜(卒于公元644年)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身后第二位正统的哈里发。他笃信教义、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伊斯兰教界一直被视作堪称表率的宗教领袖,是一个对穆斯林大众有巨大影响的人物。信士们的长官公元633年(回历12年),艾卜·伯克尔指派哈立德·  相似文献   

12.
谈到吉达,一定要从历史的黎明期谈起。据说这座美丽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她的名字取自人类之祖母夏娃,阿语中祖母一词的音译便是“吉达”。至今吉达城仍有一座陵墓,墓碑上刻着“我们的母亲——夏娃”,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吉达城名来源的有力证明。吉达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先知穆罕默德受命传播伊斯兰教时起,吉达成了圣城麦加的门户和港口,世界的朝觐者大都从这里前往麦加。伊斯兰教前,朝觐活动仅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吉达的重要性尚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生活的发展及商业活动的活跃,吉达作为港口的重要地位已大大提高。 公元前10世纪初叶,渔民在吉达海滩由东向西流的小河旁搭起临时住房,作为捕鱼回来后的栖身之所。以后,临时住房渐渐增多,发展成了小渔村。史学家们说,约2300年前一个名叫盖达阿的部落来到吉达海滩,在小渔村住了下来。该部落将渔村扩展,成了重要商站。部分史学家还认为吉达一词取自该部落一人名,此人就是吉达·本·吉尔穆·本·鲁巴尼·本·哈勒旺·本·阿姆兰·本·伊斯哈格·本·盖达阿,这是吉达城名来历的另一说法。吉达曾受到波斯文明的影响,也受到赛勒吉亚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安特拉·本·夏达德(约525~600)是生活在阿拉伯蒙昧时期的一位沙漠骑士,也是著名的七首悬诗诗人之一。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阿拉伯各部落一直传颂着他的故事和英雄诗篇。公元14世纪,首部《安特拉传》问世,以后经过多人的编纂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艾布·阿里·穆罕默德·伊本·穆吉拉是阿拔斯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曾三度担任阿拔斯朝的宰相.是他首先摆脱角形库法体的束缚,创造了阿拉伯文草书——纳斯希手写体.这种书法体后来成为伊斯兰标准书法体,他也由此被誉为书法的“先知”. 伊本·穆吉拉后来又设计了塔乌吉手写体和更趋完美的苏卢斯体,从而把阿拉伯书法艺术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对于如何写好阿拉伯文书法,伊本·穆吉拉曾制定了一些规  相似文献   

15.
一、法拉比的生平和著作法拉比(约870~950)全名为艾布·纳赛尔·穆罕默德·法拉比。法拉比出生在今土耳其境内塞汉河边的法拉卜小镇。父亲是波斯藉人,曾在军队供职,母亲是土耳其人。法拉比在家乡度过了青少年时期,那时他对法律颇感兴趣,曾攻读过许多法律书籍。法拉比涉足哲学完全出于偶然,史料记  相似文献   

16.
一、生平和著作伊本·巴哲的本名是艾布·伯克尔·穆罕默德·本·叶海亚·伊本·巴哲,巴哲是他的号,他的拉丁文名是Avenpace译为阿芬帕斯.他是中世纪安达卢西亚最著名的阿拉伯哲学家之一.安达卢西亚即现在西班牙南部地区,公元710年至1492年曾为阿拉伯人统治.我们手中关于伊本·巴哲的生平资料比较零散,不成章节,许多著作失传,所以对他的许多哲学观点了解也不甚详细.十一世纪末他出生在西班牙南部萨拉戈萨(Zaragza),712年至1119年该城曾为阿拉伯人所统治,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1118年伊本·巴哲来到塞维  相似文献   

17.
艾哈迈德·邵基是近代埃及和阿拉伯国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被誉为“阿拉伯诗王”。邵基的父亲曾在宫中任总督私人视察员。邵基于一八六八年出生在总督伊斯梅尔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他的祖籍并不是埃及,曾祖父艾哈迈德·阿里在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时,从土耳其迁居埃及。曾祖父通晓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曾任海关秘书之职。他生前豪富,死后给子孙留下万贯家财。  相似文献   

18.
1926年,塔哈·侯赛因(1889~1973)发表了《论蒙昧时期诗歌》一书,他采用笛卡儿的研究方法,在书中对蒙昧时期的诗歌首先表示怀疑,提出应重新考虑这些诗歌的原有的历史结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蒙昧时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2月9日,一颗阿拉伯文坛巨星陨落,闻名遐迩的埃及现实主义作家叶哈亚·哈基在开罗的一家医院里病逝,享年87岁.他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评论,给世人留下了20多部著作,其中包括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自转、文学评论集等等. 1905年1月,叶哈亚出生于开罗圣宰乃白区的一个市民家中,在那儿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经常出没于穆罕默德·阿里街、古堡、素丹哈桑清真寺,受到苏非派的影响,由此孕育了他最初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回族是由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维族人、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回族形成后,回民普遍使用了汉姓,但追溯回族姓氏的历史与发展,有许多耐人寻味与值得探究的东西。 回族姓氏的演变 谈到回族的姓氏,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的姓氏特点。如阿拉伯人,全名一般由部落名、祖父名、父名与本人名等构成。所以在唐、宋、元甚至明代,我国仍有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保持原来的姓氏,如1965年在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有侯赛因·本·穆罕默德·色拉提这一人名。在元代,大批外来穆斯林进入中原,并参与军事、政治等重大活动,出现了许多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诗人、学者等,他们中的许多人仍保留了原姓氏,如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纳速拉丁·阿老瓦丁。但也有不少人改用了汉姓,如诗人丁鹤年、高克恭等。元代进入中原的外来穆斯林,在姓氏上反映了回回人在保持原有习俗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族习俗的特点。当时回回人取姓氏有这样一些特点: 1.有些回回学者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们既保持原有姓氏的特点,也采用汉族的字和号。如元代著名回族诗人萨部刺(阿拉伯语音译),号直斋。 2.有些回回人既有原名,又有汉文名字。这在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