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在中国抗战问题上实行两面外交,即一方面向日本表示和平,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另一方面同情和援助中国抗战,希望中国削弱日本。这种政策,既维护了苏联的安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试图维持与德国的和平,并将法西斯这股“祸水”东引,望图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使苏德两国两败俱伤。为此英法不惜牺牲小国利益,对法西斯德国姑息养奸,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般通行的概念认为德军1939年入侵波兰是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但本文认为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法国30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30年代建立在英法联盟基础上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这一军事战略的形成标志是马其诺防线的修建。它对法国30年代的军备建设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帝国主义争霸的30年代,法国军队固守防线,使法国失去了处理欧洲大陆外交危机的能力,与英国结盟也使法国失去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独立地位。结果,法国在追随推行绥靖政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导致1940年的法国大溃败。  相似文献   

4.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揭示了30年代末欧洲国际关系十分复杂的变化过程,导致苏德由对立走向暂时的联合。苏德双方签约的动机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文在举出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地评析了这一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敦刻尔克事件中,希特勒对坦克师团的停止前进令,让英法联军在悲剧性的情况下撤往英国,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希特勒自二战以来的首次重大失误,其实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德国的战略意图,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不难看出这是希特勒尽可能地争取到英国在苏德战争中的中立又一外交伎俩,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才使他这一外交"妙笔"成为了"败笔"。  相似文献   

6.
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党狱,在中国抗战的政治环境下初步形成,并在1939年底苏德协定签订后所阐述的"最后见解"中最终确立.深入梳理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揭示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以及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全面认识和评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德开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转折的标志。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北进、南进之争,此时也达到了最高峰。北进、南进政策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称雄争霸、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它不仅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国内各阶级利害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试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8月23日,本世纪最大的外交炸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欧洲上空爆炸了。半个世纪以来,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国际条约能象苏德条约那样长期地激起史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对苏德条约的评价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至今仍无定论。依笔者之见,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条约涉及苏德两国的利益,而且涉及整个欧洲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对卫国战争前苏联对外政策的估价。因此,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吸取其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笔者愿就这个问题谈个人一点粗浅见解,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式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在美国,模式研究始于30年代。到80年代初,模式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30至40年代):当时称为类型研究(typestudy)。类型强调规范性,是对事物直接进行归纳的结果,形式单一;重点仅在分类,即根据对象特点,对不同的行为者和不同的分支学科进行分类研究。第二阶段(40至50年代):40年代以后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推动下,模式研究在国  相似文献   

10.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英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斯大林时期持何种态度?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曾经不止一次是而且现在依然是资产阶级分裂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工具。 资产阶级利用这个问题在30年代末(1939年8月)以与法西斯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借口,制造了第一次大分裂。第二次在50年代中期:当时资产阶级将对斯大林时期的评价纳入“个人崇拜”范  相似文献   

12.
洛伊·亨德森是我们研究美国冷战政策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美国国务院最早提出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和主持起草"杜鲁门主义"的资深外交官。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就确立反苏立场,并坚信苏联将推动世界革命作为外交目标;二战结束后,他从研究美国中东政策入手,向国务院建言插手中东事务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并主持和参与了杜鲁门宣言的起草工作。本文全面探究了亨德森遏制苏联思想的形成和推动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过程,以图对全面了解美国冷战政策的起源与实质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五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刚性外交"、"实质外交"到"弹性外交"的演变."弹性外交"是一种过渡性、权宜性的政策,无一成不变的模式,企图采取"通权达变的举措"达成目的.它的实质,在于利用台湾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构筑"一国两府"、"双重承认"的格局,图谋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它的现实目标是企图化被动为主动,在国际社会强化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地位,制造台海两岸"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的局面,争取重返国际社会,扩大国际活动的空间."弹性外交"的推行,是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在国际社会也鲜有其市场.  相似文献   

14.
二战初期,随着希特勒向西线大举进攻,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面对纳粹德国的威胁,他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积极推动英苏合作.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立即发表声明支持苏联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援苏抗德是丘吉尔现实主义外交的代表性例证.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三十年代后期国际关系中继慕尼黑事件后的又一重大事件,它给当时本已风云紧急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加不安的因素,在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极大震动。本文试图就苏德条约的签订对国际形势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属的秘密议定书,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签订的。法西斯德国之所以要与苏联签订此约,是出于它的战略需要,是为它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的。而苏联与法西  相似文献   

16.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四十几年来,这个条约一直是国际史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从分析苏德战前的苏联对外政策入手,粗略地探索这一条约对当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以期参加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伴随2016年西方出现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逆全球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现象。20世纪90年代的"反全球化运动"发展成为了今天的"逆全球化现象",并经历了从思潮到政策、从民间到政府的变化。这一变化不是偶然的。逆全球化实质是国际治理制度的危机。当前全球化正在经历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到"发展的全球化"的换挡期。对于中国来说,逆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需要顺势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在国内通过国家干预缓和社会矛盾,在国际上推动合作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化害为利,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每个国家的外交都带有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两件典型事件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项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农业机械化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新疆曾掀起过一次为期十年左右,以推广新式农机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运动。这次农业机械化以从苏联进口新式农机具为农机来源,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广为主要方式,对提高新疆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新疆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新式农机具所需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自己无法生产,结果是当苏德战争爆发和盛世才反苏后,苏联中断对新疆的农机出口,这场农业机械运动被迫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20.
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大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的侵华活动不断引起了澳大利亚的担忧,事实证明,日本后来也将澳大利亚列入了"待征服地区"的名单。但由于澳大利亚一向追随英国的外交政策,再加上此时其与日本存在着密切的经贸往来等诸多原因,因而,当时的澳大利亚基本上采取的是对日绥靖政策。澳大利亚对日本的绥靖政策产生了严重后果,也使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