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续第七期)被召到菊香书屋和毛泽东谈哲学。在毛泽东的房间里,挂著许多各种类型、规格水压机的图。毛泽东睡衣上缝得平整的补丁,引起于光远的注意和想像。“我把那次向毛泽东的汇报,称作‘于光远丢脸史’。”于光远擅长自然辩证法研究,这一点,洗深地印在了毛泽东的记忆中,每到他思考相关的问题时,就会想到于光远。延安大学创办时提名于光远开课,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例,后来60年代召于光远到寓所畅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例。196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刊登了日本学者板田昌一关於基本粒子的文章,毛泽东看fIJ後,立即把时任《…  相似文献   

2.
正两次挨打的经历于光远讲过两次挨打的经历。一次是在家中写大字,不知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在一旁观看的父亲一拳打在手臂上,正写着的字成了一个黑疙瘩。于光远一生气,就这样交给老师。老师问黑疙瘩是怎么回事,于光远说这是父亲弄的。另一次是在学校,教室里有一块打手心的板子,老师看谁不顺眼,并不亲  相似文献   

3.
和于光远前辈的相识相交,颇不同于与通常人结识的过程。1995年1月,我的《知情者说——与历史关键人物的对话》之一出版了,其中有一段内容为中共中央主席办公室政治秘书、毛泽东的英语“老师”林克,回忆毛泽东关注基本粒子研究的情形,叙述了毛泽东邀请于光远、周培源到家中漫谈一事。在那次交谈中,于光远曾就“哲学书上通常是以个人做为认识主体,而在人类社会中,认识的主体往往是集体。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看好?”向毛泽东请教。但不知是毛泽东在闲谈时没说清楚,还是林克记差了,在追忆时林克将那句问话说成是出自另外一个人之口。…  相似文献   

4.
近日,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来,我们有一件事情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这就是给我们原来的企业领导人起了个名字叫“企业家”有了这个名字,就使得这些人得到了一种鼓励,得到了一种思想的指导,就感到我不是一个奉命的工作人员,而是要把办好的企业当作我的事业。因此精神状态就不一样,社会地位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5.
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于光远同志《写给青年研究工作者这》的系列文章。这是于光远同志作为我院博士生导师,为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而陆续撰写的。希望全院同学认真阅读,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6.
于光远谈吃     
单守庆 《山西老年》2008,(12):50-50
谈"菜泥"今年已93岁的于光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进入老年之后,他和毛泽东有同样的饮食嗜好——喜欢吃茸泥类菜肴。毛泽东喜欢吃蒜泥;于光远喜欢吃菜泥,还专门撰写文章谈菜泥。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2004年12月25日坐着轮椅到万绿湖参观,之后他大发感慨,认为这“新丰江水库是成功的典型”。于光远透过万绿湖到底看到些什么?他为什么这样下结论?万绿湖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境内,距河源市区6公里、湖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  相似文献   

8.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1979年至2008年是社会主义体制改革30年,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及社会主义革命30年之后的中国又一次伟大的革命。 于光远认为,到200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可以基本完成,即能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经济体制,然后在稳定下来的这个新经济体制下,更有序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届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3月 1 3日晚上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应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之邀 ,在逸夫馆报告厅为师生作了“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的精彩演讲。今年 87岁高龄的于光远 ,虽然行动有些不便 ,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对心爱的学术研究始终锲而不舍 ,每年都有不少经济理论著作问世。  相似文献   

10.
应大力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研究于光远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较快,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如何看待呢?我很赞同朱厚泽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讲的一句话,“从污水和泥泞的污水中走到健美和圣洁”。我们不能嫌路脏就不走路,我们的目标是“健美和圣洁”,但要通过泥泞和污水。有...  相似文献   

11.
最近,经济学家于光远与广东经济学界部分专家学者座谈,提出了30年基本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观点。 于光远认为,改革是向着改革目标前进的运动。改革目标指的是这场改革要达到的结局,即我们希望最后建立起来的那个新的经济体制。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争论,到党的十四大我们才明确建立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中国经济与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内容摘要(据记录与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3.
于光远同志《写给青年研究工作者》的系列短文,本刊自1986年第3期开始连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作者原定写作50篇的计划现已完成,即将结集出版,其中除40篇已在本刊发表外,本期再选登5篇以为结束,并借此向于光远同志和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热情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4.
于光远同志在1988年6月7日上海《文汇报》第三版《学林》第339期发表的一篇纪念《国际歌》一百周年的文章里,对歌词译文提出一个带有原则性的问题,指的是“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这几个字.瞿秋白同志最早的译文是“不要说我们一钱不值”。1958年才改成现在的样子。于光远当时是持不同意见的,理由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这个阶级的本质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的特点正是“一无所有”,怎能译成不要说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呢?  相似文献   

15.
周扬的观点并非尽善尽美,但胡乔木的观点,于光远更不同意周扬“是个思想开阔的人”,毛泽东“一分为二”的提法,是在周扬的报告中见诸文字的周扬20余年后重提人道主义和“异化”命题的隐约前因在讲完起草邓小平讲话稿後,于光远先生继续著有关胡乔木的话题,并引出了另外两个中共大“秀才”,周扬和陆定一。他首光说起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於“升比”问题上,胡乔木与周扬的争论。他说他虽然觉得周扬的观点并非尽善尽美,但他不同意胡乔木的观点。我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毫无发言权,使希望於先牛多谈谈他与周扬、陆定一…  相似文献   

16.
16开本,800余页,142万言,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打开看看,那翔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丰富的内容、严谨的体系,使我觉得书的分量更重了。 这本书是《中国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史》,江苏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学恕编著。其学术价值、实用价值之高,已为国内外所公认,原国务委员张劲夫,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王珏,给予很高评价并  相似文献   

17.
(续)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渊源和差异。但是多数人往往习惯於认可某个权威的某种简单的结论,便不再思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词,是我和胡乔木在争执中争出来的。”胡耀邦听了,马上表态说:“写上,写上。”在我和于光远先生关於刘少奇的那次交谈结束时,于先生送给了我一本地的《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回到家中仔细阅读了一逅,发现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中根据翔实资料的排比,叙述了毛泽东从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放弃他的创造,到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又…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是客观规律,现在已逐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但是,对于如何才能正确地阐述这一规律,在我国经济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于光远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按劳分配讨论会上对按劳分配规律作了一个表述,即“如果贯彻它,加上其它条件,生产就一定会上丢,社会主义制度也一定会得到巩固和发展;如果不贯彻它,生产一定上不去,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我认为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必要的,但还不能说是充足的。因为它只说明了  相似文献   

19.
著名大学问家于光远,今年已88岁高龄,到了生命的暮年。他的身体不好,但他的思想创造力仍然像年轻人一样。他有这么两枚印章,一枚是“无时不思,无日不写”,另一枚是“服务万岁,创造万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解释说:“这不是警句,更不是格言,只是本人的习惯。人各有特点,我的特点就是思考和写作。我感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学问值得去思考。思考了就想留个记录,就去写,多年如此,养成了这个习惯。自己体会到,这种思与写有助于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正是这样的思与写,使他思想年轻,与时俱进,生活充满欢乐。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  相似文献   

20.
《杨匏安传》的出版发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杨匏安传》一书的诞生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最主要是源于北京的动力。其中有时任团中央领导人的胡锦涛等同志的热情帮助,有于光远等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的殷切期望和悉心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