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崇高>作为美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其作者并非1世纪的朗吉弩斯,而是3世纪的朗吉弩斯.其"崇高"不是纯修辞学的含义,也不是纯美学的含义,而是蕴含了从修辞学向美学的过渡及二者的统一.人们对<论崇高>的判断,不是求真的逻辑判断,不是对文本质的规定性的理性开掘,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文本意义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应该从<论崇高>全篇整体的角度出发,从西方美学发展史特别是美学范畴、概念的演变史出发,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解和判断朗吉弩斯"崇高"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公元四世纪前期,西方经历了“同希腊化”阶段,罗马统治下的很多地区的文化教育以及语言都是希腊的,所以罗马顺理接受了希腊的文艺,因此古典主义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公元三世纪的修辞学家朗吉努斯经典的美学论著《论崇高》就是一部古典主义理论专著,他在书中引导当时的文学家向古人学习,强调学习古人伟大作品中的“崇高”风格,他围绕着五个方面阐述了“崇高”的因素,并且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与自然的关系、古典主义创作方法技巧等方面阐述了古典主义的“崇高”品质.朗吉努斯使得“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引发了后世哲学家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尤其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布瓦罗影响深远,为18世纪古典主义埋下了美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文论史上,一提到崇高理论,人们往往会与古罗马的朗加纳斯联系起来,并认为西方崇高理论源于朗加纳斯的《论崇高》.殊不知,在西方,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概念在18世纪以后才得以流行,后世美学家柏克、康德等人关于崇高的论述与朗加纳斯《论崇高》中所说的崇高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朗加纳斯的《论崇高》是从作品本身以及作者方面论述如何创造出崇高风格,而柏克、康德等后世美学家关注的则是外在于人的事物何以引起欣赏者的“崇高感”.西方崇高理论并非是一脉相承,而是经历了从“文学风格”到“审美体验”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5.
《乐记》里提出的“物感”说探讨并分析了艺术创作的发生论 ,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 ,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 ;影响了“兴”从修辞学概念向美学范畴的生成 ;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朗吉努斯吸收古希腊哲学领域认识论范畴的想象概念,结合雄辩术修辞学发展的时代契机,在《论崇高》中从文学修辞手段的角度重新考察和界定了艺术想象.他将想象认定为诗人和演说家使用语言呈现意象的能力,并将之视为构建文学艺术崇高风格的重要途径;在“崇高”视域下,想象与创作主体崇尚伟大理念、仰视真理的思想以及真挚强烈的感情密不可分;想象的介入使文学艺术呈现一种“诗性之真实”的同时也拓宽了其审美维度,从而激发读者和听众的情感.这一古典思想将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基于读者反应的表达过程,为以后的文艺理论深入探讨想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从郎吉弩斯的《论崇高》谈起。郎吉弩斯是公元三世纪雅典的修辞学家,他主要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论述:“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这种措辞的高妙,“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思想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正是从这一角度,郎吉弩斯得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结论。他的论题中心只是崇高的语言形式,认为“恰当的惊人的措辞会对于听者有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他眼中的崇高对象主要是海洋、尼罗河、多瑙河一类自然事物,还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美。然而,郎吉弩斯对崇高的认识使崇高进入了美学殿堂,被确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郎吉弩斯是针对当时道德败坏、文风萎靡来强调崇高和激情的,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虽然《文赋》不是一部专门性的修辞学论文,但它所反映的陆机的修辞学思想却是相当系统的,在修辞学史上相当有价值。但对于陆机的修辞思想及其在修辞学史上的贡献,修辞学界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文章在几部修辞学史对陆机及其《文赋》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赋》的细致耙梳,从文质兼美的修辞主张、情感及求知对修辞的影响、“尚巧”“贵妍”及“迭代相宣”的形式美修辞技巧、创新的修辞追求、独特的文体风格论与语言风格论等五个方面总结陆机的修辞思想,以期对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10.
在《文心雕龙》中“情”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贯穿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的始终。学界大都从情与采的关系来讨论其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意义,而对“情”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内涵有所忽视。本文主要从“情”所蕴含的生命美、理性美和形式美来解读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进化论传入中国,颠覆了历史循环论的专权,也成就了20世纪前期学术研究的伟绩,文学研究亦受其惠泽。但“复古”意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作为一种美学思想仍潜存于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中,“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评价的底子里仍潜藏着对“复古”的美学思想的回护。而今,客观地审查“进化”与“复古”这一公案则可发现“复古”的审美意识实具有不可低估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或倾向于资料考证和长编,或为社会思潮所左右,其学术品格处于迷失状态。《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以历史──哲学──文化为基础,以审美评价为指归,深入内部梳理中国文学史的审美发展历程,突出审美性的心灵感受,在“视界融合”中寻求开放性的审美阐释,为文学史的撰写提供了新的思维取向。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审美旨趣独特又富有深意。它既贴近生活、自然亲切,又对情感表现予以节制和含蓄,受到非常广泛的欢迎。这当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思想,也蕴含着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内心的交流。正是这两方面,使作品既能够感染和打动读者,又能超越具体情境,实现了更普泛的审美影响力。这关联到文学审美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文学审美对民族审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二是文学审美与读者大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的发展必须基于马克思的原典著作,并重新规范“实践”和“自由”范畴,这样才能有效回应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种种诘难,并解决实践美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实践是人的、指向感性对象的、双向对象化的、客观的(现实的)活动;自由意味着对“目的”的超越和人的主动性的获得。真正自由的实践活动必然内在地包含着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因而在此基础上以“自由实践”来解释审美活动是可能的,实践美学的存在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当代传播美学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传媒是人类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宏大而潜力无限的一种传播大系统。研究当代传播美学,必须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里程为历史大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大生命审美观为主视角,对当代传播活动的审美特征、审美生成、审美运作、审美功能等进行综合研究。当代传播美学整体上是由回归生命、审美生成、审美综合思维三组范畴互补互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和富于动态生成性的学科体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在本体论与方法论、目的论与战略论上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当代传播美学的建构方略。  相似文献   

18.
酷评因20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而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历史文化意义。酷评以特有的多元文化张力,创造了"奇观社会"中文学批评的震惊景观,在现代性特质、批评主体与批评美学方面值得深入探讨。酷评通过对精英批评的重构与改造显现出向商品美学靠拢与转化的新趋向,因而是一种以流行为导向的时尚批评;酷评家在思想与文化领域中的漫游个性,赋予酷评以特有的批判锋芒与生猛力度;酷评美学是波希米亚式的前卫美学、先锋美学,酷评正激进地重塑当代批评家的文化模式,重构当代批评的美学传统。从上述意义而言,我们应对酷评给予更多的阐释与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