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前认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热点。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超前认识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人们对超前认识的理解相互之间还有很大分歧。而要对超前认识进行研究,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确超前认识的概念,弄清它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一、超前认识概念的内涵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超前认识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认识对象,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认识的特…  相似文献   

2.
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宝库中,有关认识论的理论是丰富而珍贵的。我们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时自然会首先想到《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专著。诚然,不研究这些文章便无从掌握毛泽东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但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在这些文章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不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及从理性到实践飞跃的辩证过程,而且形成了一套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贯穿在他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之中,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则被概括为认识  相似文献   

3.
认识论只有到了融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时才算是全面的、深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论研究者从以往那种离开文化,就认识研究认识的狭小圈子里跳出来,转而把人类认识当作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而要从文化学的角度观照、反思认识,就必须首先探讨认识的文化本性问题。认识与文化:员们的行界说要说明认识的文化本性,首先必须对认识和文化作出正确的界说。什么是认识,这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易于达到共识的问题,其实并非如此。从古至今的认识论基本上都是离开文化、从纯粹认知的角度就认识研究认识的,我们不妨把这种认识论称之为普遍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哲学认识论的专著,但是深入系统地研究认识的“解剖结构”──主客体相关联及关联中的主客体的论著并不多见。著名的哲学认识论专家夏甄陶先生的新著《认识的主一客体相关原理》一书,不仅把国内有关主客体理论的研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视野、新思路、新观念是该著最显著的三个特征。一、把认识置于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加以研究,从而为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类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逻辑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对于认识论的研究历来有两种基本的态度:一种是把认识同实践割裂…  相似文献   

5.
从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来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关系来看,既具有同步性,又具有不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与不同步性的发展,从认识角度来分析,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类型: 其一,超前性认识。所谓超前性认识,主要是指认识走在实践的前面,超现实实践的认识。这种超前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和成果,它对未来实践起着先导作用或超前指导作用。超前性认识是否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新创见──评介刘泽民的《超前认识论》周秀宝开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的新领域与新课题,建立相应的哲学理论科学体系,迫切需要我们提出许多新的哲学命题与逻辑范畴体系。《超前认识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刘泽民著)这本哲...  相似文献   

7.
现在通行的《中国哲学史》在论述古代认识论的时候,大多从孔子开始,或者论述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论,或者论述孔子与伦理相统一的认识论,这虽然未明确断定孔子的学说就是中国认识论的开端,但实际上起到了这种作用。这种观点把认识论的起源问题局限在现存的文本范围,把最早的认识论限定在理论化的形态,不利于正确地认识中国认识论的本原。人类思想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体现思想成果的形式也有一个从非文本到文本、从非理论到理论的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这对于研究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刘怀惠朱宝信同志的文章《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中,对认识论提出了狭义认识论与广义认识论的区分,认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既不符合狭义认识论,又不符合广义认识论,在...  相似文献   

9.
超前认识,是在当今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最能体现现代人思维特征的认识形式之一。如果说已往人类社会处在由过去支配现在的“后喻”文化时代,那么今天已开始步入由未来支配现在的“前喻”文化时代。人从被动地求教过去、应付现在,转到能动地面向未来。因此,对超前认识的功能进行哲学认识论的反思,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过程和阶段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认识如同被认识的事物一样,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相似文献   

11.
人类认识活动无论是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抑或是从认识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都是一个由多层次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这个复杂的大系统还同更复杂更大的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以及大脑的生理机能系统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致使要对人类认识活动作出精确而全面理论描述(任何描述都是一种解释)的哲学认识论,不能恪守某个既成的理论视角。只有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描述人类认识活动,形成理论上的互补效应,才有可能实现哲学认识论的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反对本本主义》中关于理论必须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反对和防止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认识和实践的对立统一,也就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已经蕴涵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生动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原理和“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能动的认识论原则。从根本上讲,实事求是既是唯物论的原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个认识论原则,即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  相似文献   

13.
近来有同志提出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并在论证时,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作为一个依据,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就此谈点粗浅意见。一有的同志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同化与顺应概念就是“选择”,认识便是“吸收与主体认识结构相同的刺激,排除相异的刺激”,皮亚杰视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参见1986年第4期《哲学研究》)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识结构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认识结构协调和组合的两种形式,也是主体反映客体刺激的两种机能。同化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皮亚  相似文献   

14.
探讨真理性认识的新视角《超越错误——医错哲学及其应用研究》,文援朝等著。25.6万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责任编辑:梅敦诗。我国哲学界过去对认识论的研究,大多是从正面效应去探讨如何才能达到真理性认识,而极少从由错误产生的负面效应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专题研究成果。作者集中讨论了该书中施米特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之上的经济认识论思想。特别是施米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本质的研究 ,即从经济学意义上的物化工具中介论 ,到对认识本质给予性与创造性关系的历史认定 ,最后提出在工业文明之中所谓的世界的构成命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识论。即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是在哲学视野之外未被垦荒的重要认识分支领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于1990年出版的欧阳康博士的著作《社会认识论导论》.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仔细读来.觉得本书有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探讨日益深入.其中,对认识本质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上.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应予以扬弃;也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基干实践活动的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不能动摇的.本刊在上一期曾刊登了彭海堂同志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一文,这一期再发表同满宏、罗川山二同志的《论创造是认识的最高本质》一文.他们都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以及认识论其他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各抒己见,踊跃来稿,以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存在主义从不关心认识论问题,尤其不讨论有关自然界的认识论问题.这对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来说也许是真实的,但至少对萨特来说并非如此.实际上,萨特并不反对认识,他反对的只是认识第一和以认识衡量存在的认识至上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用了一整章(第二卷第三章)的篇幅集中论述了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第四卷中指出,认识既是与美学创造和体育运动等活动并列的作为(faire)的形式之一,又是拥有(avoir)所能采取的形式之一.概言之,认识是自为对自在的原始存在关系的两大类型之一(另一个类型是行动).如果不谈认识,对人的存在的研究就必然是残缺不全的.进一步,如果我们将认识的概念泛化,那么它就不仅包括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包括萨特所说的对于个人或集团的意向性实践的理解(compreehension)以及对于社会历史全部领域中的一切时间化的整体化的诸环节的知解(intellection),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特殊认识形式.由此可见,萨特以至存在主义学派不仅确有其认识理论,而且在哲学认识论方面还颇多独特建树.本文主旨是分析萨特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论,而对于其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理论则仅限于述及某些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19.
一种值得重视的认识途径—从形式到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认识论。形式和内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毫无疑问也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实践中,人的认识无不涉及形式和内容,有时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容,直接认识和把握内容;有时则将注意力先集中于形式,暂时撇开内容,通过形式本身的认识,进而认识和把握内容,即从形式到内容。本文试图对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途径作一专门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从形式到内容是一种广泛而有效的认识途径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就竭力通过各种途径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从形式到内容就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方式之一。在远古时代,人对自然的认识非常幼稚,还没有理论思维的能力,只能借助形式来认识事物。比  相似文献   

20.
“再认识”的理论,是毛泽东在著名的《实践论》中鲜明提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高一级的程度。”这是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认识运动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认识论的重要发挥和贡献。在认识过程中的“再认识”是认识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辩证过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