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界在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时,多强调民族认同的文化属性和国家认同的政治属性。以佤族为例,探讨佤族文化中的国家认同意识,进而从民族文化的根源上寻求两种认同的良性整合,有利于维持和巩固一个国家认同优先于民族认同的认同结构,增强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表现出一致或冲突的特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亟待整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野下,理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探索当前及今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调适与整合的有效路径,建构认同整合的长效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5):104-105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对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特殊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削弱了其国家认同意识;各民族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其国家认同意识;从国际形势看,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要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赋予校园文化以民族特色,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认同感,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稳定的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云南省玉溪市、西双版纳州部分少数民族村寨进行调研情况显示,无论是内地少数民族还是边疆少数民族,都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等比较抽象的层面和民族工作原则方面显现出有着高度的认同,这种高度的国家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但是在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政治认知、政治实践和政治参与方面则表现为共同的被动和贫乏,政治社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状态。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认同的发展变化中,应不失时机地强化其认同心理,巩固和提升其国家认同及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当前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高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文化自信是政党、国家和民族等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坚定信念。提倡文化自信有助于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更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文化自信思想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当中,要从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坚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文化自信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6.
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正确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学校开展正确的认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谐民族关系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衡量社会稳定的标尺,也是多民族国家的最高价值追求。民族关系和谐的实现,离不开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有效整合。笔者从国家认同、法治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切入,分国家认同、法治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和谐的逻辑关系,据此提出和谐民族关系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单一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界限同国家界限一致,民族认同与国族认同不存在冲突,而在多民族国家,两者的关系则变得颇为敏感.当民族利益与国族利益冲突,民族利益由于国族利益而无法实现时,少数民族对资源利益权威性分配的主体的认同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因此,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区分民族认同、国族认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国族认同的不利因素,并探讨构建中华国族认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国家认同建构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以及国家的长期统一和边疆的稳定等问题,有必要考察国家认同问题。以往研究清朝反侵略战争失败主要集中在制度论、精英素质差、腐败论、唯武器论等,忽略了国家认同及效用,基本没有研究国家认同对战争能力的影响。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不大重视大众教育,私塾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国家的教育职能。而以家庭为核心的宗法社会导致民众国家观念淡薄,缺乏群体意识,影响现代国家建构和现代国民培育。帝制中国的制度设计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一种家天下体制,欠缺国家观念,也影响了国家认同的培养。所以人们对家族和区域认同较高,对国家认同普遍缺乏。清朝近代以来几次重大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维护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利用甘肃省359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调查数据,从群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四个维度对甘肃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较为强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高度统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弱化的趋势;民族认同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为此提出了加快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强国家认同的教育和培养;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提高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民族认同促进国家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和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但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日趋复杂,其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因此,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并在边疆治理中通过多种路径与方式,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民族高校有来自民族聚居区、汉民杂散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有部分汉族生源,族群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多元化。研究发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族群身份、个体从小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现实社会、经济地位。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民族高校要积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文化融凝作用;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国家在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16.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是在多个民族的内部认同中构建起来的。在全球化、分化、后殖民与少数话语的语境中,深入推进和展开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应认真分析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建构问题。结合北方"三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情况,探索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理论根源,推动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与跨文化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也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是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整合民族意识,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结果,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维系国家与民族稳定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意识、归属意识和认同意识是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的主要内容。培育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有助于公民形成政治主体意识、政治认同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全球化、网络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互嵌式杂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形成并保持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两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边疆的治理效果,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加强文化整合,把民族文化整合进中华文化之中,以中华文化指导和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强化对中华文化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增量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纳能力、推介拥有民族文化精髓和特色的中华文化于世界等措施,以此强化并保持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民族文化认同,提高边疆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有利于民族国家政治稳定和统一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0.
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