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与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存在着根本差异;可持续发展在互惠型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它是在对传统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发展战略和理论,标志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方式的转换;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构架,自身还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现代文明史上最早批判了作为机械发展观典型形态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破坏性;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作出了一种全面、整体的把握,指出劳动是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认为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人类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复归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自觉协调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就形成了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辩证发展观,这一辩证发展观同时也是生态发展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生态发展观是我们建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共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历史演变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代集体对社会发展的观点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具体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革命和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温饱型社会阶段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基本小康社会阶段以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以智力革命、知识革命和信息革命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不仅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变革,也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系统思维、科学模糊思维和战略思维成为现代主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发展观的研究为视角,在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本质和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理论思想,揭示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内在本质和各自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理论品质和逻辑。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孕育、推动着创造性思维(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创造性思维客体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工业革命)融合的总称[1]。它以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为前提,并“创造着新的技术群、产业群,改变着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组织结构”,“它不仅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生活的发展,也还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形态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的性质和特征,促进人们创造性思维产生、形成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社会的一系…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提炼。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拓展了传统发展观的理论视野,在发展观上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统一以及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推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指出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变革的源泉。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 ,科学技术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同时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思维方式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思维客体、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发生了变化 :思维客体的复杂化、整体化 ,思维主体的社会化、一体化 ,思维工具的综合化、智能化导致思维方式的系统化。“综合集成”法是对唯物主义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和运用 ,是知识经济时代思维工作方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实践思维方式,是实践活动本身各种矛盾在哲学思维中的有机统一,是唯物论的实事求是原则和辩证法的否定批判原则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耦合。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思维方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形成的建设思维方式;在新世纪初期提出的创新思维方式。以创新为实质和内核的创新哲学已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范式。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和创新,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思维方式陈中立文章认为,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也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底蕴,应到哲学的深处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思维方式更新的表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传统发展观不同,它强调经济增...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它不仅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同盟关系,而且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将完成一场重大革命.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发展观,系指对社会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之现代化与制度化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革命在政治上也包含着将传统的政治生活及其结构现代化这样一种变革,因之,革命也是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系统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发展观,包括他对政治发展之动员、参与、制度化及发展趋势等层面的看法和认识,是他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观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改革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抓好"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上述"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结合吉林省情,吉林省统筹发展的基本任务在于:统筹"四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统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吉林省统筹发展,必须把工业化作为核心环节和主导,把城镇化作为关键载体,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基础,把信息化作为有力引领,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处理好非均衡发展方式与统筹发展、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 ,有着不同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冲击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有利条件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也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许多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研究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很新的现实指导意义。现代科技革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着力塑造人文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创新文化氛围的大文化环境,培养社会成员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深入思考和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观提供了有利契机。当前,大学处于更为复杂的生存困境中,在其实践过程中也要面对许多两难问题。要实现大学自主传统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破解大学的生存困境与实践难题,就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协同思维为导向,用相互关联的观点来协调大学在发展目标、价值观和知识观等方面遇到的冲突,在相互协调中实现大学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变革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变革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原则和经验,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拓展人工自然,而且要充分认识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一面;揭示了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结构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揭示出可持续发展观把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联结起来,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正在或已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技术革命导致人类思维的变革 人类的思维不是凝固不变的。人类思维的内容和方式,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带有时代的特征。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並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页四六六),历史上人类思维方式的几次重大变化,都和物质生产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关,同人们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