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百多年前,赤峰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音乐,它以特有的乐器、特有的音律,奏出一种特有的优雅神韵。但这种古乐在流传过程中曾一度失传,直至1983年,这一古乐才被重新发掘,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本文主要针对赤峰雅乐的艺术特色,从赤峰雅乐的词曲风格、演奏乐器、演奏成员、演奏形式、使用功能、演奏乐谱、定调与曲牌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赤峰雅乐,让赤峰雅乐这一祖国宝贵的民族遗产释放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一百多年前,赤峰地区流传一种古老的音乐,由于它最初是以10种乐器轮番演奏各种曲牌,故民间称其为“十番”。但在流传过程中,赤峰“十番”曾一度失传,直至1983年,这一古乐被重新发掘,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经过对词曲风格、演奏形式、演奏成员、使用乐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知,赤峰雅乐源于赤峰“十番”。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地域性音乐形式,超化吹歌与新密的超化寺渊缘极深。自明代传入民间后,因地域文化等原因,历经沧桑仍自成一体,保存了古代吹奏乐原貌,孤守了清高的"雅乐"传统,成为"古代音乐活化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独有的艺术特性,在记谱方式、演奏乐器、曲牌调式、演奏风格等方面都与其他地区的吹奏乐有明显区别,具有自己鲜明的"雅乐"特色。记谱方法是古老的工尺谱传统;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方式不同于其它吹歌乐器;曲牌有明显的宫廷寺庙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宫廷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社会功能而言,它由雅乐和燕乐两部分组成。雅乐主要体现音乐的功利性,具有相对的保守性,燕乐主要体现音乐的娱乐性,具有相对的变化性。上古三代一直到清朝末,宫廷音乐在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自成体系并忠实地服务于宫廷统治集团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中国古代阶级社会形成以来 ,宫廷雅乐与民间俗乐就形成了相互对立的特征。对于汉代雅乐与俗乐的关系 ,汉史褒雅贬俗 ,近世则厚俗薄雅 ,形成两种对立的观念 ,长期以来不可调和。近现代考古发现大量出土汉墓音乐文物 ,经与典籍史料互证 ,则反映出两汉音乐文化的发展 ,存在着雅俗并存、交融互补的特点。而这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唐代雅乐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乐泛指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礼仪中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代礼乐制度,政治严肃性、儒家思想正统性是其制作之着眼点。然至唐代,历朝君王重燕轻雅,雅乐制作较之他代尤简;朝廷喜尚享乐,祭祀大乐援引芜杂,民间小调、西域民族音乐、佛道曲调掺杂其中,使雅乐的娱乐性得以凸显,政治功用弱化,形成了大唐雅乐独具之特点。  相似文献   

7.
赤峰雅乐是清朝末年形成于内蒙古东部草原的音乐,作为具有"仪式性""贵族性"和"宫廷"性质的音乐,赤峰雅乐具有"中正平和,虚静简易"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符合儒家"礼""仁""中庸"的音乐艺术审美思想,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恰到好处的艺术表现尺度。  相似文献   

8.
郑声是孔子对一种非雅音乐的贬称,它滥觞于殷商,得名于春秋,流行于战国,影响及于后世。对于习惯了雅乐的贵族而言,郑声的确是“新声”。但是,它的前身却是商纣王的“新淫声”,比西周制作的雅乐还要古老。郑声的表演者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女乐或乐师,欣赏者是拥有特权的新兴贵族,因此在本质上它属于宫廷音乐。当然,这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郑声会流行于民间,也不排除它会吸收民间音乐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雅乐"之美学意义原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乐",有学者认为是指正统的音乐,即无论是从审美意蕴看,还是从审美表达看,都符合礼乐规范,能体现儒家所极力称颂、和士大夫政治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政治伦理教化审美观念的宫廷音乐,即所谓的"古乐"、"先王之乐",这种音乐一般都在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采用.有的学者则认为"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应该说,这些看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雅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也并非仅指音乐.  相似文献   

10.
雅乐主要负责宫廷祭祠音乐,教坊乐主要负责朝廷宴饮音乐,从北宋初期至中期,二者乐律不同,乐器有别,歌词体制相异,泾渭分明。这一情况至神宗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花日新和刘几,一为教坊副使改造教坊乐,一为太乐修定官改制雅乐。二人一前一后的改乐,体现着雅俗的互动互补。花日新主张教坊乐去噍杀之声,“导中和之气”,俗中求雅,更将新乐施之于雅乐殿堂,另一方面,刘几等人在太乐的改造中也自觉地吸收了当代教坊俗乐成分,将教坊乐主动的“拿来”,以至雅乐中出现“郑卫”之声。而刘几的改乐显然于花日新改乐有着很强的承传关系,其“律主人声”的制乐观与花日新要求的歌者之声与乐律之和协配合前后非常一致,体现着共同的音乐主张。从刘几等人和花日新的交游中,宋代乐工与词人的合作情况亦可略见一般。  相似文献   

11.
浅谈扬琴音色美的创造苏燕扬琴演奏艺术是通过扬琴演奏者心身与乐器的相互作用来完成音乐艺术的“二度创造”的。演奏者在为听众创造扬琴音乐美感享受的同时,也渲泄自我的内心情感,从演奏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达到精神愉悦和艺术理性的满足。每个演奏者都在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任何乐器都有其自身的音色,对任何乐器的演奏又都有一个“演奏音色”问题。“演奏音色”是由演奏者的演奏方法和音乐感觉决定的(如果演奏者的生理、心理条件是正常的),因而,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键琴这种乐器是由榔头敲击琴弦发音的,机械性较强,因此,它的“演奏音色”较难掌握、较难表现。由于演奏者演奏方法与音乐感觉的差别,有的演奏宏亮、园润,有的沉暗、  相似文献   

13.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古典雅乐是近几年来得到发掘运用的珍贵遗产。在仿古雅乐的演奏配器中,钟磬被当成现代乐队的一员加以运用。本文对钟磬的形制、种类,在古代雅乐队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在乐队演奏中的作用作了考证和说明,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一段《诗经·关雎》的伴奏总谱,以作拟古之尝试  相似文献   

14.
唐代雅乐在唐代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的延续使得我国古代礼乐文明得以传承,唐代雅乐将民族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宗教音乐文化融合于传统雅乐之中,促进了雅乐的发展与完善。然而,长期以来,关于唐代雅乐的意义与地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本文择取唐代雅乐乐曲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考证雅乐乐曲史料的基础上,深化人们对唐代雅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种乐器的演奏音色与其质品性能和演奏方法有直接的联系,这是不言而喻的。由于艺术活动是人的思想情感积极地参与而进行的,因此,做为音乐表现中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音色,也必然地受到演奏者某种思想情感的制约,并在其内心听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演奏者对音色的感觉(潜在于“心”)和控制(体现于“力”)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在学校中重建神圣性,从个人经验和文献分析角度出发,探究在当今社会中复兴雅乐的意义。分析认为:音乐作为中国艺术中心的地位已然消失,复兴雅乐就是使音乐重新成为社会生活和人文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制度的建设周期决定了雅乐发展的节奏,雅乐体系的成熟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三礼”雅乐体系所对应的是礼乐制度的成熟形态,大概范围当是西周穆王以后至春秋时期。由于礼与诗、乐特殊的渊源关系,《诗》文本的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又和礼乐制度的建设周期同步,《诗》文本形成的历史正好与雅乐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相一致。《诗》、“雅乐”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构成一种同源同构关系。“三礼”雅乐体系不是对雅乐发展动态过程的记录,而是对这种同源同构关系发展到稳定、成熟阶段的历史描述。  相似文献   

18.
浅析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和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演奏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演奏者的表现力关键在于传神,而良好的音乐感觉对于琵琶艺术“神”的表现至关重要。本文拟从乐句与呼吸、气息运用与神韵、节奏与节拍、调式和调性、音乐曲调的幅度和力度、乐曲审美风格及相关技法演奏六个要素阐述如何对音乐感觉的培养与把握,以求琵琶演奏艺术的最高境界表现。  相似文献   

19.
“音乐会”是冀中乡村的民间音乐组织,从“音乐会”本体的角度对北高洛“音乐会”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以及经济文化系统,历史源流与文化背景,乐队编制、结构、乐器、演奏形式、乐谱、曲目、调高、调式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隋书·音乐志》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书·音乐志》是一部论述君王雅乐和庶民燕乐的综合性音乐文献。本文对该志的上、中、下三部分进行概述,并对当时并立的两大乐系——雅乐的乐工服饰、曲数要求、曲目规范、乐器使用,乐器排列和燕乐的音乐交流、燕乐乐部、燕乐乐器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