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焦电视片《长河》中引用经典的翻译,诠释非经典文本中引用经典、古诗有别于典籍全译的特殊性,旨在通过探索经典翻译变通之法,提升中国文化海外接受度。受引文的语用环境——引用语篇,和引用目的的双重影响,经典引文的翻译多采取选择性释译,使所译文字与上下文纹理契合,在结构、语义和语气上与所处语篇和谐一致,而精挑细选英语引述动词是确保文气畅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岛市儿童文学翻译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在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大量复译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众多儿童文学经典复译作品在秉承初译优点、取得不同程度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普遍的是漏译、误译和文字中英夹杂、有失规范等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文学性没有质的提高,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初译。我们认为,儿童文学的复译应该遵循批判性借鉴和实质性超越的原则,真正实现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汉诗深受日本人喜爱。由于学界对于汉诗日译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如何有效地翻译汉诗供日本人欣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杜甫的汉诗为例,从古典日语语法、日语音韵学、比较语言学、日本语史和相关翻译理论角度,对汉诗日译做到信、达、雅的方法和要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确的音义匹配必须满足甲字音配甲字义,乙字音配乙字义的条件.音义匹配的方法主要有:以义定音,据如字定音,据注音字的音定被注字的音.  相似文献   

5.
美学经典文本是文艺美学理论的基石,影响深远而巨大。因此,我们必须细读经典文本,构筑与经典对话的平台,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维度上阐释美学经典,在历史与实践的交汇中建构美学经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美学经典的深层内涵,体会阅读美学经典文本并与其对话的愉悦,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我国的文艺美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无本回译的研究除了以具体作品为蓝本,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结论外,就是从规范论、文化调适和互文等角度来进行考察,还未有人从认知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文章针对术语混用现象对无本回译概念进行了厘定,并从《江城》两译本入手举例说明了原型理论对无本回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历代经学家解经都以符合经典文本及其作者的原义为最高旨归,追求经典诠释的绝对客观性,但由于经典产生的历史语境的缺失和不可复制性以及诠释的个性化特征,客观上经典的原义无法完全复归,其中蕴含着主观追寻原义复归与客观上不可完全实现之间的悖论。经典诠释需要不断超越诠释悖论,克服企图通过重建经典原义以实现训释绝对客观性的障碍,通过创造性诠释,探寻坚守原义与当下创生之间合理关系的调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经典诵读与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弟子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诵读能够培养儿童孝敬父母,关爱周围的人乃至关心整个民族群体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儿童对大家事、国家事就会富有责任心。创新精神是一种以责任心为前提的不断发明不断创造的精神。儿童有了责任心才能深刻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也才能承担起服务社会的重责大任。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四库全书》库本提要的价值讨论不多,估价不足。笔者以金毓黼先生所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易类》为例,参以文渊阁、文津阁库本提要,与浙本、殿本《四库全书总目》进行比勘后认为,库本提要自有其独特价值,一是可证《总目》等诸本提要之误,二是可补诸本提要之缺失。   相似文献   

10.
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1923-2009)的《楚辞》英译全本虽然是其最早的一部汉译英作品,但自问世以来即成为中国典籍外译的典范之作,至今半个多世纪中外学界研究《楚辞》均无法绕过此本.论文从霍克思对前人译文的评判及翻译期间撰写的书评文章透视译者的翻译思想,从详实的一手资料出发勾勒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概貌,明晰霍克思英译全本在《楚辞》外译史上的经典地位,探究经典译作生成的根本促因.  相似文献   

11.
以《我的宝物》这篇日语文章的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译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以举例的方式对译文的初稿和终稿进行比较,以此来探析日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误区。提出日译汉的转换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互换,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多次理解、推敲才能完成。进而对日译汉这一翻译过程中应该引以为戒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重新阅读是对一部分因历史原因被忽视的经典作品的去伪存真、细分乃至重新分类和定位的过程.重新阅读使文学批评发展、变革的脉络更加清晰;有利于研究者清醒地审视文本本身的意义和评价标准在岁月两端的历史差异;对于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和解放前非主流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中获得公正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组长期举办的经典话剧《雷雨》学生课堂演出实践活动,依托于课堂,又延伸了课堂,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经典,体会剧作中的百味人生。课程组结合现代话剧发展过程中学生演剧的历史,展现学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兴起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以话剧演出参与中国现代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责任感,引导当代大学生思考自己与当下文化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典童话的当代承续——以《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经典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至今流传甚广、经久不衰,民众对平凡善良的女子能拥有灿烂人生的期冀为《灰姑娘》的跨时空叙说提供了接受的前提。对电影制作商而言,炮制符合大众价值理念的叙事逻辑、再造这种有白日梦特质的期盼以赢得经济利润,是他们反复改编叙说《灰姑娘》故事的根本缘由。《灰姑娘》的电影改编在借用经典童话主体情节的同时,对经典童话中的角色身份、转折动因进行了重构,在改编中突出"灰姑娘"的自主决策意识,以励志话语代替仙灵角色作为故事的转折动因,由此将适于当代传播情境中预期受众的价值理念植入电影。  相似文献   

15.
以《修行本起经》为例,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东汉佛经中大量的新词新义与中土词汇之间的关系,指出佛教的传人导致中土词汇新词新义的大量产生,同时也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之路,同时也是被解构之旅.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解构中,经典情节与经典人物被刻意变形,突显出现代化与肉身化两个主要特征,戏仿是其主要运作机制.网络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解构,一方面是基于网络的技术特性、人文特性,另一方面又与近十几年来文坛去经典化的动向同声相求.网络文学迅速显出落潮迹象,与其对文学经典一味解构而不是潜心自我建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经典文本与解经者的哲学建构之间,存在着既不能分割,而又互为紧张的关系。两者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中国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哲学史家,他们经由古圣先贤及其经典的召唤,而浸润在古典的精神世界之中,他们“回顾性地”为经典作注解,正是他们“展望性的”哲学建构工作的起点。但是,经典文本与解经者之间,又有其紧张性,因为中国哲学家(如本文所研究的朱子)常常抱着他们自己的哲学问题进入经典,以自己的思想叩撞经典作者的心灵,因此,某种“解释的张力”终难以避免。我们可以从孟子学汲取化解两者间张力的方法论灵感:一是尚友古人,与古人对话,进入古人的心魂,这是“对话的”经典诠释法;二是进入古人的时空情境,在古人的脉络中温故而知新,这是“历史的”解释方法。两者交互应用,庶几在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之间获致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中,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外,译本自身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译本品质的形成而言,译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译者的语言文学修养、翻译态度、翻译策略等,既是制约译本品质也是制约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作为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品,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和当代文学秩序的建构过程,对当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王贵与李香香》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其经典化的过程实质是作家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权威、编辑出版、批评家以及文学史家等多种因素合谋的结果,也正是这种合力共同推动了延安文艺代表作品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传统学术与手段———训诂、音韵、吟诵!!为考量视角,考订陆游《钗头凤》一词中关键字词本意、所表达的情感,并以此评定许渊冲《钗头凤》英译文本。通过探讨许译《钗头凤》,由于古典汉籍中的汉语高度凝练,语言不断发展,语义、语音也在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设若只考虑外文表达,忽略汉语的客观属性和社会语境,不参照中国传统语义研究成果、手段加以考证,无视古典诗文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则无法真正理解古典诗文的真正含义与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