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跃力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6):1-7
文学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章和文学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但文学类文本更应从文学维度进行解读。所谓文学维度,按照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说法,就是从文本的内在有机构成入手,去看文本的复义性,也就是它作为一个多重话语的含蕴性,以及这个文本内在的张力、悖论,它所运用的反讽、隐喻等,由此来揭示作品内在的有机构成。文本解读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间的行为,需要充分尊重文本的整体有机性,了解其历史性。文本解读具有特殊的读者期待,即期待读者成为专业的解读者。专业读者既要掌握大量的思想史和文学史的知识,还需要有文学理论的积淀,更需要在文学解读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文本解读从根本上来讲,是生命的敞开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孙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6):26-37
从“形象”入手理解人性是奥古斯丁自我学说的核心进路。他不仅突破了希腊教父关于“形象”与“相似”的解释范式,以及希腊哲学中的“与神相似”观念,而且提出一种不同于古典“自然人性论”的“关系人性论”。在奥古斯丁这里,“与神相似”并不是人性之本质性的自然实现,而只是人性之关系性的自由展开,并不意味着在本性意义上成为最真实的自己或成为神,而只是意味着成为形象与原型之间的动态关系。被造为上帝形象的个体不可能不追求与上帝相似,不可能不始终面临相似与不相似的张力。奥古斯丁的关系人性论,对中世纪和现代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紫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应用文体翻译及其理论研究在翻译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比较模式和由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Christiane Nord提出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模式在应用翻译中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以一则应用文本的英译为例,试图比较两种模式的异同,以期译者能认识到二者的优点和局限性,将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向天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39
新文学运动的初步成功以及白话文合法地位的确立,使得以现代汉语为载体的理性诗学文本大量涌现。合理的结构、完整的内容、恰切的论据、清晰的描述,以及定义、比较、推论等方法的具体运用,是"理性文本"的基本特征;现代汉语诗学理性文本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体现了现代汉语文学批评家的主观感受与印象的"感性文本"的大规模减少。随着现代汉语诗学的发展,理性文本与感性文本在总文本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理性文本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宽,就是在被感性文本作为最后据点的诗歌批评和研究领域,也逐步被理性文本所蚕食。这一过程潜在地反映了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在现代汉语诗学中话语地位的变化与转换。 相似文献
5.
汪聂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6):16-22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无法理解上帝形而上的精神本性问题是阻碍他皈依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奥古斯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依托于对灵魂的认识来进行的。在其早期关于“灵魂”的哲学对话录中,奥古斯丁就指认出一条通过认识灵魂来认识上帝的路径。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深化了他对灵魂的认识:一方面,奥古斯丁深受柏拉图主义影响,采用哲学论辩的方式,借助于理性论证而非依靠权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灵魂乃是无广延的精神性实体,反驳了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在这篇对话录中第一次建构了其灵魂学说的本体论,同时也对其自身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历程进行反思与审视。可以看到,对“灵魂”的思考既帮助奥古斯丁解决上帝的本性问题,也成为其皈依之旅中重要的思想转折点。由此在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训练和基督教信仰的双重影响下,奥古斯丁完成了最终的皈依。 相似文献
6.
吕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2):38-50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对罗马公民伦理和政治的态度非常地复杂,他一方面揭露了罗马人在内战和扩张中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他们为国献身的美德。鉴于奥古斯丁的这一矛盾态度,一些研究者认为他笔下的罗马是一个悬于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之间的非善非恶的政治空间。然而,这一深受政治自由主义影响的经典解读,近几十年却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批评者们不仅从总体上拒绝对政治领域的世俗主义理解,而且特别反对把罗马的形象进行中性化处理。本文基本赞同第二派学者的观点,但会通过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展开论证。具体地说,本文将直接切入罗马公民德性的核心原则,切入罗马人在公共领域行动的终极动力,对《上帝之城》第五卷的“荣誉之爱”概念展开一种“个案分析”,通过探索该卷关于荣誉之爱的不同甚至相反的论述之间的逻辑关联,重构出这种爱是如何从自身内部产生出一种辩证运动,由原本维护公民德性的积极力量,一步步地“自我解构”为作为德性之最大破坏者的“权力欲”的。而通过对这一“堕落的辩证法”的全程重构,本文亦将揭示出在奥古斯丁眼中,以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国家的伦理与政治,在终极层面上的无根基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复杂关系。本文提出的N级编码理论,兼顾无文字时代的文化大传统与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从文化表述的讨论,引入文化编码的讨论,以鸮女神和蛙女神崇拜的图像叙事为例,将史前期的文物和图像视为一级编码,汉字为二级编码,汉字书写的早期经典为三级编码,此后的相关主题写作,直到莫言的《蛙》,统称N级编码。提示N级编码理论对于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如何通过新发现的大传统知识,重解小传统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吴飞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28-39
本文从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卷十四的第10章中对区分善恶之树的罪和对女人的罪的区分出发,讨论了他对原罪的两种理解.一方面,奥古斯丁认为初人偷吃禁果是因为高傲,这是一切罪的开端;另一方面,又认为堕落之后便出现了淫欲之罪,这成了堕落之后一切罪的统称.二者都是对原罪的理解:前者是人之罪的哲学根源,后者是人之罪的现世表露. 相似文献
9.
贺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36-41
[摘要]侗歌研讨的主要范式多在于单层解构其文化内涵或者语言表现形式,而本文则对侗歌文本的“深层内容与表层语言”展开双重解读。笔者认为,侗歌在内容上,具有记载传承历史宗教、风情民俗、伦理教化等民族文化之功能,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句式跌宕、节拍和谐、韵律回环之风采。 相似文献
10.
林玮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9):201-204
笔者认为中希神话文本的"厚薄"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两族口头神话被定格时各自采取的文字载体不同.初始汉字有如画的信息贮藏量,可将时间性的口头语,转化为空间性的象形文字;口头传统与初始汉字之间的通约存在着巨大张力,口头神话的大量信息没能被通约为汉字,而是流失、流损在字化的神话文本之外.希腊文字与口头传统之间的通约则如:"音符"与"曲子"之间的关系,"曲"有多长,"符"随多长.两族神话文本的差异的深层原因要追溯到文字选择的地理母因.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长篇小说《中原》以非虚构之虚构的文本形式打造了一个具有过渡性的日常化空间,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精神、生存异变的现代性体验的多副面孔,呈现了主体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分裂、冷漠、僵化之困,揭示了主体生存漂泊无依的处境。通过锐意创新的、跨场域的文本互动,进一步加强了文本与现实的双向指征,文本背后的“本文”意图是通过直面与回应现代性而成为现代的。 相似文献
12.
徐龙飞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5)
在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出现以前,基督教哲学一直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按照三位一体的官方表述,上帝的本质和存在便不全等.因为如果上帝的本质是关联性的,则其本质便不是简质的,而上帝必是一种简质性存在.为解决这一难题,奥古斯丁创造了一种模态式的三一论,即三个位格可被理解为至一的三个模态.他抛弃了Ousis和Hypostasis的理论,而用位格(person)的概念将上帝的至一性解释为无可消解的关系性,其根本原则便是位格概念中体现出的本质和存在的统一.从而,父和子的至一性,不意味着父与子各自独立的简质性.对于任何一个位格的表述,都是在关联其他位格、关联整体的意义上讲的. 相似文献
13.
修宏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75-77
本文通过对石评梅文本中关键词的细读,指出其"死亡"意识生成的原因--既有直接死亡体验的影响,又有悖论的人生观的作用,同时也受"缺陷之美"的文学观念的浸润.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总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从文学与政治的“一体化”,到文学与政治、甚至社会的“疏离”,再到文学与社会的“亲密”,其间自然携带着沉重而丰富的历史内容,同时也敞开着通向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在反思文学与社会“疏离”的文学观时,“直接、急迫是否一定是最应选择的态度”?“强调”本身是否蕴含着“遗漏”,并再次导向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社会批评为什么不能代替文本分析,以及文本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何在?基础伦理学是否可以构成文学批评的惟一伦理学?在沟通文学的内部和外部方面,缺少的仅仅是某些“方法”,还是一种“围绕着自身特殊历史、特殊问题展开的处境感”,一种历史建构力?本期我们约请了几位学者,对上述及更多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王天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38-41
伊格尔顿认为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伦理学,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意义这些与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伊格尔顿形成了这样一种对西方现代美学史的观点:早期的资本主义美学着意于勾画和谐、统一的社会理想;后期的资本主义美学则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形成一种紧张的否定、批判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则辩证地发展了这两种美学。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作为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探究了民族生存问题,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和文化,解读了农民生存状态,还原了真实的现实和生活,再现了价值观的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性;深厚的语言艺术和高超的叙事艺术,成就了全书雄浑厚重、大气恢宏的史诗气韵,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内容;读者、评论者对文本的解读,改编者对文本的改编,使小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文本醇度上呈现出解读与重构相统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王丹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5)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产生合格译本的前提。“痴”是《红楼梦》一书的一个关键词,译者在处理原著中反复出现的“痴”字时,需要深入剖析各处的具体用意,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本意。本文拟结合实例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痴”的传译,探讨某些译法的意义流失问题及可能的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18.
19.
王丹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5):83-85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产生合格译本的前提。“痴”是《红楼梦》一书的一个关键词,译者在处理原著中反复出现的“痴”字时,需要深入剖析各处的具体用意,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本意。本文拟结合实例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痴”的传译,探讨某些译法的意义流失问题及可能的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20.
悬浮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命运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奥古斯丁与小说的政治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振翎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4):64-68
《汤姆叔叔的小屋》自1852年起一直都是文学界人士诸多评论的焦点,它在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已经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实已无可厚非.但是,小说中浓郁的宗教说教气氛与其激励民众奋起反抗的政治力量之间似乎存在着令人费解的矛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奥古斯丁这个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个角色来解决小说内在的分裂性矛盾,如何通过他来传递作者自身的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