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赵润生、马亮宽两位教授撰写的《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一书,最近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笔者有幸先睹此著作,颇有感慨,累述如下。一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后以新军第二十镇等革命官兵为主体在近畿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发动的两个有重大影响的革命事件。它们沉重打击了正在土崩互解的清王朝,有力地支持了湖北和其他各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清王朝的灭亡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较为广泛地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应该…  相似文献   

2.
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提出了以攻占北京为上策的"中央革命"战略思想,革命党人前往京津地区积极活动,建立革命组织、运动新军,1911年10月,第二十镇新军统制张绍曾利用清政府举行"永平秋操"之机在滦州发动兵谏。失败后,中下层官兵又在滦州发动武装起义,滦州兵谏和起义合称滦州革命。滦州革命与武昌起义相呼应,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滦州兵谏到滦州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北方的两件大事。从“滦州兵谏”到“滦州起义”反映了对待满清王朝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主张在大清皇帝万世一系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革的立宪派,结果丧失了革命时机,贻误了大局,主张用武装起义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派,发动“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推动中国历史前进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此作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于吴禄贞和张绍曾的情况,对与本文有关的问题也作了一些介绍,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辛亥滦州起义的领导者王金铭赵润生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控制严密的京畿地区直隶省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新军起义,成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给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十分沉重的一击。这次起义的领导者,就是山东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志士王金...  相似文献   

5.
滦州兵谏的性质问题,是研究这一重大事件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滦州兵谏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士官三杰已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并为推翻清王朝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他们在武昌起义后发动滦州兵谏,绝非偶然,是他们在兵谏前革命活动的继续和必然结果.张绍曾发动兵谏是革命策略.认为滦州兵谏是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及其指导下进行的",目的在"瓦解革命"、"拥护清室"的观点是有背客观史实的.  相似文献   

6.
新军第九镇起义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昌起义后 ,南京成为清廷残留在长江南岸的最后一个反动堡垒。清廷对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新军第九镇严加防范 ,并迫使其撤出南京。错失时机之后 ,新军第九镇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弹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仓促起义 ,从而招致失败。  相似文献   

7.
1911年10月,在武昌起义爆发的同时,北方滦州以第二十镇新军为主体发动了滦州兵谏,要求清政府彻底改革实行英国式君主立宪,实施不流血的革命.兵谏失败后,中下层官兵又发动了武装起义,兵谏和起义合称"滦州革命".滦州革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有力支援了南方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伴随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强大浪潮,被清廷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大地上,也掀起了反抗清廷腐朽统治的起义风暴。白凌阿率领的由蒙、汉、回各族贫苦农牧民组成的义军是这时期东北人民反清起义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白凌阿.昭乌达盟敖汉旗人,①蒙古族。清朝政权建立后,“以蒙古部落为之(北方)屏藩”,②给予蒙古王公、贝子许多政治、经济特权。敖汉贝子的先祖因归顺努尔哈赤较早,加之后来协助清廷定鼎中原,守边有功,故极受清廷的亲重,清廷多次将王室的公主下嫁与敖汉贝子。敖汉贝子依恃清廷势力,…  相似文献   

9.
林爽文领导的天地会起义是清代台湾地区继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事件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农民反清运动。起义之后 ,清廷重新审视以前的治台政策 ,吸取教训 ,加大了对台湾的管辖与治理。本文探讨了清廷在平台后的善后措施 ,即新的治台政策 ,认为清廷初期的治台政策带有明显的防范色彩 ,而在乾隆年间 ,随着台湾地区开发的深入 ,社会矛盾的加剧 ,清廷逐渐意识到了治乱和稳定海疆的同样重要 ,开始加强对台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1908年河口起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云南边疆发动,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义举。此事件前后,清廷与法帝国主义围绕查拿镇压革命党人、保护洋人与教士、滇越铁路与法商损失赔偿等问题进行了交涉。中法交涉反映了法国殖民者的强权、清廷的衰弱、双方在镇压人民起义问题上的一致性和晚清中法的矛盾妥协关系。  相似文献   

11.
辛亥滦州革命是武昌起义后北方爆发的影响最大的革命事件。其主要特点是:"一假立宪之名,性革命之实;二,反清反袁,气势如虹;三,力重千钧,促清灭亡;四,宣扬民主,意义深远。滦州革命的四个特点反映北方革命党人不畏强敌,不怕流血牺牲,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创建民国,为人民谋自由幸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冯玉祥是名震中外的爱国将领与民主人士。冯的进步与早年接受孙中山的教育和影响有密切的关系。他曾说过:“我总觉得自己在精神上和他常在一起,从他跟前我得到启示与鼓励,使我循走大路,不致陨越。”冯玉祥(1882—1948年)出生在河北省兴济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四岁正式当兵。他勤奋好学,1910年擢升为新军第二十镇三营管带,是北洋军中行伍出身的高级将领。冯目睹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因而仇恨侵略者,并憎恶政府的腐败,萌发了改革思想。辛亥武昌起义时,第二十镇青年军官在滦州举兵响应,冯任义军参谋总长,作为清朝的一名叛逆者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滦州起义失败,他被褫解回籍,仅以身免。冯坚决反对袁世凯叛国称帝,袁倒台后,张勋复辟,冯闻讯即变卖家产充军饷,率旧部讨伐张勋,旗帜鲜明地站在反复辟一边,因而名驰全国。  相似文献   

13.
一七五二年(清乾隆十七年)春,罗田(今湖北罗田县)发生了马朝柱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发生在鄂皖交界地区,使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大为震恐。但是,有关这次起义,无论是地方志书,还是私人笔记(如王葆心等人的著作),都缺乏详细记载。现根据清《高宗实录》的有关记载,参考省志、府志、县志和王葆心先生的《蕲黄四十八寨纪事》等资料,对这次起义的经过和结果作一概略介绍,供修志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同志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的纪念会上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本文试就冯玉祥的转变过程,论述其转变原因。 一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清廷末年,国社飘摇,人心浮动”,革命空气一天天弥漫全国。冯玉祥等一批青年军官“受了革命影响,也形成了推翻满清的志愿。”于是,冯玉祥和志同道合的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组织“新学研究会”,以读书为名,行反清之实,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大起义对甘肃地区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清廷在西北的政权统治及甘肃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清末乃至民国初期甘肃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陕甘新驿道沿途为中心,对同治回民大起义后甘肃地区的堡寨兴废、民众生活、军队建设等方面状况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此次大起义破坏了甘肃地区的经济,减少了人口,但同时也给陕甘新驿道沿途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风气带来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1 90 7年安庆起义后 ,清统治者感到万分惊恐 ,到处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满族亲贵更是心悸胆寒 ,如坐针毡 ,惶惶不可终日。清统治者对待革命党人的政策 ,愈加纷纶歧异 ,动摇不定。安庆起义对清廷的预备立宪活动 ,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坚持反对者有之 ,力主速行者有之 ,倡导缓行者有之。一向专权自信的慈禧太后 ,其统治信心亦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和挫折 ,从此心灰意懒 ,倦怠政事。这种晚清政局的剧变 ,是安庆起义后清廷各级官员所始料不及的 ,也是“革命党大首领”徐锡麟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7.
甘军是西北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势力曾盛极一时,历经回民起义、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庚子事变后,因排外而遭到列强的忌恨,在内外压力下被清廷裁撤,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西北辛亥革命之时,因时势所迫,清廷不得不再次借重其武装以镇压西北辛亥革命.这给当时的甘军余部提供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他们编组军队,率部攻陕、镇压宁夏起义,给当时的西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正是在西北辛亥革命中,他们完成了由旧到新的转型,成为以后控制西北政坛的一支军阀武装.  相似文献   

18.
一、积极准备运筹帷幄全盘部署一九○六年十二月萍浏醴起义失败后,清廷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党人,勾结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一九○七年三月,孙中山与胡汉民、汪精卫、黎仲实等  相似文献   

19.
经历乾嘉苗民起义的震动之后,清廷转变治理思维,其在军事防控外,实施了多元化的统治策略,文化治理是其中之一。具体表现为其通过加强王朝认同、兴办学校、敕封神灵、发展科举等文化策略治理湘西苗疆。清廷在湘西苗疆实施的文化治理涉及湘西苗疆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渗透于苗民日常生活之中,其改变了湘西苗疆的文化发展脉络,构建了新型社会秩序,深层次地改善了湘西苗疆的民族关系,大大地巩固了清王朝在该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1910年庚戌起义是清末广东政府所面临的重大政治、军事危机,通览此次起义,虽一起一蹶,不过仅止于三二日,然清廷广东当局在危机应对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一、起义前的政府失策:募兵仓促,未曾严格遵循“募兵制略”方案;革命党人充斥于军事学堂和新军营中,政府对新军控制力被削弱;军队军纪不严、防务疏散;未能惩毖安徽新军起义教训;对新军思想失控,未能正确引导兵士的演讲集会。二、应对起义时的失误:新军核心领导临阵弃营,新军指挥失灵;未能尽缴新军各营弹械;旗兵仇汉、总督猜忌,激化新军士兵情绪;起义爆发后警吏之敷衍。三、善后措施之不足:降兵不辨良莠一律遣散,引起舆论诟病;对善后之防营军队缺乏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