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是一部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的小说。在该书中,作者以其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爱情、家庭生活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对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从《围城》中人物的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病态的人性,隔膜的人生和虚妄的爱情,是人物在这种种的精神围城中灵魂的畸变和挣扎  相似文献   

2.
这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人物:康妮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中的主人公,菊豆是中国当代作家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以下简称《伏》)中的女主角;一个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束缚下追求真正爱情的贵族少妇,一个是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桂桔中苦苦挣扎的农村妇女。之所以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这两个女人均在用自身的故事诉说着某种文化的悲剧,昭示了违反自然的所谓社会文明怎样把一个鲜活蒸腾的生命无声无息的淹没在历史的漫漫尘埃之中。(一)灵与肉的分离康妮和菊豆最初都被错误的婚姻推进了一片灵…  相似文献   

3.
王跃文长篇小说《爱历元年》演奏了一曲关于高知分子“婚外”爱欲缠绵的罗曼曲,男女主人公沉寂的生命之野与被压抑的原欲在中年时代又各自繁盛热闹起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解读《爱历元年》中的情爱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小说中多次提及的“兰花”可视为男主人公孙离潜意识中的美人原型与象征,他在“超我”的驱动下惯性地压抑性本能并将爱欲投射到了兰花意象上。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爱情的“脱轨”与回返,实则反映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抗衡的动态过程:本我释放带来灵与肉的欲望化狂欢,自我抗争使爱欲与道德糅合,而超我节制欲望,引导理性回返与爱历重启。《爱历元年》对两性情爱的独特探索无疑也调动了作家的生命经验与人生思考,通过探寻爱情、婚姻和性背后隐藏的无意识动因,读者在《爱历元年》中或许可以找到摆脱情感危机与获得精神突围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四对婚姻的分析,论述了英国女作家吉英·奥斯汀的恋爱婚姻观。她赞美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反对没有爱情的结合。这对否定封建贵族门当户对的婚姻观有一定的意义,但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奥斯汀仍强调了财产在婚姻中的地位,这是她的阶级与思想的局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的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自由是陆焉识的终极追求,他不断进行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的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6.
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表明其创作出现了有意识的转向,他的小说实现了从“政治”和“性爱”这两个基本维度进入文学、探索人性的创作构架;在此意义上,《爱历元年》既是“情爱之书”更是“人性之书”。《爱历元年》的写作动机缘于既是作者的也是小说中人物的“中年危机”,对“中年危机”的破解则是道德出轨和感情突围;故而,爱情更多是一种精神修行和安顿灵魂的方式,对爱情“迷失”之后“回归”的只能是婚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几种不同婚姻模式的具体剖析,论述了小说中婚姻与爱情的不等距离,指出只有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之上、经受过人生种种磨砺之后得到的婚姻才是最理想的,这样的婚姻并不惧怕婚姻距离爱情的路途有多遥远。对现代青年知识女性如何将真挚的爱情引入幸福婚姻的殿堂提出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矛盾,这是因为性格受制于情节的安排,而情节服从于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主线,这条主线牵出的表面上是裘德与淑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整个英国社会制度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作为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表达了作者在此后的文学生涯中持续关注的主题——两性伦理问题。评论家们对劳伦斯的其他作品都进行过两性伦理的解读和诠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学者从两性伦理去解读过《儿子与情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对完美的两性关系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终明白只有灵与肉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爱情之巅。  相似文献   

10.
《亲合力》是歌德晚年讨论社会婚姻问题、探询人生自然真知的小说,也是歌德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创作背景、小说人物设置与塑造的角度,试图解读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歌德在小说中展现的是一个充满自然魔力的世界,讨论的是人类婚姻宿命悲剧的根源。他既肯定了中庸之道、勇于舍弃的婚姻态度,又颂扬了浪漫主义的爱情。  相似文献   

11.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第一篇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在此,分别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扼杀爱情的因素的透视,来探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情与道德。  相似文献   

12.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悠悠此情》(李玉民译本)以绝望与爱情为两大主题,以凄美的文字写出了一段灵与肉冲突、爱与欲相分离的绝望爱情,淋漓尽致地阐述了爱情的本质:伤痛、无助、绝望,但也是快乐的,道出了生命的真切存在、真爱的永恒的爱情真谛,并探讨了生命的意蕴,在读者的心灵留下了蓄而不说的震颤波动。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宝玉悲剧性格的生成 ,既是时代的产物 ,更是个人主体选择的结果。宝玉正是由于在“错位”的生存状态中“错会了性情”,才形成其独特的悲剧性格的。加之他具有偏离的“恋母情结”和面临着爱情与婚姻、灵与肉的分离 ,因此他否定了整个男人世界时 ,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 ,于是他陷入了自我矛盾自我纠缠中  相似文献   

14.
追求幸福、美满、有爱情的婚姻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小说《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有过一场如同信仰的无望的爱情,两次生涩沉闷的婚姻。这是因为真爱往往就在身边,却失之交臂,明明深深相爱,却又彼此伤害。所以当爱情来到你身边的时候要珍惜。  相似文献   

15.
《新天地》2007,(9)
《我爱我家》中爷爷的扮演者文兴宇的去世,让广大喜爱他的观众唏嘘不已。文兴宇1941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他是中国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代表作品有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灵与肉》,电影《爱情麻辣烫》、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 ,通过对五起婚姻的描述 ,表明了她的婚姻观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 ,而贪图金钱和情欲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她的这一观点 ,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元话本小说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而确定了白话小说这一崭新的文体。在现存的话本小说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较大的比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固然由于爱情婚姻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民间艺人“其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主要的还由于爱情婚姻等妇女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马克思说过,妇女的解放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  相似文献   

18.
在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最坚决的一个。他的长篇哲理小说《瑞丽》或《新爱洛伊思》,通过一贵族小姐的恋爱悲剧故事,发表他对当时社会的许多重大问题的启蒙主义者的见解,尤其对人类的重要感情—爱情问题,作为主要讨论内容,发表他的爱情道德观.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爱情婚姻小说的道德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爱情婚姻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在爱情婚姻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定的道德的因素。道德影响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文学作品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研究小说,尤其是爱情婚姻小说,应该是文学批评的不容忽视的、万古常新的课题之一。唐代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数量甚多,成就很高,其中不少名篇,堪称唐代小说的精品。小说家们以其生花妙笔,在描写一个个悲欢离合的爱情婚姻故事中,无不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某种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显示出它们的社会价值,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千方百计地把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引导、限制在本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范围  相似文献   

20.
戴维·洛奇的小说《灵与肉》描写的是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及 Humanac Vitae 发表以后,天主教徒如何重新审视权威与良心,如何经历着各种改革,最后又如何选择了一位保守派新主教的故事。本文以《灵与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申天主教徒的共性和个性的发掘,认为《灵与肉》这部作品就像是天主教徒生活的多面镜,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天主教内部的状况,是英国天主教那个徘徊时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