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对话互动”方式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通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师生就某一主题进行平等、自由、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充分体验、自主选择基础上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这是知识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最佳结合方式之一,对于增强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性、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生活化的活动教学因具有明显的实效性而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普遍教学形式。活动教学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空间、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中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3.
美善生活是对儿童生命的自由力量、理性规范与博爱表达的或然想象,也是德性浸润下儿童美好生存状态的自然打开。游戏德育正是要在儿童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充分发现其品德启蒙的契机,引导儿童通过具身行动、主体对话、熏陶感悟等方式,全力投入一种身心一体、情理交融、知性合一的自由与和谐状态,从而触动儿童对美好道德与社会生活的思考与省照。游戏德育,架起了儿童游戏与儿童美善生活耦合融通的价值桥梁。儿童游戏德育的基本主张是“行动中成人”“主体间性”“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普遍缺乏实效性,其主要原因是德育目标太高、德育内容空泛、德育方法单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自主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激发道德主体的自主学习,即确立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从自律到自由。  相似文献   

5.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提供了深入分析德育实效性问题的认识方法。学校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社会德育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同,相互掣肘,组织关系混乱,是当代我国社会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根源所在。要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必须对学校、社会德育系统进行自主的变革,关键是确定适宜的德育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组织者的职能,建立有良好组织的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实效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后所产生的认知和行为成果,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实施的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的,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并同步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本文界定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涵,具体地分析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特点,即层次性、多样性和反复性,以期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游戏之卜是占卜在当代文化中一种突出的表现形态,是人类卜精神与游戏精神在现代文明中的一种结合,在精神层面上更偏重于体现一种游戏精神,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和特征。游戏之卜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宗教之卜和迷信之卜,它以文化的延续、游戏性生活方式以及以人的某种日常生活感性行为气质的养成而存在。  相似文献   

9.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及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德育在理论上有探索但没有完成,在实践上有尝试但没有成熟,其实效性也就更难以保证。高校网络德育的要件与一般意义的德育基本一致,而高校网络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性”与“间接性”决定了其实效性要件具有相对特殊性。从其特殊性出发,学校采取可行的措施,教师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并引导学生网络生活,适当开展网络德育活动,是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比较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渴望自由游戏的。喜剧精神是主体的一种内在优越感和游戏精神 ,它蔑视一切阻碍生命力自由挥洒的禁忌与压抑 ,召唤人们去尽情挥洒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 ,倾情投入并陶醉于自己喜爱的、能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中。文学艺术中的喜剧精神表现为一种文艺观 ,它是指创作者和接受者将喜剧世界观渗透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12.
体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在德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价值凸现。体验消解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向德育教学本质的回归。德育体验教学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对象的意义世界,对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教育长期存在追求道德高标准,忽略道德的低标准的误区,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实效性低迷,这种低迷是困扰德育界的一个中心话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德育主张,即“底线伦理”,为德育教育走出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德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德育实效性差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德育目标制定得不合理.从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入手,恰当确定德育的目标,探讨实现德育目标的具体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浅析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三部分来分析德育实效性。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德育”、“实效”、“德育目标”及“德育功能”来分析德育实效的内涵;第二部分分析了德育实效性的构成要素,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标准;第三部分分析了德育实效性的四个特点,即动态性、长期反复性、差异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6.
幼儿游戏没有外在功利性目的,其“无为”即无外在目的而为,但却带来了“实为”的结果———幼儿的身心发展。这一结果虽非刻意求之,但却自然得之。游戏是从人性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游戏是一种“心”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解放感、自由感,是其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沃土。  相似文献   

17.
人本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德育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本理念的传统缺位和人文理性的现代缺失,学校德育的现实运作模式在社会转型等历史变迁的链条中呈现出德育目的的功利性、德育过程的单向性、德育内容的实用性等非人本的倾向与困境。因此,学校德育要从根本上矫正遮蔽德育主体生活世界的育人目标,创设融入德育主体精神世界的育人平台,树立发挥德育主体品格力量的育人风范,把“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各种德育活动当中,这样才能最终走向人本德育。  相似文献   

18.
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就是科研自由,对医学生进行科研自由教育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自由观念,又有利于推动医学事业科学发展。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即一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建立在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基础上的实践自由观。并以此作为医学科研自由教育的指导,提出医学科研自由教育应以培育医学生对真理的自由追求精神为目标;以引导医学生尊重医学发展规律为基础内容;以增强医学生科研道德意识为核心内容;以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否给普通民众以自我选择、自主求利的经济自由,一直可以看到两种不同势力的较量。然而,市场经济最终优先选择了自由,自由观念又成为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精神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样有赖于对经济自由这一伦理理念和伦理品质的张扬和确立。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经常创设一些所谓的德育情境体验活动,这类体验活动表面上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然而对于他们心灵层次的冲击与感动究竟几何尚待观察。对很多学生而言,这可能只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日常游戏而已。很多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们也是煞费苦心,但是由于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抽离了生命的真实体验,仅仅给学生带来虚幻不真的感觉。德育成了空谈与教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