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天地》2011,(8)
人的生命就好比是一根燃烧着的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越早。所以,要长寿就要慢慢地释放能量,注意节能养生。静养生静养生是对生命的轻抚,能够降低阳气和阴精的损  相似文献   

2.
生命成长之美人们以“生老病死”来概括生命的过程,其实是个谬误:其一,它让“老、病、死”充斥了生命过程的3/4,人还有什么活头;其二,它忽视了两个充满生命之美的漫长而灿烂的过程——生命的成长与消耗。生命的成长积蓄着生命能量,决定着生命创造力的大小亦即生命价值的高下。生命的消耗即生命能量的释放过程,这个过  相似文献   

3.
汉文化发展到20世纪,由于词语的历史文化意义的不断累积,语言处于"意义"的负重状态,已不能够在诗歌中显示出它的本真的生命力,语言的"概念"取代了生动活泼的"姿态",文学创作中想像力在逐渐萎缩,语言则受到来自官僚文牍、庸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侵蚀.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使语言重新焕发生命力,唤醒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新鲜与感动.在这样一个想像力与创造力日渐缺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到刘勰,回到王国维,回到卡尔维诺.  相似文献   

4.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每个小孩出生的时候都是智力超群、想像力丰富、身体强壮的优良儿童,随着他们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智商便会随着那些愚蠢的知识而变得低下,他们的想像力也会随着人为的约束而变得平庸,他们的身体因各种过剩的养分而变得虚弱。一个孩子在3岁的时候可以讲出各种美丽的童话,他认为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他可以跟动物交流情感。一个25岁的成年人早已经不相信童话了,他认为除了自己,任何东西都没有生命。动物除了做宠物,就是用来食用。一个3岁的孩子最信赖的人,是最亲近自己、最爱自己的人。一个25岁的人最信赖的,是能够提拔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明确地把审美中的想像力界定为"生产性的想像力"。由此,在鉴赏判断中,想像力的活动就是想像力的自身解放。而这种自由合规律性的活动既相关于从知性概念的束缚中摆脱,又相关于知性发动下的归摄形象的先天综合。它具体表现为无概念的活动和无目的的协调,并且在表象方式上只相关于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想像.培养学生的丰富想像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文章阐述了想像的特征、想像的向度及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中的"火"意象是一个充满了诗意想象的文化意象和生命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生命精神。一方面,它是宇宙元素和生命能量的象征;另一方面,它是爱情的象征。从文化内涵和生命精神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中的"火"意象,是为摆脱当今文学研究中技术化和实证化弊端的一个努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丰沛的诗意,既不同于散文电影,也不同于原苏联“诗电影”。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诗的发展作历史梳理,可以看出诗是人类原初时期的创造性产物,是人类本源性的创造力、想像力的展现。塔尔科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他的电影观的。他将诗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认为影片创作应该借助人类生命本源的想像力,创造影像的诗性智慧。他的影片将自然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直面相对、互动、共震,为电影审美创造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灵魂是人的内在本质或内在规定性,它携带着生命历程的进化信息,是人的先天秉性;它提供了生命的初始能量,是人生命的原动力。人的生命现象实际上就是灵魂与肉体的辩证统一过程。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是人生命的开始,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人生命的终结。中国早期哲学尤其是道学与佛学基本上正确地把握到了灵魂这种生命本体的客观存在,并准确地认识到了灵魂与肉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之"道"包括形而上的哲学理论之道、战略对策以及实施路径的实践之道。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物质及能量不断交换、无限循环的生态系统,人的生命有机体也是一个物质及能量不断交换、循环的系统,自然和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存在都要求其内部各要素状态良好、要素之间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系统整体的生态平衡。这是二者共同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存发展的自然之"道"。经济发展也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它基于自然又最终回到自然,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绿色发展就是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要实现绿色发展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必须在严格生态执法、普及"绿色"意识、落实领导主体责任以及强化经济手段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①的导言中就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理想,这一理想最终是以追问"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康德认为所有哲学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以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为基础和开端,所谓"纯粹理性批判"其实是"批判纯粹理性",通过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来进一步牢固形而上学的根基——理性,从而使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成为可能。"想像力"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土壤依然还是先验哲学,作为先验结构要素的想像力是知性的一种机能,它连接着知性和感性。而一系列无可避免的追问是:想像力自身是什么?除了作为一种知性和感性之间的逻辑连接符号,它本身有没有内容呢?如果这种内容是和感性相关联的,那么这种关联的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14.
夏菲 《社区》2003,(18):59-59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每个小孩出生的时候都是智力超群、想像力丰富、身体强壮,随着他们一天天的长大,智商便会随着那些愚蠢的知识而变得低下。他们的想像力也会随着人为的约束而变得平庸,他们的身体因各种过剩的养分而变得虚弱。  相似文献   

15.
精神寻绎     
艺术家的创作宛如一棵生命之树,由根系、主杆、分枝、树叶组成。主杆之下是自己的根系,它紧紧地拥抱着属于自己的那方土地,吸纳着大地的能量,主杆之上生长出几条主枝、主枝再生分枝,每一条分枝都有自己的方式和姿态挑起郁郁葱葱的绿叶,沐浴着阳光和雨露。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创构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源自《周易》的“观物取象”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思想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反映了个体的生命节奏与对象的感性生命的贯通,其核心乃在于情景合一。意象的创构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主体独特的眼光和比兴的思维方式等,借助于想像力而达成的。这使得审美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在意象的创构过程中,主体以感官尤其是心神体物,达到物我交融,并经由主体与对象的神合,在始终伴随着象的参与中实现了对道的体悟,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理想与宇宙之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   

17.
姚玉娟 《新天地》2011,(12):437-438
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游戏性,让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爱因斯坦也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走进绘画的想像世界呢?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想像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论青春     
青春,象征着无穷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青春象征着战胜忧患,克服困难的无限生机与巨大的潜力;青春,象征着信念与憧憬,理想与意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年华,青春的源头象一汪生命的清泉源于体情感深处的激情;青春的明眸启迪你的智慧,你的才智,去创造去攀觉理解青春就要去拼搏去竞氛珍惜青春就要倍爱每一寸光阴,干好每一件氧体验青春就要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付出毕生的心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讲的是精神,心态,心境的年轻。只有精神,心态,心境的年轻,事业才充满希望,才能不断创造辉煌的潜质和实力;才能使生命经历坎坷达…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有个传说,人面狮身的女妖斯芬克司在底比斯外的路口向过往行人提出隐谜,如果回答不出就要被他撕成碎片。她的问题是:“什么生物早晨用四条腿、中午用两条腿、傍晚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它最软弱的时候。”底比斯国王的儿子俄狄浦斯回答了这个问题:人在生命的早晨即幼年时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  相似文献   

20.
一件艺术品本身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物,它只是表现了生命——情感、生长、运动、情绪和所有赋予生命存在特征的东西。与现实和历史的能量渗透是其活力的表现,洋溢着的神、韵与风力是其价值的精髓。当作品的美学属性、鉴赏主体的精神状态、鉴赏过程的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协同一致相互生发,艺术形象这一积淀着社会历史内容的形式便在历时性的鉴赏和阐释中得以常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