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妇女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拓者。西南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都凝聚着少数民族女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技艺知识和智慧。少数民族女性手工艺和服饰文化,包括制作过程中的纺织、印染、刺绣,这些都是以妇女为主体承当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与封建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关系,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需要等方面,对云南八个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问题作社会学的分析,以揭示基督教何以被边疆少数民族接受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他们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从中分析总结原因,借助罗森塔尔效应和传播学中的态度改变说服理论,尝试构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期望模型。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笔者从构建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期望的良好教育环境,形成真爱严管的教育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四个方面,探讨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结合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探讨了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维护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交互相融.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使她由一种文化形式成为一种物质资源,对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完成从介绍、消化西方传播学向探讨、建立自己传播学的嬗变,并拓展出许多传播学分支领域,但文学传播研究,以及其中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成果还极少见到。在此背景上进行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有其特定的意义:一是首创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领域,为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和拓展奠定基础;二是突破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模式,探索出新的研究途径;三是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博展提供素材和理论支撑。具体的研究步骤呈现为三方面:一是文献整理与汇编;二是运用传播学、符号学、美学理论原则与方法,借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结合历史、文学史描述手法,对整理汇编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资料进行研究;三是说明和阐释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对于东北文化的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9.
彝族文化研究虽已成就斐然,但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近乎空白的新课题。现通过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挖掘、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资源以充实现有的美学研究内涵;进而探索各少数民族审美研究的新路向,为建构少数民族美学作准备;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的研究向深广发展。  相似文献   

10.
《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作为近几年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吸引了电影界的关注。作为体现少数民族民俗景观的视觉消费文本,其鲜明的文化表征和时代特点为批判性地思考民族文化与电影媒介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具体来说:影片凭借视觉消费编码策略,使观众在视觉符号的体验中完成了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想象性建构;通过各种文化记忆形式的串联,实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发现和再生产;少数民族区域美学的尝试性建构,也强化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为应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土家、苗、瑶、白族等四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6%。湘西,自古素有“金色桐油之乡”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不仅桐油质量好,而且是湖南省的桐油主要产区。研究湘西油桐生产的历史,总结油桐生产在湘西民族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更好地发挥油桐生产在湘西少数民族经济中的优势,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 ,承认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法律效力和有条件地适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对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效力来源 ,并提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发生法律冲突时的解决原则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校多处在民族地区并集聚大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为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指中华各民族特别是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间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众多差异中又有重叠的共识,这些重叠共识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公认价值追求,就是少数民族一切生产生活的动力之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互促,前者为后者提供养分,后者为前者指明方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导夫先生的《丁鹤年诗歌研究》一书,对丁鹤年的生活时代、丁鹤年诗歌艺术美学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丁鹤年诗歌研究》使读者看清了丁鹤年生活的时代,认识到丁鹤年诗歌在少数民族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和总结了丁鹤年诗歌的主题思想倾向和美学意义,也为今后研究丁鹤年和少数民族文学乃至研究整个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活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类型值得探讨,主要包括理论思辨型、历史经验型和实践应用型。理论思辨型生活美学指的是2005年以来西方学者在生活美学研究中形成的理论资源和学科形态,它高度重视杜威的美学理论,注重探讨日常生活审美经验以及艺术与生活美学的关系,它虽构成对以艺术为中心的西方美学传统范式的挑战与反拨,但并非要颠覆与解构传统美学;历史经验型生活美学是将生活美学历史化和地方化,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是其代表;实践应用型生活美学即由美学学者建构的指导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实践的实用美学,它具有生活美育之效并旨在使生活上升为一种艺术。生活美学的三大类型不仅展呈了生活美学的全貌及其特质,而且有助于重思美学的学科特性、搭建中西方美学跨文化对话的平台和促进美学与其他领域的互动交叉,从而为美学的反思与重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镇化对我国居民,尤其是对农村及少数民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新疆南部三地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提出了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及历史文化积淀与四川少数民族特定生存环境之关系 ,结合社会政治及时潮荡激等外部因素 ,运用散文文体学理论和文化学观点 ,剖析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的特质及其形成原因。着重指出 :运用“异质”的表现符号体系 ,选取具有本民族文化形态特征的童年生活作题材 ,着重从本民族文化意识和价值判断的角度去审视 ,是民族杂合共处的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的基本特色 ,研究之 ,对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建构新型中国文学的事业 ,有实在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植根于中国北方文化的土壤,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代表着一种自然的和超功利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在弥漫着以剽悍的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完善。她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传统空间的改变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空间的碰撞与错位,影响到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程度。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也日益关注城市空间问题。因强烈的意识形态过滤而使城乡空间均失去其生活性、日常性,烙上强烈的寓言化色彩,"反城市"书写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突出景观,影响到对城市书写深度及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研究要想在本世纪创出中国的特色、实现本土化的学术建构,显然不能固守西方的传统,但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美学研究更不能固守汉族美学的传统,而应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视野,必须加紧研究少数民族的审美理论与实践,使汉族美学与少数民族美学相结合,使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多民族、多元审美文化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对于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学科,完善中国美学学科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