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第一个唯物主义理论,哲学行为主义带着消解二元论的目的,在心身问题的研究中开启了语言学转向,这种研究路径影响深远。继哲学行为主义之后兴起的唯物主义理论心身同一论、取消主义、异态一元论和解释主义无一例外都将语言向度作为探究心身问题的主要路径,探寻利用语言分析方法摆脱二元论纠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可能路径,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对心身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宋荣 《江汉论坛》2012,(4):46-50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法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得益于这些抽丝剥茧的讨论与剖析,我们对人类心身关系及其活动的奥秘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加深,但同时一些更为根本的实质性的困惑也进一步呈现于思想者面前。为此,我刊特别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哲学研究中心的几位专家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心灵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法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得益于这些抽丝剥茧的讨论与剖析,我们对人类心身关系及其活动的奥秘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加深,但同时一些更为根本的实质性的困惑也进一步呈现于思想者面前。为此,我刊特别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哲学研究中心的几位专家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心灵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路。  相似文献   

4.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法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得益于这些抽丝剥茧的讨论与剖析,我们对人类心身关系及其活动的奥秘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加深,但同时一些更为根本的实质性的困惑也进一步呈现于思想者面前。为此,我刊特别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哲学研究中心的几位专家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心灵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路。  相似文献   

5.
殷筱 《江汉论坛》2012,(4):42-45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法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得益于这些抽丝剥茧的讨论与剖析,我们对人类心身关系及其活动的奥秘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加深,但同时一些更为根本的实质性的困惑也进一步呈现于思想者面前。为此,我刊特别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哲学研究中心的几位专家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心灵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路。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解构: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前沿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该领域爆发了并正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有极端、温和与折中之分,但共同的倾向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既否定传统的作为实体的心灵范畴,又拒绝大多数唯物主义理论的作为属性、功能或机能的心理范畴,倡导一种关于心灵、关于人的更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至少可以看作心灵哲学和人学中的一种名副其实的本体论变革主张。这一“变革”不仅提出了心灵哲学和人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唯物主义的命运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为我们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和相关的人学理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7.
天道与人道的结合部当是人的身体与其精神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现代西方,这一问题多半以“心灵哲学”的形式出现。约翰·海尔曾提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来自本体论方面,启示我们对心灵及其在自然中地位的重新关注,并在形上层面作出系统的说明。这对我们从整体上概括中国哲学发展轮廓具有意义。另外,西方人的哲学论证很多以科学知识、经验为依据,这对我们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心身观的层次、结构及关联体系也具有参照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就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作出过精辟的阐述,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这些阐述多为原则性的论述;此外,在对这些经典论述进行的研究中,又存在着许多误读和误解;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论还必需面临来自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各种挑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成为时代课题。奠立于现当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各种唯物主义理论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从还原的唯物主义向非还原的唯物主义的弱化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心身二元论不同于心身二分图式。二分图式只承诺心身有本体论地位,而不像二元论那样进一步回答心身的本原、本质等问题。已有的对东西方关于人的概念图式的比较研究大多缺乏规范而标准的心灵哲学视角,流于表面,且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心身关系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一方面不把心身看作是人身上的唯一的、周延的关系,而把它看作是从多重因素中挑选出来的一种二因素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把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看作是两个并列的、有相同逻辑地位的范畴的关系问题,而把它看作是异质范畴的关系问题。心身没有并列关系也是一种关系,更不用说还存在着其他许多待探讨的更为复杂、隐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心灵哲学的复兴和发展,"突现论"成为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突现论心身观主张意识或心理与人的大脑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同时又强调意识或心理是整个大脑活动所突现的一种新特性,有不同于大脑的特殊属性.它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叉.  相似文献   

11.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5.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6.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进”是“两课”的根本要求和归宿。如何卓有成效地使正确理论“三进” ,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大问题。多年来“两课”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三进”重在“入脑”、教学内容务求科学、方法手段贵在创新、师资素质与时俱进的改进思路。得出结论 ,为了实现“三进” ,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价值取向由传授知识到转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教育理念由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式到研究式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19.
李怡 《江汉论坛》2007,4(9):73-79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20.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