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清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42-47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充满权力冲突的印迹,这种冲突体现了话语生产中的"名利场"逻辑,在深层次内被赋予较多的政治含义.在话语控制的意义上,意识形态不过是政治统治所巧妙体现出来的一种权力修辞学的游戏,文学理论是权力机制运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符码化表现.不同文学观念及其对文学实践的解释,不过是为争夺话语控制权力而相互冲突的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是复旦博学系列丛书之一,也是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王岳川教授近年在西方文论和批评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本书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梳理,尤其重视展示20世纪后半叶的新理论。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涉及到14种文论。该书有七大优点和两个缺点,但总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相似文献
3.
杨松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91-94
20世纪是西方多元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向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文学观念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并引发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文章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并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嬗变的影响。在深入评析的基础上,揭示其中的规律性问题。我们可以将西方文论视作参照系,借鉴西方文论嬗变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4.
季水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5):122-127
普希金文学理论传入中国60多年了。60多年来,普希金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界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典型人物复杂性格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陈庆祝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3-106
当代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 ,延续了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范式变革。为了保持对新时期文学的阐释有效性 ,当代文论较多地引进西方文论 ,从而形成了异于中国传统文论的新的范式。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当代文论生成语境和不同范式的文论与文学间的互证互释规律的分析 ,检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之可能性 ,提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当代文学的存在状态是当代文论话语策略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江守义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
20世纪90年代的文论界,对文论建设进行了探索,在三个方面为今天的文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对文论研究的外部环境进行探讨,确立了文艺的市场经济机制,宣扬了文艺主体的价值追求;二是对以叙事学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的借鉴和运用,这既是深入文本内部的研究,更是一种文论方法的学习;三是立足于自身传统,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角度来思考今天的文论建设,这与借鉴西方文论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了90年代的文论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8.
谢伟锋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9-64
《美国文学》为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讲授此课程时,重心往往放在了作家背景、作品的解释上,而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却鲜有提及。鉴于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文学,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相关文学作品时导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学批评素养。 相似文献
9.
童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50-54
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不是移植西方文论话语来替换中国的文论话语;而是立足于当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本,借鉴、吸收、利用西方的文论话语来补充、丰富、更新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时代已经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实现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共同的"文心"、"诗心"是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他国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王国维、钱钟书的成功经验为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产生出各具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拓展和加深了对殖民主义这一世界性历史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刘瑾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87-90
西方现代音乐的诞生以反传统观念为起点,并因此走向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极端,陷入异化之窘境。自20世纪70~80年代,西方音乐出现了情感的复归现象,这标志着异化现象的缓解。音乐的异化实际上映射出的是人的异化,音乐中情感的复归映射出的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梁晓冬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2-95
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20世纪文学批评与英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维多向地开展文学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全面把握文学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以文学的“无用之大用”培养学生的智商与情商,顺应时代发展对复合性外语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学钧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2)
从 1 9世纪 70年代到 2 0世纪 ,中国处于不断的改革或革命中 ,小说也相应存在一种共通的现象 :继续着古典才子佳人的传统而与政治运动相联系 ,使这一古典传统不断地相应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但精神实质仍然是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高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7-93
“模仿”是西方美学和文论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评述20世纪阐释学、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对模仿的重新理解,并指出:在从艺术领域向哲学领域的扩展中,模仿经历了从忠实的镜像到超真实的幻像的演变过程,在丧失作为艺术本质的传统权威地位的同时,它作为消解“在场”形而上学和自我指涉之符号的自由游戏,又获得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昀献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1-6
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 ,2 0世纪以来发生了两次深刻的变革。 2 0世纪 30年代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 ,开始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第一次转型。二战后西方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确立了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的现代化道路。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 ,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升为主流经济政策取向。英美新保守主义政府上台之后 ,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的学说取代了凯恩斯主义 ,推动了欧美国家反滞胀的改革 ,引发了西方世界 2 0余年历久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新自由主义中确有一些反映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 ,它的一些政策主张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本质上看 ,它是代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 ,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其基本功能是调节西方社会政治观念 ,维护西方社会政治制度 ,欺骗和控制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蔓延 ,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理论表现 ,同时又是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走向国际垄断阶段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田中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08-113
在百年报刊科学话语中,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的交锋是一条基本线索,成为“世纪的角逐”。但最为突出的有两次:一次是五四前后《新青年》为代表的进步报刊对灵学会为代表的封建迷信与伪科学势力的声讨和批判,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长达20年的围绕人体特异功能的拉锯式持久战。科学与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历经百年的角逐,说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还是十分匮乏,科学教育和科学启蒙还是一项十分需要、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