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本文首先从地域、人口增长以及国家扶贫战绩几方面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贫困在地域上的重合性,进而从区域发展、社会公平和政策效果以及贫困人口的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认为虽然造成区域性少数民族贫困状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区域发展的滞后,但在摆脱贫困的难易方面,政府提供的脱贫服务和民族人口的人文制约因素则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民族构成是人口的社会构成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民族构成与民族人口的分布历来是人口普查的重要项目,也是人口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课题。民族构成与分布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又紧密结合。所谓民族构成和分布,我们认为系指某一时期在一定的行政区划或特定地域范围内定居的各个民族的组成,各个民族人口的数量、比重及其集聚与扩散的状况。从时间和空间运动形态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来看,它反映了民族演变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为祥 《南方人口》2008,23(1):42-50
本文基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有着非凡的稳定性,即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地区、居住相对集中、大多生活在农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民族政策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民族人口的再分布渐趋活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扩散的态势,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城市化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4.
<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东北边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经济结构。这些又共同影响了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使其显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针对各地区不同的人口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人口区划,不仅是研究各地区人口特点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能为确定人口的地域合理容量、协调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诸要素关系提供依据,从而对各地区人口特征有个全方位的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正在经历着转型,过去单纯的人口数量问题变成了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并存的问题。新疆汉族生育率低于少数民族,人口结构问题突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问题同时存在。研究新疆的人口问题,必须考虑人口结构问题的民族差异。本文基于六普数据,从自然、地域、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考察了新疆人口结构的民族差异,分析这些差异蕴含的各种显性和潜在的社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徐慧  杨恕 《西北人口》2004,(5):37-40
自塔吉克斯坦独立以来,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塔吉克斯坦在2000年所作的人口普查为依据,主要对塔吉克斯坦的人口概况、人口变化、民族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下降,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低的水平。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及民族之间在死亡率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影响地区之间预期寿命水平差异最大的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因此降低儿童死亡率是进一步降低我国人口总死亡率的潜力所在。与其他年龄人  相似文献   

9.
黄荣清 《西北人口》2009,30(6):49-53
研究民族发展和民族繁荣,需要有测度发展和繁荣方法,本文构建了衡量人口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用它来测度和分析穆斯林民族的发展状态,指出与中国其他民族相比,当前影响穆斯林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是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和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论人口流动与朝鲜族的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朝鲜族人口近200万,集中分布于东北三省。随着近几年朝族人口的频繁流动,其地域分布、内部结构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过去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占本民族总人口的97%以上,而今已下降至90%以下。虽然其总的分布格局未被打破,但由此而产生的人口性别结构、...  相似文献   

11.
滇藏川毗连藏区作为联系内地和西藏的重要通道区,历来是多民族流动人口的汇集区。近年来,随着藏区社会经济外向联系的不断增强,各民族人口流入滇藏川毗连藏区的数量和扩散地域不断扩大,流动人口与藏民之间的族际交往途径和族际关系都出现了新形貌和新动态。本文在深入该藏区调查摸底流动人口分布情形基础上,重点对族际认知态度、族际关系感知、族际通婚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较全面呈现了目前滇藏川毗连藏区中流动人口的族际关系形貌及其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人口的演进古清中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是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量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13位,朝鲜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民族传统,认为民族的繁荣昌盛,主要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在全国各民族中居于领先地位。朝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建国后50年来人口变化的情况,对中国穆斯林人口的发展变化,人口的文化素质,出生和死亡率的特点,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人口性别比,婚姻与家庭,人口分布的现状等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数量、婚姻、生育、死亡、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有的民族的人口问题还相当严峻,但同时,已有个别民族进入了或即将进入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一、80年代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居全国第三位。内蒙古行政区划辖12个盟、市,其中地级市9个,盟3个。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不同,民族分布各异,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不同,这些都影响着内蒙古的人口分布。研究内蒙古人口分布的现状及规律,并探寻其原因,对于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对于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布变动的测量人口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广义的理解,如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增长、人口…  相似文献   

16.
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在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姓氏之中,体现着鲜明的民族历史渊源。中国人口姓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不仅是血统的标志,家庭的徽章,而且表现了民族的宗法观点和文化传统,自然也蕴含一定的门第思想。纵观中国人口姓氏的变化,可见其发展变化是完全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一些旧的姓氏或消亡或融合或转换,一些新的姓氏或重组或振兴或诞生,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前仆后继和兴旺发达。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姓氏不仅是联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竖韧纽带,而且是民族融合的表征,是民  相似文献   

17.
由于华北地区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在中国历史上曾是汉族与北方许多少民族频繁接触、交往的最重要地区,有的少数民族还在这里建立过局部或全国性的政权。因此,长期以来该区便成为中华许多民族互通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地域,在推动中国经济和灿烂文化的发展方面都起过特殊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和分析华北地区解放后的少数民族人口状况。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都市区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人口密度等人口分布研究指标,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区人口分布态势和地域格局;利用人口增减变化和人口商度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来长三角都市区的人口增减变化和空间集疏情况。研究表明:(1)长三角都市区在保持较为均衡的人口分布态势下人口总量继续增加。上海市及主要大城市核心主导作用日益突出;(2)人口显著增加地区日益增多,人口减少地区逐步减少;(3)以人口强流入为主的人口空间集聚过程日趋激烈;(4)区域发展梯度和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人口空间集疏变化的主要诱因和拉力.城市化则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主要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自1953年以年增长率26‰的速度增加,1990年的少数民族人口已占中国总人口的8.04%(张天路,1993).畲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省.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5,29(5):19-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从居住地看,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分布趋向于均等化;外围区人口迅速增长、地域人口密度差别很大;郊区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分布向单极集中。从工作地看,从业人口继续向城区,特别是市中心区集中,但城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三产业人员增加,且比例在提高。由昼夜人口算得,中心区的昼夜人口比提高,外围区的昼夜人口比减少。以上变化说明,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地域扩大的同时,中心区的中心地功能也在加强,各地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