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价值功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针、民主政治的可靠标尺、文化进步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的正确目标、实际工作的基本准则。以人为本的实践原则是由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理念决定的。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路径,探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党必须做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4.
在苏共执政过程中,关于执政的合法性意识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这在苏共执政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领导人也有不同的处置方法。苏共缺乏执政合法性意识的自觉,给苏联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教训。执政的共产党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执政规律,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要善于体察民心民意,不断充实和开拓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学会调适社会矛盾,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等。这些历史教训值得社会主义国家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升华。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体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合法性问题是现代政治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因严重忽视执政合法性问题带来的政治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丧失执政地位,直至垮台的重要诱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政治合法性对执政党的重要作用,以此为依据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丧失执政合法性的原因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得出重要的历史启示,为我们党树立执政的合法性意识,践行合法性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阐述了现阶段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人格及环境等方面的执政伦理思想和实践,得到了现阶段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处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政党合法性视野下党必须树立的三个基本执政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的取得并非轻而易举,而且其保持也决非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其合法性,就必须胸怀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三个基本执政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争取最广泛的合法性资源;实现执政方式的法制化,为维护执政合法性取得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的依据,探析"以人为本"思想所倡导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蕴涵,及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它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世界革命理论作为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左右了苏联共产党在前苏联的实践。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取得胜利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便把消灭资本主义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真诚地想推进世界革命,其集中体现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根据"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斯大林始终坚定的输出革命,世界革命理论是斯大林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世界革命理论引发了前苏联社会严重的政治危机,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并最终发生危机的根源,而对世界革命理想的追求是苏联共产党最终形成一元化个人独裁体制的首要原因,这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败亡、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2.
独立后的中亚五国经历了政治上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向西方多党议会制、经济上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轨。新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主义者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保持了较为浓厚的原苏东社会主义政党的色彩,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保护劳动群众的利益。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土库曼斯坦民主党、哈萨克斯坦社会党则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更倾向于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民主、自由价值观,以建立人道的民主和法制国家为宗旨。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亚各国的"强人政治"传统、伊斯兰复兴运动、"颜色革命"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中亚地区的左翼政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是我党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四大内源性风险.苏东欧源于执政党内源性风险而引发的剧变,犹前车可鉴.我党执政的内源性风险,存在着随时引发危机的可能,预防和化解的策略必须坚决落实到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升党的精神境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作风...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大悲剧。解体、亡党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其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是苏共丧失了党的先进性,任由腐败滋生,最终遭到人民的抛弃。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悲剧,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只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苏共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进行历史探讨,旨在从外部环境的视角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研究了中苏两国共产党在调整与社会党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不同做法 ,指出了中苏改革产生不同结局的一个重要视角。不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揭示了共产党与社会党调整关系的必然 ,更提醒共产党人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坚持自己的主体性 ,保持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清醒态度 ,才能在改革中受益。  相似文献   

17.
苏联共产党党内长期过度集权 ,缺乏民主是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苏联共产党就党内民主建设方面提供的历史教训是 :搞好党内民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搞好党内民主必须把党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党的代表大会上来 ;搞好党内民主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内监督机构。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产生了严重的政治信仰危机,政治信仰危机直接导致了苏共亡党亡国。分析其政治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对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述20世纪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一方面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发生了失误。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侧面--孙科与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科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为重,始终把握团结友邦的立场,以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和<中苏文化>杂志主编的身份全面而及时地介绍了苏联各领域的状况和中苏外交动态,通过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展览、放映影片、讲演、纪念会等,为促进两国友好邦交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苏文化协会和<中苏文化>杂志成了国共两党开展合作的阵地和沟通社会各界的渠道,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政策的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