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孟子的德治思想由性善论、天人观、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等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性善论是其理论前提,天人观是其哲学依据,民本思想是其思想核心,仁政学说是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汉代新儒学“天人感应论”开山祖--陆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汉王朝封建政治哲学本体论"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渊源的探索,认为汉初思想家陆贾从"天道"观上改造了先秦诸子学说,构成为大一统专制政权服务的"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论.他主张以"德"治世而非以"刑"治世,强调"天道"以祥报善、以灾报恶,并由此开创了汉代新儒学的"天道"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天人"相联的哲学本体论模式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史上,思想家们试图通过"同类"的观念,建立起更普遍的相互感通的学说。董仲舒是其中第一个完整而成体系地论述同类相感运行机理的哲学家。他从数目、性质和位置三方面重新诠释了"同类"观念,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天人之间同类相感的学说。类感学说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官制、分配制度、任德不任刑的主张提供天道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为道德价值、因果关系奠定了永恒不变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再认识曾振宇天人关系是先秦两汉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问题,此后,成为历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近些年,天人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有些学者立足于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高度,将西方哲学文化的性质归纳为“天人相分”,将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5.
儒家学说的底层解释模式是天人合德的宇宙哲学,具体表现为气感论学说以及这一学说所具有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特点。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缘起理论,业感缘起学说是其突出的特色。气感论与业感说的关系反映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差异,但因为“感”这一学说而使儒佛二种文化又具有某种沟通的内在基础。研究这两种学说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与演变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天人观的比较,说明中国哲学侧重与自然的合谐相处,即天人合一;西方哲学侧重人对自然的征服获取,即天人相别.二者各具特色,自成一体,各有优劣.比较中西哲学天人观的历史演变,对历史和现实,对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天人之辩”的渊源及唐代刘、柳的贡献杨欣中国古代哲学是围绕着“天人之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先秦、两汉直到隋唐,中国前期封建社会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即是围绕着天人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论战,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的争论和探索。以韩与刘(...  相似文献   

9.
试论苗族先民的天人观雷安平"天"与"人"(或称"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及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古代中国哲学就是围绕"天人之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先秦与西汉时期,天人的问题竟成了当时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苟况在吸收了古代朴素的...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根,其内涵逐步发展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天尊人卑、天道自然、天人同性、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参,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再到宋代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这种天人之间统一、协调的哲学观念,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天地崇拜、生产、医学养生、生态意识、文学观念等各个方面,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学界对刑法司法解释的概念众说纷纭,主要有最高司法机关说、司法机关说、法院说、法官说和折衷说等观点。从实然的角度看,刑法司法解释的概念应采最高司法机关说;从应然的角度看,则宜采法官说。我国现行刑法司法解释具有解释主体的法定性、解释对象的特定性、解释形式的规范性、解释内容的司法性和解释效力的普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来自于宋明理学而又 对立于宋明理学,是理学中所包含的实学思想的继承、改造与发展,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严格的区别。本文从剖析理学知行观这一角度,揭示理学,尤其是王守仁的“心学” 与明清实学的关系,进一步透视明清实学的渊源、演变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智慧学”是康德对古希腊“哲学”意义的揭示。牟宗三通过“实践的智慧学”哲学古义的诠释,以及“哲学”与“教”统一性的证明,为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奠立哲学王国中的合法地位,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的比较融通拓展出理论的地平。在“实践的智慧学”诠释基础上,牟宗三借鉴康德哲学对儒释道三教进行了现代哲学的建构,并展开“圆教判释”。牟宗三的“圆教判释”,是“实践的智慧学”意义上的“哲学判教”。  相似文献   

14.
《远游》属于边缘话语 ,由政治、道德向哲学游移。《远游》中有两个哲学框架 ,一个是道论 ,一个是阴阳五行说。道论对老、庄思想有所继承 ,同时又融入了精气说 ,发展了道家的自然天道观 ,但在层次上又较之道家有所降低。阴阳五行说制约了对四方物象的描写 ,各方位出现的事物都是阴阳五行说所激发起的类比联想的产物。道论和阴阳五行说在《远游》中不是平行的 ,而是主从关系。道论在作品中生成心灵和道的境界 ,与阴阳五行说相伴随的则是一系列具体的物类事象  相似文献   

15.
国际学术界提出的支持真品平行进口的理由主要有:国际穷竭论、合法论、商品自由流通论、物权优于知识产权论、人权论、默认论、标签例外论.反对理由主要有:地域穷竭论、独占论、商标信誉独立论、实质性差异论、搭便车论、助长假冒论.双边理由主要有:效益论、利益均衡论.权利穷竭论是被经常引用的理论,但它的论据和思维模式有重大缺陷.合法论经常被法官用来作为支持平行进口的理由,但"合法"在平行进口案件中不能作为取舍理由,因为冲突双方都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索黑格尔理性宪政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黑格尔宪政思想的基本框架,接着考查了黑格尔对理性国家的设置,对市民社会存在理由、基本缺陷和克服途径的论证,然后揭示了黑格尔宪政思想的实质,即个体自主自由与国家制度正义的和解;最后,本文对黑格尔宪政思想作出了重新评价,认为黑格尔理性宪政思想为我们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启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忠告。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危害性认识为参照,将我国学者关于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的诸多观点归纳为单一说、兼容说和主次说三类。在批评和借鉴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危害性认识为主,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为辅说"的新主张,并对其在涉林案件犯罪故意认定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不加分析地采用了英国的不方便法院原则。但从不方便法院原则的作用以及政策考虑来看,新西兰 不宜采用英国灵活的不方便法院原则。我国要吸取新西兰的经验与教训,严格适用不方便法院原则。  相似文献   

19.
法官阐明的目的决定阐明适用的范围。以发现真实为目的,法官阐明可以仅适用于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的领域;以防止诉讼突袭为目的,则将法官阐明扩张至职权探知领域。在兼顾两个目的的前提下,法官的阐明可以分解为辩论主义领域的阐明、处分权领域的阐明、职权探知领域的阐明和法律观点的阐明。法官阐明的界限不可能由立法作出明确的规定,只能倚重判例的不断累积呈现出一个依稀可见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20.
《滇游记》是徐霞客“游道”日臻成熟时期的作品。在此期间,徐霞客由悟“道”而得“道”、践“道”,构建起“游道”的基本框架。徐霞客对“游道”的总结,让他的游历超越了明末“游逸嬉玩”的整体社会背景;以“五伦”为基的“游道”,教会我们处理旅游人际关系时应“尚义守信”;以“逸”为终极目标的“游道”,教会我们旅游的归宿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圆满。当下,应借全域旅游发展东风,引导游客加强“游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