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原则和途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从邓小平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包括理论前提、思想前提、认识前提、主体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包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注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汇和整合;重视语言的民族化和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以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新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因循守旧、保守观望等心理的消极影响;混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等认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伟 《河北学刊》2012,32(2):157-160,166
所谓中国化,是指外来文化按照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漫长的中国化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本文以佛教典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坚守和调适为视角,试图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适应并促进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3.
江峰  吴秀莲 《江汉论坛》2008,1(4):58-63
马克思主义中国民间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民间化进行系统语境透析,主要包括透析马克思主义中国民间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与中国现代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民间化与西方民间化的不同特点、与其它外来文化中国民间化的不同特点等等.透析马克思主义中国民间化的系统语境,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与中国文化的整体融合及其可能对中国未来社会所产生的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的产生根源于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带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文化矛盾,市场化引发了由于利益差别而带来的文化矛盾,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也引发了文化矛盾.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的内在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其中意识形态的矛盾是核心.动力机制与制约机制构成了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的内在机制.解决差异性社会的文化矛盾必须实行文化整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实现差异性社会的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与中国文化长期的矛盾冲突,最终被融摄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这一系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一支外来文化能够在它的本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这在世界文化交往史上也是罕见的。本文从宗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二是文化心理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她的故乡生根发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明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彭万荣在《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当代流行文化面临两个基本的社会生存环境:一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一是国际外来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其中,本土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而外来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强势文化更容易同化弱势文化,影响并制约弱势文化的发展;而弱势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强势文化的顺应,在有限的范围和程度上对强势文化进行反抗。主流文化衍生出来的流行文化也承续了主流文化的规则,即强势文化发展出来的流行文化比弱势文化发展出来的流行文化更容易受到人们…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会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之间总会发生碰撞、争讦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历史上当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 ,遭受到本土文化强有力的压制、排斥进而销声匿迹 ,或者外来文化借助强力冲击传统文化并进而消灭传统文化 ,这两种极端的例子也并非绝无仅有 ,但更多的情形则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乃至相互吸收对方营养、改变自身内容、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从而将外来文化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 ,成为新的历…  相似文献   

9.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5,(1):163-167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与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内在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并呈现出启蒙—解释、民族—本土、大众—人本的范式演进。它不仅观照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且指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如何"化中国",又包括"中国"如何"化马克思主义",从发生学上说,当马克思主义者思考怎样面对作为本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儒学时,儒学家们也在焦虑如何应付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儒学家处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典型案例。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表明,对待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坚持三重向度,这对儒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洋文化随着中国革命过程不断被中国化,最终成为扎根于本土文化基础上的统治思想。唯物辩证法之所以被中国人民所认同,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的性质和中国社会的需要,不可否认它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互释过程,一方面是唯物辩证法中国化,另一方面是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共通性。二者本质上都牵涉到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扎根、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激荡、涵摄、交融,并在逐渐适应中国特殊实际的基础上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问题。因此,回顾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总结其中规律,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能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中达成"视界融合"、外来文化成功实现中国化的条件和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一个国家文化空间的分析可以了解该国的文化发展态势,从文化实践理论看文化空间能够更好地认识其本质。将当代中国的文化空间放置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代表的三个维度来分析,有助于看清楚文化变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上的倾向性。当代中国的文化空间正处在一种不断转化、创造的过程中,既要保护传统文化空间,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又要适当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还要继承精英文化,改造大众文化,从而创造出新的现代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西方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理解"理论,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理解"理论认为:理解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创造.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有启示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容性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面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主要在实践观、社会理想观、人本观等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民、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这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立场与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和文论的建设都必须以现有的文化及文论资源为基础进行建构,对各种异质的文论进行跨文化整合与创新,是进行具有中国特色文论建设的根本途径.发展和建设中国文论不能仅仅依靠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更重要的是强化中国本土文化,并以这种本土文化为基础去消化、融合外来的异质文化.通过跨文化整合与创新,熔铸适应现代社会和文艺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向世界发出我们民族的独特声音,同时应该坚定地立足于自己民族文化主体地位去整合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各种文论,从而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3,(1):100-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 ,涵蕴着中国社会 2 0世纪以来变革与发展历程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中国化”所内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展开 ,构成一种视界融合的互动关系构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模式的转换和跃迁。  相似文献   

20.
不同背景的文化接触,不外乎3种结局:1.先进的本土文化消融落后的外来文化,如古希腊罗马文化消融入古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文化;2.落后的本土文化被先进的外来文化消融,如印第安文化被美洲殖民者的拉丁文化所同化;3.双方文化旗鼓相当,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彼此渗透、相互吸收。中国的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的交往属第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