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林徽因、徐志摩“恋情”,其实只是徐志摩的单恋,而林徽因始终止步于真挚动人的友情。林徽因同时代众多友人,如陈岱孙、冰心、陈意,以及林徽因的至交费慰梅也均予否认。上世纪20年代初徐志摩热恋林徽因之际,一封林徽因之父林长民致徐志摩的信函,是直接否认林徽因对徐志摩有恋情的难得材料。更有林徽因本人于抗战期间致沈从文信,忆及她英伦时期的留学生活,亦是佐证。可作证的还有林徽因致胡适信。  相似文献   

2.
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高秀芹一还是在1931年的时候,陈梦家在编写《新月诗选》时就提到一个名字,他在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后来,沈从文也真诚而欣喜地肯定了这个女诗人的诗歌,认为她和孙大雨...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因其卓越的建筑才能、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三段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作为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的作品及成果,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几乎各个领域她都有涉猎。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从建筑到文学不一而足。但是.很少人知道林徽因还是一位出色的译者。尽管如此,截至目前为止翻译界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研究地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多是以林译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原著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文拟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这一新视角出发,探讨分析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者是如何影响林译《夜莺与玫瑰》的整个翻译活动的,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
论林徽因创作的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包括对其诗歌特点的分析和小说中现代性因素的界定,认为林徽因创作的文化内涵是文学、建筑、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它也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爱华 《山西老年》2014,(11):54-54
捧读林徽因的《花开一季,暖到落泪:最美人间四月天》(2012年3月,福建人民出版社),自有一番不同的滋味与感受。 这本书收录了林徽因的代表作、成名作和经典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作为建筑师的她.同时还是胡适眼中的"民国第一才女"的才华与风采。  相似文献   

7.
梁思成,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日本东京,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乃梁启超之长子。林徽因,祖籍福建闽侯,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和建筑学家,其父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堂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似文献   

8.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建筑家.在文学与建筑领域均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这种文理兼通的双重身份,使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建筑学造诣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求实的文学态度、美观的诗歌构形与深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老师的教诲     
王晓 《中华魂》2013,(22):47-48
先生要参加南通大学892班毕业22年的同学聚会,我也因通大文学院已退休教授陈学勇的点名,陪先生一起回他的母校。陈学勇教授北大毕业,林徽因研究专家,因为对女陛文学的关注,教授想见见我这个以文为生的学生媳妇。  相似文献   

10.
邻居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及其感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文章结合林徽因的文学理念,对其感情脉络的发展与其诗歌创作两个重要时段的密切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论析,以此探寻其诗之"核"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与价值。文章指出,依照20世纪语言学转向后的理论来看,林徽因的创作原本是作为修辞的抒情。认为林诗将抒情写景与述事浸融一处,从而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化为公众的情感话语,使抒述个我情怀的诗篇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为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典雅、精致、理智、冷静、委婉、清丽是林徽因作品最鲜明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才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师,她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独立文学思想和独特鉴赏眼光的评论者、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者试图从林徽因的评论和散文中梳理其文学观念,并结合具体文本,就她深受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来分析其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试论林徽因诗作的"建筑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使林徽因的诗歌既有对新月派建筑美的主张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其突破和创新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  相似文献   

15.
正四月,正值春暖花开,我有幸到中央党校参加由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期间,利用双休日之暇瞻仰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邓拓捐赠古代书画珍品展"。不禁缅怀二位已故的乡贤:林徽因、邓拓。林徽因与邓拓均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俩人均英年早逝又都才华横  相似文献   

16.
从林徽因诗歌的解读看中国传统解读方法的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文本的解读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诗学问题,非常难以把握。从林徽因几首诗歌的具体解读情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诗歌解读方法存在的局限。这种解读方法的最大弊端在于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文本解读的“超所指”性。  相似文献   

17.
王辉 《北京纪事》2011,(6):109-111
“太太的客厅”1930年,梁、林夫妇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旧门牌3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愿做亡国奴的梁思成、林徽因举家迁离北平。虽然在这里只住了6年,但这却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惬意风光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或者在过去、今日和将来的线性时间中追怀过去,凝望现实,希望保存人性的真善美,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者在瞬息与永恒的对比中思辨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张扬理性对情感的克服。林徽因的时间意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她将时间物态化,时为景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她自然审美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画面、声音、春天、“你”、“我”几个角度切入,对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进行解读,该诗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20.
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的说法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事实上.这种说法见物不见人,于诗的理解有些隔膜,只有将诗与作者独特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理解.才会把握住感情的脉络,彻底弄清诗的底蕴;《再别康桥》与诗作者同林徽因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