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海龟冒险记     
果子仁 《新少年》2011,(4):40-41
50年前,在一片美丽的海滩上,一只小海龟奋力地拱破蛋壳来到这个世界。这只海龟就是我,我叫赛米。我还没来得及爬出窝,就被一只海鸥叼走了。我从海鸥的口中挣脱,掉到一块漂浮在海面的木板上。从此,我开始了环游世界的冒险旅程,一晃就是50年……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们公司和英国一家钢铁公司有一个合作项目,我作为中方的技术人员到英国去工作了两年,算是打洋工,这段经历增长了我的见识。刚来英国不久,我就发现在伦敦的地铁里、公共汽车上、街道边、酒吧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手捧着书的英国人。英国人喜爱读书是世界有名的,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大多数英国人也许会对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讲的东西抱点怀疑的态度,但一致认为书里讲的东西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往往是深信不疑。一次我到同事克勒家作客,克勒的夫人曼琳女士非常贤惠,看她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我也过去帮她煮土豆。煮了一会土豆,我看见锅  相似文献   

3.
海滨之族     
《今日南国》2010,(5):108-112
岘港是越南南方第二大海港城市,风光明媚,建筑多呈白色,从远处望去,任阳光照耀下的岘港就像千万只海鸥在展翅飞翔。这里无处不是红色的尖房顶、白色的窗、满阳台的花花草草,而这些街边随手拈来的、美轮美奂的建筑.  相似文献   

4.
我选择     
“海鸥”选择了暴风雨。“老人”选择了与鳖鱼搏斗,“赤兔马”选择了诚信。我问自己,我选择了什么?我也不清楚,于是开始从生活中寻找答案。一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我和几个十分要好的同学下课时在教室里嬉戏。突然,鲁杰打翻了老师搁在讲台上的墨水,墨水瓶没有上盖,红色的墨水  相似文献   

5.
信念的力量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女消防员,在一次救火中被车子弹了出去,身体滑进了一辆两吨重的车身下。情形很惨,她的内脏被挤了出来,盆骨大腿粉碎性骨折,浑身上下支离破碎,然而在她昏迷前,只对医生说了一句话:“让我活下去。”现在她活着,历经了几百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有过无数次与死神的碰触,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只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她。我要活着——这便是信念的力量。有的人认为信念是一种精神,是支持自身行动的力量。人从出生开始,这种信念便逐渐牢牢嵌入脑中——活着,努力地活着,更好地活着。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  相似文献   

6.
坐在你后面     
不负我心 《可乐》2008,(3):12-12
平行线不能相交,却可永远相伴。海鸥是我初中同学。直到第三年,我们成了前后桌,我才把他的名字和人"对号入座"。他对我坐在他后面一直不服:"你能高过我吗?竟坐我后面。"  相似文献   

7.
我叫小米,一直都想出国,可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我一直都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后来,高考失利,父母就开始为我打算起来,尽管家里条件不怎么样,可是为了家里唯一的女儿,父母还是动用了很多关系,想尽办法让我出国,有一次,我去英国领事馆咨询,这才知识,财产证明有很多种形式。我只需要证明父母或者是我的资助人有能力支付我的留学费用,就可以成功拿到申请。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8,(Z1)
英国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是个拙劣的学生。13岁时,他被送到哈罗公学求学。由于拉丁文差,入学的拉丁文考试上,他头脑白茫茫了两个小时,只在考卷上写了一个字,加上括弧,又用墨涂掉,再打上一些点。校长给他当大官的父亲面子,才录取了他。丘吉尔后来回忆说:"……冷酷的考试内容,对我是一种很大的折磨……主考偏重的拉丁文和数学,我几乎都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读大学二年级时,我也像许多家境贫寒的学子一样,谋了一份家教的活计,辅导一个叫乐乐的六岁小女孩学习英语。小女孩的父亲我没见过,据说在国外留学。小女孩的母亲是大学讲师。约定每周的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下午三点至五点我为乐乐辅导两个小时,每小时四元钱,时间为一年。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午觉睡过了头,四点多钟才匆匆赶到女讲师家。到她家我才发现只有乐乐一个人在。我问乐乐:“下午只有你一个在家吗?妈妈呢?”小女孩看到我来很高兴,甜甜地说:“老师下午好,我妈妈出去了,下午只我自己在家。”我们开始了学习。五点钟的时候女讲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0.
社戏     
每当到了一些重要的节日时,村里总会请戏班来唱几天的戏。那时的社戏一般是从傍晚开始的,那时的我总在这个时候约几个好朋友一同前往。到了观众席,只有廖廖无几的几 个人,和台上忙着准备演出的人。 只有到了锣鼓大作,社戏真正开始 的时候,观众才会渐渐地多起来。 在将要开始时,大部分妇女会 在戏台前的神桌上点蜡烛及放上许多 丰盛的供品,接着请扮演财神的人 去会会各路神仙,以求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这种风俗多年来始终没 有改变。 年幼的我并不是要去看社戏, 不想看也看不懂…  相似文献   

11.
冉烨 《今日南国》2014,(5):36-36
闲的时候,我喜欢在街边溜达,然后找一个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的街角蹲下,摆一个无视云卷云舒的淡然表情看人来人往。我以为自己很特别,因而沾沾自喜,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没过几分钟,我身边就蹲了好几个人,  相似文献   

12.
梅赋     
王万然 《源流》2016,(4):58-59
梅,是花,更是魂。当你置身梅海,梅已不是花,人也幻成魂。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只海鸥,在梅海中翱翔。我分不清哪是浪花,哪是你的身影。我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小小的蜜蜂,在花蕊间游荡,粘一身花粉,嗅一腔花香,吮一口花蜜。我也不是我,我是一朵梅花,在和煦的阳光中摇曳。陆河有梅,号称十万  相似文献   

13.
蝉鸣溪边树     
《北方人》2006,(7)
小小的"我",误入艺途,曾经想做的事很多,曾经该做好却没做好的事也很多,临近不惑之年,才开始不惹"祸"了,现在最大的乐趣,是到外面的世界去。国辉其人一、初见——乍暖还寒时候风儿早已不似寒冬时刺骨,隐约地在大地上透出丝丝绿意,偶尔飘点雪花也从不肯在地上过久地停留,只簌地一下便没了踪影,着实有趣地很。与孙国辉的第一次会面,就是在这样的时节,还末见过面只是在电话中寒喧了几句,孙兄便极为慷慨地表示明天愿意主动开车接我去他的化雪堂看看,我固然称好,一方面我不识得路,若是一个人去化雪堂不知要耽搁多久;另一方面,孙国  相似文献   

14.
伦敦两报童     
两年前,我到英国留学。因为是自费,家里条件也不是太好,母亲吩咐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几份工作。到了英国才知道,在国内英语培训班恶补的那套,根本不管  相似文献   

15.
去年底,在我们校长美妙的描绘中以及他珍藏的大量OM资料的"诱惑"下,我兴致勃勃地拉上两位战友开始了中华职校的第一次OM之旅。想起来简单,做起来才知道原来困难那么多,虽然好像已经抓紧时间了,但直到今年1月我们才好不容易组成参赛队。虽然为了抓紧时间,在寒假中所有队员和我碰过几次头,但是最终真正开始所有道具的制作是在开学以后,满打满算我们只有三个星期的备赛时间了。其间我们还经历了一次剧本的推翻和道具的重新设计制作,至今也不敢想象我们是如何完成这项看似不能成功的工作的,我只知道在极其疲惫,甚至丧失斗志的时候,是我的学生队员和战友支撑我走了下  相似文献   

16.
疯狂的头盔     
正"这头盔怎么卖啊?""50元一个,剩下就200多个,没货了。""太贵了,昨天都还才30一个呢。""没办法,你看淘宝上这个牌子都120、130一个了,现在每分钟一个价,昨天批发还才26元呢,我巴不得昨天没卖掉的再囤几天,你看这边工业区大大小小的车,全是来找货的。"在国内最大的头盔生产基地之一——乐清市城东街道新塘工业区,大大小小的面包车、货车络绎不绝,这样类似的"疯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难以割舍心理诊所里一病人正在看病。病人:大夫,给我弄点药吃吧,我老做梦,每天晚上都梦见几只狗在踢足球。大夫:你试试这种新药吧!病人:大夫,我后天开始吃行吗?  相似文献   

18.
椰岛风光     
退休后。我借老伴到海南工作之机去了趟海南省,在海口市的一家公司落了脚,我就开始了几天的海岛之游。 海南不同于内陆的独特自然风光,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那婆娑起舞的椰树更令人神往。 海南椰树的踪迹虽无处不在,但文昌县的椰树却是全岛最有名的。大年初二,我们五六个人大清早就驱车前往。从海口出发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清澜港湾的码头。放眼一望,只见附近的海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游船。我们租用了一艘小船,直驶向对面的椰林岛。坐  相似文献   

19.
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英国斯威敏斯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  相似文献   

20.
生我养我的非洲我叫 David,一个最传统而普遍的英国名字,中文译做大卫或戴维。但我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津巴布韦人,我一生中的前25年都是在非洲度过的。我祖上100年前从英国移居到非洲,父亲与祖籍美国的母亲在非洲相识,他们在津巴布韦生下了我。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完成了大学学业,所学专业是饭店管理,1984年我25岁回到老家英国工作。可我在欧洲却找不到那种故乡故里的感觉,对那里的气候、生活方式都不能适应,就象香港回归后有些移民返回了英国,却感到无法适应,结果又迁回了生他养他的香港一样。1987年我回到了津巴布韦。从那时开始,我加入了假日集团(Holiday Inn)。嘿,有意思极了,我回到津巴布韦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以前这个国家叫南罗得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我在南非上大学时它独立了,改名叫津巴布韦。非洲国家原先大都是英国或法国的殖民地,五十年代由北非开始陆续独立,津巴布韦是最后一批独立的国家之一。内战持续了15年,因为英国人在那里赚了好多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