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编后记     
<正>本期含“名家特稿”“法国旧制度时期的日常与治理”等专题专栏,专题导语之外,刊文凡17篇。美国学者安乐哲(Roger T. Ames)目前就职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衍诸万端,大要落在对“人”的探讨上。作为一个自在自适的群体,人类的含义兼具明晰性和模糊性,其明晰性容或会再度模糊,而从模糊走向明晰的旅程则往往十分艰难。哲学探究的无止境,给人的思考本身确实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人是自足的存在,人也是关系的存在,前者可谓之“人”,而后者可谓之“成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但直到今天,中国人并未形成自己的语言哲学运动。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运动的成果虽然已经介绍到了中国,但中国哲学史界还很少有人借鉴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与方法,来认真清理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不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传统思维向度上来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而是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分析语言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性”;弗洛姆认为语言是构成西方社会意识过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经验进行过滤,使之有选择地上升为意识或压抑为无意识。马尔库塞则更为具体地揭示了语言在现代西方社会对政治意识的过滤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现代西方社会压抑控制人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自然语言的内在本质属性,即语言的模糊性,认为公文的特点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公文中必须使用模糊词语。公文虽然对语言的明晰性、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但并不排斥模糊语言。相反,公文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词语,模糊词语在公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法学研究已经受到了哲学、人文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开始反思法律人使用的语言符号体系.本文站在这样的研究视角,认为"权利"是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在其词义流变与使用过程的背后,是西方人群在社会治理、行为调控和国家活动中的权力斗争历史.本文考察了西方人使用"权利"时的语言现象,认为西方早期的海商文化语境是形成这种语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对"权利"词语史的梳理,探讨词语史背后所表现出来的西方人对权利问题思考的特定倾向.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媒介,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语言也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学习语言必须先了解文化。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对我们学习英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中西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从而提高学习语言过程中对是非曲直的正确评判和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古代中西方人的认识中心脏和头脑的职能,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在古代,西方的正统理论虽然早就认识到头脑主管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感,但在民间也有心脏司掌思想的说法。同时西方的主流观念也错误地认为心脏司掌人的情感。而在中国,心脏主管智慧、思想的错误认识迟至清代才得以纠正,而心脏主管情感的说法更是延续到现代。人们在认识上的是是非非都反映到了语言和文学作品中,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9.
西方写实主义文学观在中国的落实,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的支持。胡适等人对古典文学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与写实主义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的不满。在对文言文学表示失望时,他们曾经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白话,然而后来发现,古代白话的许多表达方式仍然与写实主义文学观念的要求相差很远。现代汉语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以西方语言为样板对古代汉语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写实性得到加强。没有这一变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写实主义文学在创作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沉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俞青海,薛静辅助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体系中的一个分友,沉默是辅助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说“Speechissilverbutsilenceisgold.”(言语是银,但沉默是金。)意思是能保持沉默比说话更好。中国人用“此时无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传统中先后出现的三种主导语言思想给语言学研究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指出人们对语言本质的探索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进的,每种语言思想都促成了当时语言研究的辉煌,同时也暴露了其自身的问题,从而促使人们不断地展开新的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界建设“中国品牌”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尝试中,人们或许能从西方语言思想的演变中获得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新诗语言探索的杰出代表.闻一多新诗语言的特征,首先是杂糅的词汇,既有日常白话长处,又有传统诗语的优点;其次是浓密的词藻,色彩斑斓的语言呈现出意象密集、浪漫抒情的情调;再次是复杂的句式,基本的追求就是主张散文句式进入诗歌,追求诗歌语言表达的明晰性和准确性;第四是诉说的调子,改变了传统诗歌吟唱式调子,呈现出现代诗格调和说话式节奏;闻一多新诗语言是初期新诗语言探索的重要成果和典范.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作品《怀念狼》缺乏明晰性 ,可以作多种解读 ,但总体上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关怀和思索。人与自然处于两难之中 ,这种两难处境是构成现代人类困境的深层的根源。小说对人的异化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汉语S→NP+VP句和非S→NP+VP句,并与英语S→NP+VP句进行分析对照,对汉语主谓二分的语法学说提出了质疑。作者指出,汉语句法结构研究,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更要从微观上阐释,要向语法描写的精确性和明晰性的目标迈进,彻底摆脱印欧语语法理论的羁绊,打破六大成分的格局。唯如此,方能建立真正的汉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外言语交际及文化差异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中国人在不少场合讲英语时往往造成交流障碍或误解。在西方人看来,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中方违背了西方人谈话时应该遵循的几条原则;这些原则被西方人认为是构成讲话的“合作原则”,违背这些原则就容易产生谈话、交往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许多时候讲英语都是出于好意;误解主要是因中西方文化与语言习惯不为双方深入了解而致。因此,中西方人民应该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与语言习惯,以克服言语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观和西方语言哲学思想梳理和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哲学观在各自的思维方式能得到反映:汉民族重悟性、重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观经验等,而西方人则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论证,重形式完备等;在各自语言上也得到反映:汉语为语义性,语法是隐性和柔性,英语为形态性,语法是显性和刚性。对比分析有利于揭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成因,为语言教学和研究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田崇雪 《南都学坛》2014,(3):F0003-F0003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理论引进中国后,国内学界对语言问题有了一个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对中国现当代作家语言研究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目前这项研究的不足是,很多人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18.
Being的问题可以分两步来思考,其一是,西方人如何理解西方人的Being?其二是,中国人如何翻译西方人的Being?笔者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演变就可以看作是Being的几种基本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领域之间的分分合合。在"分"的情况下,Being是可以翻译的,无论从古希腊语向近现代西方语言翻译,还是从西方语言向汉语翻译;但在"合"的情况下,这个词就是不可译的,其中的一个根本的困难是,系词"是"在汉语中尚不具备"to be"在西方语言中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后者不仅聚集起关乎"existence(实存)"的"存在论"、关乎"reality(实在)"的"知识论"和关乎"truth(真实)"的"逻辑学"三个领域,而且引发了超乎其上的对终极的、统一的形而上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的色彩语言独特,强调主客观的统一;西方宗教绘画语言简单且象征,疏离现实生活;油画的出现加强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古典主义绘画是严谨的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绘画科学性语言的典范,但有“重形轻色”倾向;印象派绘画完成了色彩变革,创立了现代写生色彩学;近代画家们都把色彩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通过英汉习语的定义进行描述,进而发现在两种语言对“习语”这个术语的定义中,英语中的“idiom”和汉语中“成语”狭义上几乎是等值的。而在本文中“中国习语”对应的则是它的广义理解范围。即: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习语是为人所熟悉的,同时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习惯在平常生活中应用习语。也因此,一些学者把习语形象地比作:“食物里的盐”,“语言的生命和灵魂”又或是“语言的核心和精髓”。本文试图对英汉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浅析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总的来说,从习语的定义,来源和应用三个角度来对比分析,从而反映出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