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999年伊盟农村劳动力共有49.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万人,占农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0%。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剩余劳力的出路及劳动力的流向并非完全合理。纵观当前我盟农村剩余劳力的流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农村…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差额,其边际生产率为零。农村剩余劳动力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第一产业走向二、三产业,向生产与生活的深层次转移。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之间的有效配合,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山区县的情况来看,谋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还比较困难。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内部消化机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仍是解决剩余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内部消化问题的提出(一)内部消化潜力较大。农业劳动力的过剩是相对的,是…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因而日益严峻.一方面,城市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急待转移,每年还有近千万新增适龄劳动人口需要就业,这使得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就业弹性显著下降,各产业对就业吸纳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一、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市规划法》,小城镇属于城市范畴。小城镇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终选择。我国农村人口近九亿,剩余劳动力达四亿多,实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才二亿多,如何将剩余劳动力发挥其巨大的劳动潜能,使其得到合理的安排,给其出路,最直接的办…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上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及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本市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一部分劳动力走向二、三产业,但也有一部分劳动力形成了剩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整个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时也很难全部解决就业问题。为此,市统计局农调队对本市6个区县、60个镇、600农户、1988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开展了抽样调查。本文就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分析,为逐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的压力作一些探索,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更好服务。  相似文献   

9.
一、进城农村劳动力再转移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成为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特点,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近一半进入了大中城市,这种离乡离土的异地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一、湖北省到底潜在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从西方学者到国内的郭熙保、夏长杰、陈运先等人都有较为深刻研究和论述,他们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和转移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测度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如,郭熙保的人地比例关系说)。在众多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的“零边际产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获得比较一致的认同。尽管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现实条件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对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11.
估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红玲 《统计研究》1998,15(1):48-50
关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从估算结果看,数值从4000多万到2亿多,相差甚远,;从估算方法看,较为成熟和通行的方法是根据有关农作物、每亩所需劳动力及耕作的土地数量等,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并可据此再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但该办法的困难在于土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往往不太可靠。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将农村农业与非农业一起视为一个经济系统,考虑资金K和劳动力L两种要素的投入,若能保证这两种要素配置合理,则理论上能使经济系统收入达到最大,从而得到关于资金和劳动配置均衡的必要条件,并由此得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的一个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工、建、运、商等多种行业结构发展,并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回流的发展过程。199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42009.5万人,比上年增长 2.6%,其中男劳动力占53.7%,女劳动力占46.3%.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并且开始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 9936个村组的抽样调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9.4%,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0.6%.调查资料表明:1.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继续增加,回流人数显著减少。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7%。比上年增长28%;而从非农产业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比上年减少75%。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科技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致使我国农业部门积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顺利转移出去,我国农民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业效率的提高必然受到限制,不仅农民的收入很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会严重受阻。因此,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资源,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8.5亿是农民。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按现在的生产模式计算,估计仍有15亿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因此,把剩  相似文献   

15.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就如何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转移步伐。现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比较大,仅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就达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2004年增加112万人。在转移的357万农村劳动力中,向乡内转移的约有9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25%;向乡外县内转移的70.5万人,占19.7%;向县外省内转移的97.9万人,占27.4%;向省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和内生转置回归模型评价了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外出提升了土地边际产出。不过,稳健性检验也发现,劳动力外出对农业效率的影响存在衰退效应,在劳动力外出前3年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较大,3年后其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递减。而通过追加化肥等投资来替代劳动,则是农户维持粮食生产、提升农业效率的主要途径。这要求我们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途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及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认为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合理配置是陕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提。通过分析表明 ,目前陕西农村经济是较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 ,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结合当前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种模式 ,提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要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协调性在逐渐增强的同时,还存在农业富余劳动力比率过高、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第一产业的产出能力较低等缺陷。要建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应当在产业结构接近的地区促进农村经济集群式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二产业转移,并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转移的问题。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造成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我区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