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多发。一般说来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等。近年本病有增加的趋势,虽然1—15岁儿童多发,但18岁以上的青壮年亦屡有所见。  相似文献   

2.
甄后(公元182—221)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女性。她之著名,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她的美,第二是因为她的才,第三是因为她传奇式的经历和悲惨的结局。说她美,看来实在是美,要是不美,原即难于嫁给“四世三公”的大豪族袁绍之子袁熙为妻:尤其曹丕(187—226)更不会再娶她。且看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3.
具体概念是辩证地把握对象本质的思维形式,明晰的概念界定是理论模式建构的前提。本文从辩证逻辑具体概念的角度对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概念进行逻辑阐释。"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起始基本概念,"发展观"是与发展实践密切联系着的思维形式,发展观的转变意味着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发展理论"则是发展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概念是处于辩证运动和相互联系中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是有理想形态的概念。洞悉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助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1915——)是当代犹太裔美国剧作家,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呼吁剧作家要写赋有时代特点的悲剧,他自己也创作了一批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成为当代西方戏剧界里一位遐迩闻名的悲剧作家。从四十年代末期起,阿瑟·密勒接连撰文,闸述自己对悲剧的看法。他的悲剧观点跟传统观念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密勒主张悲剧要写普通人,要让小人物登上悲剧历  相似文献   

5.
钟嵘(469—518)《诗品》卷下《齐鲍令晖齐韩兰英》条云: 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照(鲍照,约414—466)尝答孝武(宋孝武帝,刘骏,430—464;454—464在位)云:“臣妹才自亚於左芬(?—300),臣才不及太沖(左思)尔。”兰英绮密,甚有名篇。又善谈笑,齐武(萧颐,449—493;483—493在位)谓韩云;“借使二嫒生于上叶,则玉阶之赋,纨素之辞,未讵多也。”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价格改革经历了以调为主和以放为主两个阶段。从理论上说,这种改革思路和做法是符合逻辑的,因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价格体制应该向自由市场价格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但是,改革的实践远比理论上的设想要复杂,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以及主要由此而引起的物价大幅度上涨,困扰着改革的进程。1978—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2倍多,而同期货币发行量增长了近7倍,全国零售物价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累计上涨45.7%和56.2%。1979~1984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6.9%,除1980年6%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先生站在艺术是人学的高度,全面揭示了假、止、圣的人学实践品质。直观自身,使得宗白华的艺术哲学具有了中国感性哲学的烙印。对人学实践品质的主要建树是:接受性的问题,考虑了教育模式;延续性的问题,考虑了时间模式;"法象"的问题,考虑了空间模式;艺术哲学的问题,考虑了和谐模式。他将真善美纳入到生命本体的认识论范畴,把康德的感性—悟性—理性三阶段的错位认识纠正为:感性—理性—感悟三阶段认识过程,显示了感性认识论终极价值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8.
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朋友和战友之中,有一位既是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卓越的化学家,他就是卡尔·肖莱马(Carl schorlemmer,1834—1892)。肖莱马的一生,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新型的自然科学家的卓越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对肖莱马在革命和科学上的业绩,  相似文献   

9.
从探讨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到形成生态系统观,从提出零增长方案到形成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生态伦理学到自然价值论,这是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历程。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方案是当代全球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这两个方面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来架构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规范;而自然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反映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反思性·合理性·真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学科。哲学认识论是一门对认识进行反思的学科。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如何反思”、“反思会引出何种结论”却是远没有得到澄清的问题。如果说在上一世纪人们尚可以这种状况自慰:“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依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①,那么,在当代,随着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发展而兴起的对认识的实证研究─—认知科学,已最后把旧的思辨哲学的唯一领地让渡给了实证科学,那种企图以思辨的哲学认识论取代认知科学(或科学认识论)的做法就…  相似文献   

11.
我们是主张国宙、企富(?)并进的。只有国民财富在国家、企业、公民之间进行合理配置,才能最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就要深入研究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生产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格局,及三者各自内部的分配格局。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时空范国,我国八、九十年代)。(一)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生产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一切价值均是生产者创造的。但生产劳动者不能将所创价值全部归为已有,应向社会提供“扣除”,年生产价值在初次分配时,都要一分为三——国家所得I_1,企业所得I_2,生产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现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搞活国有企业仍然是改革中的一大难点,也是经济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在本文笔者试图通过对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对已有改革思路进行反思,并提出深化改革的新思路。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个阶段的改革。第一阶段:以扩权让利为主的改革阶段(1978——1984)在这个阶段,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启动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随之而来的是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社会主义多样化理论与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农业波动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建国40年来我国的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不仅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而且这种波动还具有高频振荡的特点。第一,1949—1987年间,农业总产值波动9次,平均约4年波动一次,粮食产量波动10次;第二,1952—1987年间,农业总产值平均波动幅度为10.2%,比美国农业平均波动幅度高出一倍,而峰值与谷值的落差很大。农业总产值波峰值为17.8%(1950年),波谷值为—13.6%(1959年),波幅为31.4%;粮食产量波峰值为16.7%(1950年),波谷值为—15.6%(1960年),波幅为32.3%。 一个产业部门的波动,如果影响的仅仅是自身的发展,那么它的重要性是有限的,然而,农业波动所产生的效应远远不囿于自身的范围而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事实上,40年来我国农业的每一次波动都导致了或大或小的恐慌和政策调整,正是农业波动力度的强力扩张,形成了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4.
1993年4月26~28日,云南省社科院主持召开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学术讨论会,中、泰、老、缅四国学者对流域各国联合开发中小型区域、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作了热烈讨论,并取得共识——共同开发、共同受益、促进东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繁荣。现将我院部分学者在会上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15.
超越·虚静·物化──庄子审美理论三题王守国在庄子丰富多样的审美理论中,有三个论题是最为精彩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分别是──—、超越的审美态度要达到庄子所反复倡导的自然无为的境界,就必须超越于人世的一切利害得失之上。这种超越的人生态度,从美学上看就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所谓目的,就是被主体意识到了的自身需要,即人对于某种对象的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是人对价值的自觉追求。目的是实践结果的观念形象。人提出目的的根据何在?神学家和唯心主义者断言,目的是神的启示或心灵的自由创造。这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只有有益于人们的东西,才是‘理想的东西’,而任何社会在制定自己的理想时,仅仅以自己的需要为指导。”(普列汉诺夫:《论一元历史观之发展》第132—133页)理想是个别人、集团、阶级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不仅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而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思想基础,并进而成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精髓。一、三中全会的召开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同任何思想理论一样,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也有一个形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她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是以…  相似文献   

18.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2,(10):123-130+159
一代人文大师尤里·洛特曼的理论建树十分丰厚。我们在这里且对洛特曼在文学学、符号学、文化学领域三个核心命题略作梳理。“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可谓洛特曼理论大厦的主轴,“语言的派生与符号的模拟”与“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互动与互译”堪称这一大厦的两翼。文本—符号—文化乃洛特曼理论建构的核心话语。文本结构、符号结构、文化结构确乎是洛特曼理论建构的中枢。探讨文本意义—符号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应是洛特曼毕生倾心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席勒(1759—1805)逝世200周年。“席勒式”的诗可能不如莎士比亚,但“席勒式”的美育和美学思想,在时代性和社会性上,却显现了持久而强大的活力,以至于在当今所谓的“后现代”仍常成为“热点”话题。这里本刊编发一组笔谈文章,讨论席勒思想“先进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美育首倡者。  相似文献   

20.
华亭君 《学术月刊》2013,(1):181+179
2012年10月30日—11月29日,复旦大学举办了七场"东方讲坛·学术特别版"讲座,姜义华、彭希哲、沈丁立、郝模、石磊、肖云、钟扬等专家学者应邀作了精彩演讲。演讲人:姜义华(复旦大学教授)演讲题目:中华文明的根柢演讲时间:10月30日演讲摘要:中华文明的根柢有三个,分别是政治上大一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