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隐喻本质上是将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中去,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异同,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隐喻也折射出两个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概念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概念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接问题。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隐喻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1)把隐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2)在译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促进文化融合;(3)保持隐喻特征,达到适境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认知观与隐喻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隐喻翻译是以修辞为取向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信息,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4.
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厘清文化事象的本体论内涵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文化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独特性,是文化主体生活方式的总和.基于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借鉴"文化基因"隐喻和"文化共生"理念,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多元及主体性的原则,关注文化选择中占主位价值立场的方法论原则,由此兼顾文化传递与保护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在隐喻成语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的处理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前者主要以目标语为归属,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文化价值驭向、翻译目的、译文受众、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度等。文章认为,隐喻成语是一种独特的隐喻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泽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則,把原语隐喻承载的文化信息失真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笔者通过对隐喻的本质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隐喻翻译中"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可以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而隐喻的对等性翻译策略既反映了原文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是一种理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英语和汉语都有大量的与动物相关的习语,相似的动物习语文化内涵体现民族文化的相似所在之处,不同的动物习语文化内涵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文章以隐喻映射和突显原则为理论基础,对英汉动物习语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解释,从认知角度—习语隐喻的对等映射翻译和习语隐喻的偏移等效映射翻译两方面来探讨英语动物习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层面体现出的隐喻思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隐喻式思维普遍存在于两种语言之中,而且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同时,通过对英汉隐喻思维差异的比较,说明了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带有民族烙印,对隐喻意义的诠释离不开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以相似性为映射的基础,通过概念之间的类比推理,揭示人们的思维机制和对事物的认识.概念隐喻的形成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对概念隐喻所表现出来的相似认知现象表明了人类文化认知的共性.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渗透于概念隐喻的形成和表现过程,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概念隐喻表达机制,因此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对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直接英译或对其内容诠释已成 为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典籍青睐的一种时尚。因局限于译者视角或理解的断章取义,致使其对同一名词翻译也不尽相同。 本着英文翻译理念——“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并参据词汇对等,选取了《论语》中两个十分具有文化内涵的“君子”和“小人”进 行分析,梳理了两者的英译现状,同时指出了某些翻译的不足并尝试给出更合适的英译。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对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直接英译或对其内容诠释已成 为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典籍青睐的一种时尚。因局限于译者视角或理解的断章取义,致使其对同一名词翻译也不尽相同。 本着英文翻译理念——“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并参据词汇对等,选取了《论语》中两个十分具有文化内涵的“君子”和“小人”进 行分析,梳理了两者的英译现状,同时指出了某些翻译的不足并尝试给出更合适的英译。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东西方通用性的喻体一旦与民族特定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就会产生"超语言信息”.因此,为了达到等效翻译的目的,比喻中的文化差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云”隐喻在习语中的种种隐喻和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云”隐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发现“云”隐喻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喻的翻译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传统古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部着力咏叹离别之情的音乐作品。在艺术特色上,钢琴曲与古曲在标题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及相同的意境。钢琴曲以叠奏式结构原则发展而成,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思念之情这一人类普遍的情感,在独特的钢琴艺术形式中体现了"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天"与"地"在中国和西方都与民族起源和创世神话紧密相连,作为一对基本的文化概念,二者拥有丰富且不同的文化内涵。近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以中英文互译为代表的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基本文化概念的有效互译不仅增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理解,也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本文以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为背景,对"天"与"地"在两种文化中的渊源、历史、定义、内涵以及宗教、哲学和文学三个方面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二者,讨论这些概念各自代表的社会与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以期为翻译的文化研究及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确解读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准确翻译与有效传播。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深奥的宗教思想,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格萨尔》的英文翻译长期以来难有大的发展。在《格萨尔》史诗的英译实践中,要准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正确解读史诗中的宗教文化意象是《格萨尔》史诗英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短溢的文化背景、定义人手,从理论上讨论了翻译“短溢”的发生、生成,并从语言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翻译实践中出现翻译超值、翻译欠缺的现象,关键在于不同语言文化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不同,而翻译实际中译义为主,兼顾形式,反之就会本末倒置、造成歧义和误解。  相似文献   

19.
商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商标的翻译同任何翻译一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实践中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及商业功利性目的的制约,对引起不同文化联想的商标词的翻译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英汉习语的文化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文化内涵也有差异。该文先从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神话和地域环境四方面讨论了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不同,然后分析了引起习语翻译障碍的原因,依据等效翻译理论对习语翻译的方法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