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批评性语篇以大众语篇为其主要分析对象,试图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从分类、及物性、转换等方面对同一事件的两则不同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两家媒体是如何操纵语言资源来引导人们对于事件的不同解读,从而树立读者解读新闻语篇的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9月7日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关于此次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观点各异。本文从美国的《纽约时报》和中国的《中国日报》这两个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报纸上重点摘取了自9月份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利用批评性语篇分析之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方法,对两份报纸上20多条新闻标题进行了具体定性分析,旨在发现隐藏在新闻语篇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揭示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新闻语篇所反映的国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批评语篇分析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运用及物性和情态等语篇分析工具,对《中国日报》、《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棱镜门"事件中斯诺登赴俄罗斯避难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不同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意义,有助于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时进行批判性分析,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及对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相似文献   

4.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从及物性系统、主位系统、评价性词汇三方面讨论历史语篇的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是如何通过语言建构的。讨论结果表明对及物性系统中过程动词、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分析有利于识别历史语篇的概念意义,识别历史事件内容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历史事件行为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对主位推进、主位名物化和主位中连词的分析有利于辨别历史语篇的语篇意义,揭示历史语篇连贯的本质;对评价性词汇的分析有利于理解历史语篇的人际意义,理解历史语篇中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判断和立场。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历史语篇分析对提高英语学习者在历史学科领域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及物性理论解读英汉混合体广告语篇,透视语篇中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和分布规律,揭示其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英汉语言内部结构特征不同,东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6.
批评性语篇分析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为人们分析语篇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批评性语篇分析是通过分析语言特点以及对语言环境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的考察来揭示隐藏在语言形式中的意识形态的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转换和词汇分类等三方面对关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报道进行剖析,揭示出这些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意义,有助于人们了解E急藏在新闻背后的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语篇解读并非指文章在读者头脑中的直接内化,因为它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文章与读者、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情感等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探讨图式知识理论对语篇解读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图式和文体图式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图式对读者语篇解读的影响,从而使解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引语是批评性语篇分析向来重视的内容之一,而针对新闻结构中最重要的标题和导语部分的转述引语分析却因语料难得而较少见到。文中选取了数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7篇报道,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从转述动词、转述话语的来源和形式三个方面对其标题和导语中出现的转述引语进行分析,以揭示转述引语背后隐藏的报道者对于事件的立...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功能、篇际性等不同视角对英语新闻的隐喻性标题及语篇信息功能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对隐喻性标题及整个语篇信息的更好解读。  相似文献   

10.
'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语篇体裁分析是近年来在话语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在概述、评析语篇体裁与语篇体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该理论与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之间的关系异同、该理论在语言研究与教学中的价值及存在问题。本文认为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与语篇体裁分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连贯性话语。语域分析注重言语形式,很难揭示话语交际本质;话语分析的重点是揭示话语的普遍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将话语放在一个特定的语篇社团中加以考察,注重发话人的交际目的,揭示各类语篇体裁的特殊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有别于其它分析理论的明显特点是在分析中加入交际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从而使这种分析能更深刻地揭示话语的本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为研究连贯性话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能为语言教学,特别是特定用途英语教学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关心人的需要。应用到新闻学上,就是要求以人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注人情和人性。文章以典型人物常香玉和许震超的报道为例,从三个方面,即:新闻事件的选取要全面和平衡,要注意角度,要符合人物个性,分析人本主义在典型报道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新闻策划是品牌导向时代的一种重要营销传播方式.由于企业的新闻策划具备真实性、时新性、公开性、价值性四个要素,符合新闻的特点,并在实战中具有节省经费、关注度高、信任度高的优点,因此,比商业广告有更大的优势.企业新闻策划的主要方式有庆典事件策划、赞助事件策划、危机事件策划和随机事件策划.要正确运用新闻策划,企业必须把握四个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把握机会原则,品牌至上原则和禁止有偿新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题的生成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其信息分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把图形与新信息、中心信息等同,并认为背景体现的信息不重要。对英语中同一事件的不同新闻标题作认知阐释。通过分析英语新闻标题中的简单句和复杂句所体现的图形一背景关系,发现英语新闻标题的图形部分是突显的注意焦点,而通常位于句末的背景部分却是信息中心,体现了新闻作者的真正意图。标记性句型也遵循末端信息中心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传播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中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某种审美价值的附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感受与受众的审关心理之间产生一种共鸣。采写者除了应具备感性经验、直觉领悟等素质外,还要具有展示美的思维统摄力,使新闻写作所必备的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14日,"藏独"分子在拉萨街头制造了残忍的打砸抢暴力事件,西方媒体在这一事件上歪曲事实,报道弄虚作假,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是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准确的报道事件,尽可能客观的报道事件,而不加入任何感情色彩。西方媒体大肆冲破这一基本的道德底线,应该受到世人的一致谴责。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预见性或预见性新闻,是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或者作出判断.它的推断,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前瞻性,能体现出新闻事实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本文概述了它的性质、历程、特点、成功要略.列举了成功的范例.对新闻实践,提高媒体竞争力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媒体发布的看似客观、直白的天气报道也隐含着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基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语篇分析发现,在美联社和中国日报社关于北京雾霾天气的报道中,媒体对不同语言资源的选择体现了各自的立场。其中,美联社以较为隐蔽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众形成强烈的负面评价,而中国日报通过较为明晰和温和的态度资源,表达了一个在危机面前积极作为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8.
报纸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的媒体资源.因没有对新闻及时立法,清季爆发的“苏报案”等报案,令清政府感到措手不及.晚清的报案不同于康乾之时的文字狱,而报案的发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的新闻立法.但清季的新闻立法并没有起到实效,而革命党人巧妙地利用了报纸宣传革命,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诸如“国风报案”与山西巡抚被免、“大江报案”与国内舆论以及辛亥年间的假新闻,等等.因此,晚清由报纸主导的社会舆论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革命,更顺应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新闻导语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在若干份报纸中例举优秀的导语和欠妥的导语以及同一消息在不同报纸上的导语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新闻导语对深化主题的作用。此外本文对社会热点新闻和连续追踪报道的导语也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叙事语法指新闻报道中事件与事件的组接形态、逻辑与原则。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语法的特征表现为:1.事件序列形态上呈现出核心事件复线与卫星事件藕型相交模式;2.事件组合逻辑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3.事件组合原则为揭露事实真相,呈现人生百态。这些特征是普利策新闻奖特稿新闻文本的属性使然,更确保了其新闻文本预警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