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伟 《老友》2010,(12):50-51
三亚,古称"崖州",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这里四季如春、花果飘香、山峦叠翠、椰林婀娜、海鸥翩跹。那如虹的海湾、清澈的海水、洁白的沙滩、奔涌的浪花、明媚的阳光、海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那碧波万顷的大海、变幻莫测的白云、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风情,无不散发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1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本刊主要刊登与医学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3来稿要求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证得力,具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1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本刊主要刊登与医学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决策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1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2本刊主要刊登与医学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决策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1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本刊主要刊登与医学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决策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今年11月4日是马文瑞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10月31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举行纪念马文瑞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令狐安、苏希胜、顾问杨蕴玉,副会长李树文、阎海旺、马蓥伯、陈登才、周才裕,陕西省原省长、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贾治邦以及马文瑞同志的亲属、研究会部分理事、会员6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令狐安、贾治邦、马蓥伯、曹建平、马晓文、苏希胜、朱育诚、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8日上午,在绿树掩映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情系2008中国名家书画展"隆重开幕.黄苗子、崔子范、吴冠中、冯其庸、刘勃舒、钱绍武、何振梁、翟泰丰、高占祥、周韶华、范曾、韩美林、刘大为、贾平凹、庄则栋、王富洲等55位书画名家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杰作参展.  相似文献   

8.
金勖琪 《社区》2012,(10):65
抖空竹、叠罗汉、滚铁环、放风筝、捏泥人、滑冰爬犁、翻花绳、老鹰抓小鸡、斗蟋蟀、抽陀螺、跳房子、抓骨拐、扔沙包、踢毽子、拍洋画、打弹珠、跳皮筋、打水漂……无数经典的老游戏伴随着人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中国百姓接受简单的生活、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  相似文献   

9.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4,(2):F0003-F000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原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主办,月刊,每月25日出版。第1、3、4、6、7、9、10、12期为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学、历史文化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第2、5、8、11期为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14,(4)
正气虚体质最主要反映在脏腑功能的低下。相对而言,肺脏功能和脾脏功能更弱一点。一、气虚体质的形体特征气虚体质者面色萎黄或淡白,易出汗,肌肉松软,懒言少语,神倦疲乏,步态缓慢,常表现为头晕、健忘、自汗、乏力、便溏、腹胀、食欲减退、心悸、嗜睡、气短、胸闷、下肢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便秘但不结硬或难以成形、睡时流涎、目露白睛、出血不易止、舌色淡且边有齿痕、性格多内向、情绪不稳定。气虚的人,脾、胃、肺、肾都应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应用研究的基本范畴或基本命题,是理论学习的重要切入点。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属于哲学体系、理论体系的范畴,而且都各具特点:立场具有前提性、根本性、彻底性、具体性、普遍性、原则性、价值性特征;观点具有理性认识、原理性、阐释性、真理性、创新性的特点;方法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层次性、操作性、范式性、群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思考 ,认为德育的过程是一个蕴涵美、展示美、发现美、实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并通过德育对象美、德育方法美、德育内容美、德育教师美和德育效果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引导人们去感知、体验和领悟德育过程各个环节中的美感 ,理解德育工作的深刻意义 ,以激发人们对德育工作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和工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有着不同的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成果性质和评价标准、研究取向和价值观念以及研究规范;但一方面,它们都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中介,在历史进程中融合发展,并与社会具有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任何想象都与感觉、知觉、表象、意向有关的话,形象思维不但与感觉、知觉、表象、意向有关,而且与情感、意趣、联想以至推理有关。想象(包括其高度活跃的形态——形象思维)的特性,我们可以从它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意向、情感、意趣、联想、抽象思维等的关系看出。艺术想象既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亦即艺术体验的基本方式。艺术想象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是在情感活动中思维;艺术想象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因为它是在思维中感受;艺术想象之所以是艺术体验的基本方式,就因为它是在情感活动中思维和感受兼而有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释善住是元代诗僧中存诗较多的一位,著有《谷响集》,存诗777首,词13首。善住不但与明本、玄鉴、白云等僧人有较多诗歌往来,且与白珽、仇远、宋无、虞集等文人交往颇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帝王顾问制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9,29(1):21-31
中国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周围设置顾问官员和顾问机构,主要名称有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侍中、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文人待诏、馆殿学士待诏、翰林院翰林待诏、学士院翰林学士、馆阁学士、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军机大臣等,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会议、奏章、票拟、草制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的意见,为决策提供方案和依据。帝王顾问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谋,就"论思献纳",为帝王出谋划策,提供决策方案;二是论议,就是审议帝王决策,"拾遗补阙",为帝王决策纠偏补正;三是服务,就是研究治国之道,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决策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提高帝王的决策能力;四是制约与监督权力,就是用制度保障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弥补帝王的无力、无能或不作为而专断造成的阙失,又能"独断"大政,防止君权旁落、奸臣擅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中国古代帝王顾问为帝王亲自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出入禁中,侍从帝王,位卑权重,专门为帝王出谋划策,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是一种话语方式,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实践。道德性不是以一种话语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一种实践的人格方式存在的。道德来自压力,人类理性的缺陷告诉我们,光从理性上来把握道德,不等于是道德的实行。政治道德来源于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的文明、民主、法治是决定道德的高尚、平等、友谊、公开、坦诚、热情。反之人们耍特权、欺骗、秘密、奸诈、冷漠。  相似文献   

18.
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孔孟哲学、诗书礼仪,而且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如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入手讨论了文学翻译,通过研究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译本,并借助一些译例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修辞美再现。具体地讲就是主要从明喻、隐喻、转喻、夸张和双关五个方面讨论了译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20.
论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解释学主张克服前见以达到对文本的绝对把握,哲学解释学把前见看作理解的本体论处境,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条件,前见是无法超越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人首先属于历史,同时历史又是属于人的历史。在本体论意义上,一切理解都是从前见出发的理解,是无法超越的;在方法论意义上,一切理解又都是不断超越前见的理解,前见又都是可以并且应该被超越的。对前见本身应当保持自觉的解释学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解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理解的可能性、局限性、派生性等等。前见决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又决定了理解的绝对性,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