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些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封建王朝采取一些与前朝不同的减轻剥削、缓和矛盾的政治经济措施,有的人称之为“让步政策”;有的人则叫做“反攻倒算”。这个在史学研究中既关系到对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评价,又涉及到对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和历史人物的估量的重大问题,史学界断断续续地争论了十几年,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下面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理解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礼”是维持王权政治的基本保证,封建统治者用“礼”调整社会关系,建立礼制秩序。17世纪初,光海君违背嫡长子继承的礼制规定,以庶次子身份即位,成为朝鲜王朝第十五代国王,致使其王权合法性面临严重危机。为确保王权合法性,光海君采取提高生母恭嫔金氏身份地位的方法,先在朝鲜王朝国内追尊生母为“恭圣王后”,后又三次遣使入明请封“恭圣王后”诰命及冠服,最终得到明朝允准。然而,在请封“恭圣王后”的过程中,光海君屡次与朝臣发生激烈的政治冲突,不仅削弱了王权合法性,还扰乱朝鲜王朝的国内局势,最终导致其下台。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以全新的视角 ,论述了一千二百四十六年前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美女杨玉环是怎样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先嫁皇子李瑁后又嫁给皇帝李隆基的遭遇 ,可谓屈辱与受宠同在 ;寂寞与欢乐共存。最终竟被残酷“赐”死。其短暂“悲剧”的一生 ,也从侧面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及自私 ,杨贵妃只不过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各朝代里,索收贿赂行为极盛。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在封建《刑律》中对渎职贿赂罪都有所规定,对官吏渎职贿赂行为判罪是很严厉的。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有“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之严令。索收贿赂行为,在旧中国和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官员中同样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这种现象,也是一切剥削制度腐朽的一种典型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被迫进行了三次改革 ,这些传统内的变革却开启了超越传统的变迁 :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 ;戊戌变法扳动了中国社会意识近代化的阀门 ;清末新政迈出政治近代化的步伐 ,但三次改革却没能使中国近代化持续地“化”下去。原因在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是近代化的保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封建统治者进行的自我更新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6.
孔见 《中华魂》2013,(3):60-6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中杰出的政治家,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抱负的一代名君。他统治时期创下了为后世所称道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村 ,乡村社会中的基本细胞是家庭 ,家庭的繁衍与互相之间的通婚 ,构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稳固的网络。为了统治稳定 ,封建统治者就抓住了这个网络。在组织上 ,先秦推行宗法制度 ,魏晋盛行门阀制度 ,唐宋以后家族制度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提倡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制度 ,以此家庭作为乡村的楷模 ,以其家长作为乡村的管理者 ,以维护地方统治 ;二是在乡村中提倡建祠堂、置族田、修家谱 ,以稳固家族制度。在理论上 ,《论语》首倡孝道 ,《大学》又将其发展成为“治国必先齐其家”的理论 ,经宋儒们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 ,使族权与政权紧密结合起来 ,从阶级斗争角度讲 ,形成了严密的封建统治网 ,但从稳定意义上讲 ,家族制度确实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初唐诗人王绩(公元585—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弟,早年有才学,自负不凡。在隋任扬州六合县丞。他作为一个出身名门而又有才学的人,对封建统治者不能任用贤才,是深为不满的。他在《自撰墓志》中就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下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可见其一生心中的情懑情况。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地主剥剥农民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因此,土地兼并一向为封建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主要问题,而且它还影响到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之头痛,曾采取一些措施,试图解决它,但终归失败。其原因何在呢?现以西汉为例,就自己的粗浅认识,谈谈看法。 土地兼并的经济原因及其后果 土地兼并的原因众多,政治与军事掠夺是一目了然的,此处只论述经济原因。 秦朝推行“以功劳行田宅”和“尊奖并兼之人”的政策,助长了地主势力的发展,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清王朝统治腐败不堪,外国侵略者疯狂入侵,反侵略反压迫的人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致使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洋务派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开明的官僚贵族,他们不像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那样因循守旧、妄自尊大,拒绝外来的一切新生事物。他们一方面承认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他们遵循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创办洋务事业,寄希望于封建统治,企图振兴清王朝,稳固其统治。洋务教育就是洋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末,洋务派如何遵循“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创办洋务教育的呢?在洋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学”和“西学”以及“体”和“用”的地位有什么变化?洋务教育的这些变化产生过什么影响?本文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乃是封建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三纲",而三纲落实在家庭伦理中又具体体现为其中的"二纲",即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尽管其自身存在着诸多弊端,近代以来亦备受挞伐,但我们仍要将"二纲"置于其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中予以考察和评价,而不能完全忽视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与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封建社会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充满着官贪吏污,和反贪官污吏的斗争。本文想就这一斗争,从封建法制的角度,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封建法律上,官吏贪污统称犯赃,封建统治者对此立法和执法如何,封建社会的现实情况却又如何。  相似文献   

13.
1 从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提出“四民分居定业”的主张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特别强调严格区分士、商界线。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就写入“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与下人争利”这样一条规定。然而,法律规定与现实总有一段距离,就唐代来说,不仅商人入仕之事从未禁绝,就是官员经商也从未止息,而且可以说官员经商之风日盛一日。  相似文献   

14.
古典巨制《水浒》所描写的水泊梁山起义军,是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水浒》作者通过对这支起义队伍曲折跌宕、婀娜多姿的描写,一方面热烈讴歌了“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梁山英雄;一方面又深刻揭露和打击了以宋徽宗为元凶的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15.
<正> 孔鲋又名孔甲,字子鱼,系孔子八世孙。公元前209年,他与“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对于此事,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史家,大都采取伪造、歪曲历史的手段加以矫饰,唯恐玷辱圣人家门,如三国魏王肃伪作的《孔丛子》就是其中一例。解放后,大抵将孔鲋等人扣上“混入农民起义军进行破坏”之类的帽子。现在,又有论者为孔鲋大唱赞歌。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参加农民起义的知识分子”,他的名字应该刻在中国农民革命战  相似文献   

16.
一十八世纪欧洲发生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又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这次运动声势更为浩大,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其批判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作了舆论准备。启蒙运动在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法律与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同其悠久。皋陶为士,制定五刑;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氏后至,即被处死;这些见于记载的传说,正好反映着进入阶级社会时,法律就随之而来。纣为炮烙之刑,《尚书·吕刑》所载墨、劓、剕、宫、大辟等五刑,春秋时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铸刑鼎”等,则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刑法。进入封建社会后,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又随之制订出各个封建王朝的法律。  相似文献   

18.
东汉王朝的覆灭祸根实际上在光武中兴前便种下了。因为刘秀“依靠的统治集团是一个以南阳豪强集团为基干的豪强集团,一开始就显示出严重的兼并性与剖据性”,“黄巾军起义失败,后豪强各自依靠自己的武力,割据称雄,社会进入了大混乱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以豪门士族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不同集团之间,频繁地通过自己的军事手段建立割据的封建政权,为了在战乱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总结历代的兴亡得失,包括实行封建法治的经验和教  相似文献   

19.
儒家民本主义与中国古代农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民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因而它要求封建统治者施行“仁政”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发展生产。历史证明 :当封建统治者抛弃儒家民本主义时 ,农民就被迫反抗 ;当封建统治者推行儒家民本主义时 ,农民生活就相对安定。但儒家民本主义主张“君为臣纲” ,故它不是民主主义 ,而只是封建统治者为达到长治久安的一种策略思想。历代开国君主推行民本主义 ,是在接受农民起义教训后对旧王朝政策的调整 ,从而大大延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寿命 ,阻碍了农民思想的觉醒。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才能使农民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灾异屡见”的动乱岁月。据史籍不完全统计,反常的天事与政事年年有之。一方面,山崩“地裂”、虫灾“大疫”等,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另一方面,腐败昏庸的封建统治者却卖官鬻爵,“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复沉缅于狗马声色的享乐之中,汉灵帝以“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仿效。”天事、政事如此异常(“天事”是触媒,“政事”是根源)人民难以活命,“天下扰扰,从乱如归”的局面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抗。这样,“中平元年,四方兵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道教思想为精神武器的黄巾农民战争爆发了。 《太平经》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