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显著特点。这是值得商榷的。列宁说:“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任何哲学都不过是一定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任何哲学都具有阶级性。既然阶级性是各种哲学共有的属性,那就不能把它看作某种哲学的特点。否则,就会使自己陷入不可解脱的矛盾:承认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特点,就只好承认有超阶级的哲学。正确观点应是: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是马 相似文献
4.
<正>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当今哲学界颇为时髦的命题。然而,我以为这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的不确切用语。首先,在理论上,它不是一个具有严格科学规定的精神命题。其理由是: 第一,从反映对象看,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理论都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着自己的时代内容,形成时代精神。其区别只在于所反映的对象内容的横广和纵深、侧面和角度的不同,但没有“精华”和“非精华”的区分。应指出的是,这里及全文所用的“非精华”,并非笔者强词,而是上述命题所必然内含的东西。因为对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的肯定,就是对具体 相似文献
5.
张曙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25-132,174-175
在全球化运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代趋势下,高清海教授生前提出的“类哲学”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思想创新意义,但它需要我们给予阐释、丰富和推展。高清海将人的“类存在”的充分展开,界定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第三大形态即“自由个性”阶段,并以“类本位”相称,说明他强调的超生理学的“类”概念,虽然是相对于生理学的“种”概念而言的,却并非说否定后者就可以直接达到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其中间环节是“族”,包括前现代的“种族”和现代的“民族”;而从理论上说,类哲学应当是“个体”、“共同体”(民族)、“人类”和“大自然”的这四重维度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高广旭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4-77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7.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海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基于这个根本,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恰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尔式和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视角与境界,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8.
“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思维方式是高清海教授思考“类哲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清海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破除以往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建立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路实际上揭示了“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哲学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代价值;而我们只有从现代哲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9.
“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指出,把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去考察,并以类的意识去把握现时代的人和反映现时代的精神,是“类哲学”所承担的理性使命。“类哲学”是以人的方式去观照人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思想境界。就其实践价值来说,它是揭示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所应有的新哲学形态,是把握当代人类生存意义所依据的新价值坐标,也是指导我国人的现代化实践并实现“类人格”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是哲学的主题和实质。探讨未来哲学的状态,就必须了解未来的人将会怎样,因为,迄今哲学所经历的形态也就是人所经历的发展状态和理性映照,人的未来发展是理解哲学未来发展的支点。 无论是了解人的未来发展还是理解哲学的未来发展,都聚焦在对于类存在即对人的“类”的本性和特征的理解上。人类在经历了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之后,正在走向类本位时代。适应人类的这种走向,哲学不但应当反映、表达这一趋向,而且应承担促进、推动和升华人对自身的本质变化的自觉意识的任务。因此,“类哲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课题,也是哲学的未来状态。 相似文献
11.
就“中西马”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可作为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当代“类哲学”的思想精神。在哲学观的意义上,本文认为殷承中国文化“天地人三极一如”的“和合”思想传统,体现的正是中国哲学个性的“类思维”;践履“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之道,蕴涵的乃为中国化的“类生命”;而“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至仁”精神,则是一种葆有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类哲学”。 相似文献
12.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本来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和消灭封建阶级提出来的。我们今天研究这一口号的正确与否,首先必须弄清楚资产阶级提出这一口号的历史背景及其实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刚刚兴起的时候,资本主义就遇到了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以及海外市场的发现,封建社会中孕育的小市民阶层所从事的小手工业、小作坊生产,再也不能满足于日益增长的市场的需要,于是在最先进的国家里,手工业就为工厂所代替。可是社会政治结构,决不会身影不离的伴随着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当历史激烈的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国家制度却仍然是封建 相似文献
13.
14.
<正> 新编《词海》注“熊经鸱顾”为:“犹熊经鸟伸。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可以养生延寿。《后汉书·华佗传》‘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李贤注:‘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鸱顾,身不动而回顾也。”这里关于“熊经”的解释,不言而喻是赞同李贤的注。此说还见于新《辞源》、《中文大字典》、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医古文》教材等书。然此说正确与否,有待商榷。“熊之攀枝自悬”,显而易见其两手当成上举貌。根据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第28“熊经”图的摹本,其姿式为:一男子两腿直立,两手明显向前下方凌空环抱,如同熊之直立貌。经有关专家鉴定此为“西汉早期的导引图”,是目前离华佗时代最接近最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了以往被认为具有“普适性”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设,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是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