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书法,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是中国文化四大国粹之一(其他为琴、棋、画)。它是藉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汉代蔡邕《笔论》中讲:"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相似文献   

2.
书情书色     
胡洪侠 《社区》2009,(32):4-4
爱书成痴的人有时和吸烟成瘾的人一样,常常生发“戒掉”的念头。叶公超聚书至三面书墙后,给自己立下“三不买”规矩:参考书不买:不读不查的书不买;要读的书、非读不可的书,先去图书馆借.借不到,再决定买不买。可是三年后,三面书墙还是变成了四面。他只好说:“关于买书,我只有感慨,没有原则了。”可见戒烟瘾难,戒书瘾也绝不易。  相似文献   

3.
孙冉 《社区》2009,(17):10-10
把小说不当小说来读,这差不多是《小团圆》如今未售先火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张爱玲的目的或者说是不得已的悲哀。而最先把张爱玲拉入这个陷阱的,还是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这本书完成于1959年,书里胡兰成描述了和自己有关系的八个女人。这本书打从一出生就充满着争议.因为它离那八个女人的时代太近了。与其说是“高山大海不可以儿女私情”的诉说,倒不如说是一种沾沾自喜的回味。  相似文献   

4.
想学书法,必须先从正楷练起,要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临帖,古人的名帖,有颜、赵、欧、柳四大书体。学楷书是很费力气的,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天天练,月月练,年年练,练数年方可见成效。练习楷书,不能认为练得差不多了,就不练了,这不行。就是在练行书、草书的过程中,正楷书也不能停。因为,写书有助于行书、草书的提高和发展。在幼年练时,书师常说:“搞书法必须过好楷书关。写楷就好像小孩学走路一样,不会走路哪能会跑呢你的楷书不过硬,人家说你不是行家。如果不楷书,就不懂字的结构,行书就根本写不好。”(一)伏案法…  相似文献   

5.
书事二三     
郑超 《社区》2014,(20):12-13
明朝人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段时期,我的“癖好”是每星期到一家个体书店淘书,去了几回,老板认识了,一见面就热情介绍新到的书籍,我冲他笑笑,自己转圈淘书,看见中意的,先翻看出版社,然后看纸张,感觉喜欢,就买下。一大捆书背到家后,先给它们松绑,一本本平放在地板上,再翻开每一本扉页,在浓浓的书香中陶醉。很多时候,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知己,仿佛心底埋藏多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难免心生敬意,怦然心动;感觉情投意合,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6.
看到我的学生师吉金又写出一部书很高兴。本来我想他现在又教书又做行政工作比较忙。科研方面可能会顾不上。不料,他忙里偷闲,居然又写出一部书来,而且是一部很难写的书,真是不容易。这说明,他不是偷懒的人,很勤奋,也肯钻研,不怕困难。  相似文献   

7.
周礼 《山西老年》2012,(3):51-51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不管是因公出差,还是外出旅行,总是喜欢在随行的包里放上一本书。书的内容也不讲究,家中的书,顺手拿上一本。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散骑”的出现,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谏职不明确的局面,在中国谏官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六散骑”的发展,秦汉为萌芽时期、魏晋为发展完备时期、刘宋以后为没落时期。刘宋朝集书省的出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孙福熙 《社区》2011,(2):4-4
中国人太把“读书”看得严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先认读书为苦不可耐,于是用黄金利禄来引诱,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看书就是病     
苗炜 《社区》2009,(11):15-15
有一回,我坐在失败者咖啡馆里.拉着一姑娘的手聊天,姑娘说,你最近都干什么呢?我骄傲地回答,我在看书。姑娘说,别看书了,干点儿别的吧。沉溺于任何东西都是一种病态,你年轻时沉迷于打游戏.有俩钱儿之后沉迷于打高尔夫.现在你又假装爱看书,这也是一种病.不借助于书。就不知道自己说什么好,不借助于书,就没啥可表达的,不借助于书,就从生活中得不到乐趣。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是读书人,也是写书人,一辈子和书打交道,留下了不少和书有关的故事,颇为有趣,值得专门聊一聊。写家(老舍先生总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离不开字典,老舍先生的案头老有一部字典,估计,他常常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它。这是一部按语音查部首的字典,而且是老式的,是按“勹复门”那种。这种字典对写作来说很实用,先知道音,然后按音查字。  相似文献   

12.
张宏宇 《社区》2011,(26):13-13
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做任何事情无法再慢下来.阅读仿佛也不例外,“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人养成了快眼看书的习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式地品尝书中文字,常常难以品其味,读后也不知书中所云,匆匆过目.很快便会遗忘。很多时候快读等于没读,更不要说体会书中精妙之处了。  相似文献   

13.
归谬法剖析     
一有人说,在十种逻辑书中就有十一种归谬法的定义。这句话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谓予不信,请看事实。定义(1):“反证法又名归谬法.它的具体步骤是:1)要证明论题是真的,则先假定反论题为真;  相似文献   

14.
最早看到康成元的名字是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展出了部分名家的作品,他书写的对联“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儒雅刚劲,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後来康成元调任军事科学院,先後担任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成了我的直接领导。接触多了,也加深了对康成元将军的了解。生活中的康成元朴实亲切而情趣高雅,目光慈爱而深邃。把字写得整齐端正,甚至秀美,人人都可以通过一番努力而达到,但要把写字上升为书法艺术,就不那麽容易了。与众多初学者一样,康成元也是从临帖开始的。从他的作品不难…  相似文献   

15.
夏立群 《社区》2008,(17):16-16
贾平凹说自己的读书比较杂,对喜欢读什么书说不上来。“因为读之前也不知道这书到底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读了才知道。这就跟探矿一样,有些地方你费了很大劲,折腾了半天,却发现没有矿,但有功劳。至少知道了这个结果。我看书是乱看,有些书看过即忘,有些受用终生,就这样不断地淘汰,不断地选择。”  相似文献   

16.
林巨明 《社区》2010,(17):58-58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的书是一本漫画书,这也是我五岁生日那天,母亲送给我的礼物。那时候,家贫如洗,生活拮据,玩具、零食,对于我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奢侈品,自然不敢祈求。然而,一份意外的礼物.也令我狂喜至极.即使我对书不甚了解,更不明白母亲送书的意图。  相似文献   

17.
饮茶与读书     
张峪铭 《社区》2014,(32):13-13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凑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开架和闭架问题是与读者的关系最密切,也是图书馆最难以掌握的一个问题。所谓开架式,就是指图书馆书库对读者开放,让读者不需检查目录,直接到书架上自己找书借阅。所谓闭架式,读者借阅图书先通过检查目录,抄写书号名称或口述书名,管理员代为找书。二者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不同的效果。但总的要求是一致的。此外,还有半开架的方式,就是让一部分读者进书库找书。各大专学校图书馆在管理方法上开架与闭架亦有所不同,过去一段时间各大专学校图书馆,大都是所谓半开架式,就是让教员进书库找书,也有个别图书馆为毕业生作论文,有限度的进库找资料。通过(?)放后有个别图书馆全部开架的与全部闭  相似文献   

19.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也即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从这点看来,笔者认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结构上的精巧之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20.
王玉芬 《金陵瞭望》2005,(22):42-42
陈师傅是这家企业宾馆的厨师,说是厨师,手艺却一般。只能做点家常菜。宾馆地处市郊.客源不多,仅有的五六个厨师。倒也事情不多,显得十分散懒,偶尔的一次接待任务就能唤醒大师傅们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