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三二年,国外首次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一发表,立即轰动世界并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重要问题是:《手稿》中关于人、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等人道主义思想,是不是马克思的成熟的思想?人道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现沦体系中应占据什么地位?它和现代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有何区别? 对这一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马克思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在《手稿》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一贯的光辉思想。我们一定要继承《手稿》中这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恢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光辉。 然而教条主义者却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他们以《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的著作为借口,认为它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痕迹,马克思后来抛弃了《手稿》中的思想,成了一个只讲阶级斗争、不讲人道主义的暴力革命论者,所谓人,人性,人道主义诸范畴,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无涉。我国十年动乱期间,左倾变为极左,理论界谈人色变,“人道主义”成为禁区,四人邦操纵的舆论工具围剿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不同意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的论断;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用了人道主义一词,但其内涵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观点,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所谓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求得自身的解放,具有鲜明的阶级内容;《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初期的重要著作,包含着光辉的思想内容,也带有费尔巴哈观点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众多研究者中,马尔库塞在其《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率先提出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他认为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所有著作的基本内容,并且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思想,片面强调自由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化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国内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谈论"人道主义"的热潮,有的作者甚至主张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道主义的最终实现.这些同志往往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寻找理论根据.我们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写作《手稿》时,按其思想发展过程来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的消极影响,但即使在这时,马克思也并不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实际上,《手稿》中"人道主义"一词,是在特定意义上使用的,它的含义既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人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关系?在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上,作过专门研究的人似乎并不多。六十年代初,波兰哲学家M·弗里茨汉曾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全部论证有三个特点:(1)1844年的马克思,即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马克思就已经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在思想上没有区别。这是弗里茨汉全部论证所由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其思想理论先驱(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法国当时的各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批判继承的结果,表现为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的理论创造。指出这些理论创造,也就阐明了这部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形成的意义。统观《手稿》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所达到的比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前人更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丛大川在近年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中,有些同志依然坚持马克思在巴黎著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尚残存着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遗迹,认定人道主义作为世界...  相似文献   

8.
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以异化劳动为基础论述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在对这一理论如何评价的问题上,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年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它已经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完全划清了界限。有人甚至认为异化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他们说,《手稿》中由于提出了劳动范畴,就完全超出了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从而达到了历史唯物论。有的人认为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掀起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热,他们研究的成果,据说是“重新发现”了马克思,发现了作为存在主义先驱者的马克思,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克思,并企图用人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因此,搞清马克思的《手稿》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助于科学阐明马克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的争论表明,“类”和“异化”概念对于整个讨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类”概念,是因袭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而使用“异化”概念,则不仅与抽象的人的观点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表明了马克思未能达到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说阴私有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他们据此得出了马克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三十年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公开发表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热潮。这种研究,已经不只限于对马克思的有关著作进行解释,许多理论家、哲学家,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理解,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理论体系,以至出现了所谓“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会合”,形成了号称“人道主义的马克恩主义”的思想流派。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人  相似文献   

13.
人道主义问题在我国被禁锢二十多年以后,目前正在全国的报刊上进行着热烈的讨论,这次讨论之所以特别重要,就在于“四人帮”所制造的十年浩劫的悲剧,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当人道主义一旦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对立起来,并从马克思主义中排除出去以后,将会出现怎样的兽性肆虐的残酷情景。因此,在当前的讨论中,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理论,不仅对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划清真假马克思主义、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重视人、尊重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来完成“四化”建设的任务,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想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我与之商榷的同志和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们。马克思关于人、人的本质、人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极为重要、极为光辉的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在很多时候都是在  相似文献   

14.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多次提到,作为“类存在”的人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能动的存在物,而且还是受动的存在物。“受动的”(leidend)这个术语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理论。费尔巴哈对这个术语的解释为马克思全面阐释人的本质以及人类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提供了理论根据。费尔巴哈认为,当人感觉到自己是个体的、有限的和感性的存在物时,他实际上所感到的是自身的周围环  相似文献   

15.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与主体性研究热相一致,各报刊杂志相继发表了不少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文章,对人的本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摘其要者作一概述。 一、如何理解经典作家的论断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有两个重要的论断,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看法:“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争论主要表现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达两个定义是什么关系,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人们普遍认为《手稿》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实践括动本性,《提纲》的论述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或社会属性,只有个别人认为《手稿》说的是人的自然本质或天性。朱宝信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定义,是针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规定而提出的,含有对他们二者的继承、纠正和改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美感的思想的论述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以简称《手稿》)中,它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尽管《手稿》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它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上所留下的闪光的足迹。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是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时期,“过去的遗迹、现在的基础和将来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说的话。二十六岁的青年马克思能够写出象《手稿》这样思想深邃的著作,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但其中涉及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感的产生等重要美学问题,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时的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分化出来,又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在他的《手稿》里,不仅保留着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曾经使用过的某些概念,而且整个文风受到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这就增加了阅读《手稿》的困难。因此,今天来学习《手稿》,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确切地体会马克思原话的意思,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原话的理解,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停留在一般的推论阶段,而要把马克思从人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还原到期实际中来,从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9.
去年《江汉论坛》第五期,发表了薛德震同志一篇题为《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的文章,今年第七期上,童星同志以《具体分析马克思早期和后期的异化理论》为题,撰文同薛德震同志进行商榷。两篇观点对立的文章,集中争议的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发展中的马克思的异化范畴,而其全部纠葛似又可以归结到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薛德震同志力主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范畴,已经是一个有别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范畴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是一脉相承的;童星同志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巴黎手稿中的异化范畴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截然不同”或有“质的差异”,认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从1932年全文发表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极不一致。有的因其不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予以贬低,有的则尽力拔高,借青年马克思以反对老年马克思。目前我国有的同志认为《手稿》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主张只有一个马克思,没有青年和老年之分。贬低和拔高都是不对的,认为一个马克思没有早期和成熟时期的区别,也是值得商榷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他的思想都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复杂的变化。评价《手稿》,不能不考虑它的写作年代,不能不考虑马克思的思想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八四一年,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之后写了一篇论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