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视频的兴起为政府的形象宣传提供了网络平台,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城市形象,传递政府声音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采用文献研究、数据梳理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新媒体兴起后政府在自身形象传播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机遇与挑战,以及对西安市、重庆市等政府部门的短视频官方账号内容、运营策略和传播效果进行分析,阐述短视频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以及相关策略。研究发现,短视频制作简单,能依靠后台大数据对用户使用短视频场景进行精准分析,对政府城市形象宣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年来城市形象传播的风口。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利用短视频进行自身形象的宣传,可以使政府的形象更加立体,通过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操作层面的大众化传播,重塑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改变以往对于城市的刻板印象,引起受众主动传播城市良好形象的行为,最终提升政府管理与形象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陕西省318位新生代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指标体系并测算其幸福感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基于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异质性视角,重点考察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影响的群体差异。研究表明,第一,工作职位晋升满意度、职业病发生概率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作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更高;较高的社会信任感知、良好的社会公平感知、认同度较高的社会观点和看法感知与较高的社会阶层认同感知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子女数越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越高,结伴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更高,而年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各因素对不同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大学生在不同社团类型中休闲认同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对延边大学参与社团活动的350名大学生,从不同社团类型对休闲认同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休闲认同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联等方面进行了实证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社团活动中健康体育类型对休闲认同感的团队同一性和尊重感有显著影响,社团活动中健康体育类型的健康体育、社会服务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休闲认同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宽恕行为的现状及其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为提升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采用《宽恕行为》量表和《职业幸福感》量表对235名农村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自我宽恕处于中等水平;宽恕他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幸福感中得分最高为职业高尚感,得分最低为社会支持感;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已婚幼儿教师的自我宽恕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职业幸福感得分上,中专学历幼儿教师显著高于大专、本科;在自我宽恕得分上,本科显著高于大中专;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宽恕与职业幸福感呈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宽恕他人对职业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宽恕能正向预测情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技术使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以抖音短视频平台粉丝量前20的新农人为研究对象,以参与式观察、实时视频作品互动追踪为研究方法,得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的类型,包括对乡村仪式、农耕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及乡村传统工艺的转化与创新传播。抖音短视频对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实践的成效包括乡村文化传播主题与内容多元化、构建乡村文化产业新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但是,当前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还存在传播主体媒介能力有待提升、传播内容失衡和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对此,通过提高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能力、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要素和打造乡村文创IP,拓展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的渠道等路径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  相似文献   

6.
选取我国17个省(市)53名"新农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0名"新农人"进行有关现代农业技术传播的深度访谈,对23名"新农人"的生产场所及社会网络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新农人"既是现代农业技术传播的新型中介主体,又是现代农业技术传播的"融合创新代理人"。他们构建了以人际关系驱动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将农业技术的"单向影响流"转化为"互动影响流",推动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在带动传统农民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的高速发展给中国老年人的信息传播生态带来了极大挑战,引发了老年信息传播中谣言肆虐的社会问题,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信任,进而影响正常的公共秩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中国老龄化趋势下的谣言传播现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采集谣言易感老年群体相关数据,并结合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谣言在老年易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是由谣言的信息特征、谣言在老年受众中的传播渠道和谣言易感老年受众的特性三方面传播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科学有效地治理谣言,需综合考虑三方面传播要素。  相似文献   

8.
社会比较、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标准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分析了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其关键在于比较,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比效应是解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时间比较对不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心理不健康、多子女、家庭经济地位高、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影响显著。据此提出,推进老年人继续教育、再就业等工作,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加大民生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政策倾斜与人文关怀重点关注弱势老年人群体;重点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Web 2.0环境下,短视频UGC新形式的Vlog有效促进了用户间的交流互动及平台的活跃.目前针对Vlog的研究集中于讨论Vlog的分享动机及传播后的影响,但在海量信息传播的社交平台,并非所有的Vlog都有显著的传播效果,但现有文献鲜有关注Vlog流行度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法]聚焦Vlog的视频特征(视频时长、视频质量以及弹幕数量)与发布者特征(专业性、个人声誉以及个人等级),提出了基于信号理论的研究模型.通过爬取Bilibili平台的18431条Vlog有效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发现]视频时长对Vlog流行度产生负向影响,视频质量、弹幕数量、专业性以及个人声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个人等级对Vlog流行度正向影响的假设不成立.该分析结果丰富了已有关于Vlog流行度的研究,并为个人及平台提升Vlog传播效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重塑乡村生活图景、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价值意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探索通过优质创作,提升短视频内容品质;凝聚合力,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经济变现,开辟多元乡村产业链;增值服务,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等路径,让乡村资源借助短视频形式获得更大范围内连接与传播,以期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兴旺。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移动影像剧场的短视频,在今天已然成为了最重要媒介之一,方兴未艾又充满活力的短视频市场,能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极大的助动力。但是,红色文化运用短视频进行传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网络空间存在诸多驳杂且虚假的内容、红色文化难以在娱乐生态圈层中“破圈”、地方红色文化内涵的“消解化”等使得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的效能度降低。唯有寻求定调媒介凸显红色文化本质内涵、借助情感化的创作方式实现红色文化“破圈”、寻求“在地性”的叙述内容借此凸显地方感、立足短视频平台的审美特性分众化创作,才能创作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的短视频、才能增强受众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陕西省513位农村居民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与体育、农村基本住房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居民劳动就业8个方面,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公共服务满意度对陕西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基于地区、收入、受教育程度分组情况,重点考察了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满意度对陕西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群体差异。研究发现:1)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与体育、农村基本住房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居民劳动就业满意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其中,农村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最弱;2)农村基础教育对低收入、低学历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对关中和陕北地区农村居民、低收入和高收入农村居民、低学历和高学历农村居民幸福感表现出较高的正向影响力,农村社会保障对所有分样本(除陕北地区外)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均较大。进而,从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满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全新的社会关系,要素、空间和交往过程的层级关系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主要框架。网络社会的要素层级关系体现出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个体传播者分层化、个性化,群体传播者多样化、品牌化,智能人传播者精准化、预驯化,二是受众阶层化、差异化、可塑化,三是媒介移动化、智能化、融合化等。个人空间、群体空间和智能人场景构成网络社会的空间层级关系,个人空间推动隐秘、黏合的个体文化发展,群体空间加深互信合作关系、提升分众舆论传播效率,智能人场景推动人联网与物联网的有机融合。信息共享、关系创造和数字再造构成网络社会的交往过程层级关系,信息共享过程强化网络社群文化认同感,关系创造过程有利于网络社会关系的全域拓展,数字再造推动网络社会关系聚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主观幸福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的1 354个样本农户的数据,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在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以及采用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家庭更为显著;(3)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纵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横向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对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采用大型平台电商网销途径的农户均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而社交电商网销路径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机会;加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发挥四大网销优势,重点发挥大型平台电商和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标准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分析互联网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并重点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且随着互联网技能的提升,幸福感提升效应更大;互联网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中青年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群体呈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机制主要有:提升社会认同、丰富日常生活、提高社会网络质量、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等.因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要因人分类施策,提升互联网发展的正向效应;积极推进互联网其与它领域的融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袁耀 《国际公关》2022,(1):104-106
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趋势为移动短视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移动短视频成为了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随着移动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数量和传播影响力增加,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移动短视频传播力度大、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极大迎合了电子商务发展需求,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衍生出了"移动短视频+电商"营销模式,短视频与电子商...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个人与社会认同感的建构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过程的时空建构,社会认同感作为一种感应与评判事实与观点的社会心理建构,两者在社会建构的整体过程中互构。新闻传播中传者本位与受众中心的脱节错位,亟待重构两者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认同感。新闻传播中框架刻板与多元话语的冲突失衡,亟需重构社会成员对时代语境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18.
针对抖音短视频在关于健康问题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上289个健康传播账号的相关统计数据,从传播主体类型、账号认证管理、健康传播内容、短视频制作形式等4个方面,系统观察分析了抖音的健康传播现状。研究认为,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健康传播现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4个问题:一是非专业传播主体成为平台健康传播的主力军;二是健康传播主体的账号认证名称混乱;三是短视频传播的健康信息不科学危害受众认知;四是短视频制作形式单一。为确保抖音短视频平台健康传播良性发展,应由具有较高公信力的各级政府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疗机构主动引领短视频平台的健康传播,抖音短视频平台应加强传播主体认证管理和内容审核把关,传播主体则要坚守“内容为王”并提升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生命意义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存在主义心理学对自由、责任、意义和死亡的强调,为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如大学生应加深对自由与责任的理解;建立自我认同感及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积极追寻生命的意义;认识死亡,敬畏生命。这将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也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为基础,将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内在于个体的主观性社会认知因素与外在于个体的客观性社会地位因素,并进一步将社会地位划分为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计量地位。基于CGSS2017的数据,应用O-logit模型探讨社会认知、社会地位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第一,社会认知是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第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民工幸福的主要因素。同时,拥有房产与汽车也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感;社会计量地位方面,工作类型不对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而拥有党员身份、地位自感与家庭社会层级自感较高的农民工拥有较高的幸福感。第三,社会认知、社会地位与农民工幸福感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民工的情绪状态是其幸福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对未来预期的感受。收入的提高与拥有汽车能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而老一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党员身份与房产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