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污染控制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除了需要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公众的行动选择也至关重要。将公众大气风险感知有效转化为亲环境行为,实现环境改善的“知行合一”,首先需明确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心理变量,结合空气质量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验证环境风险感知、自然联结、PM2.5暴露值对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环境风险感知正向预测亲环境行为;自然联结在影响路径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路径具有城乡差异,即来自城市个体的大气风险感知对直接亲环境行为敏感,对自然联结变化迟钝;影响路径受到个体所暴露的PM2.5浓度的调节,即PM2.5暴露值越高,中介效应越强。上述结果明晰了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和推动大学生环境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3.
4.
5.
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常常表现为相互补充而非完全替代的关系,消费者普遍采用了多元化的媒介组合结构,TAM对非替代性新技术采纳行为的应用存在缺陷.本研究对TAM模型进行拓展,以融合环境感知为前因变量,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探索融合环境感知对新媒体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数据分析结论发现融合环境感知前因变量对感知娱乐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表现出融合环境感知作为前因变量的有效性,融合环境感知能让消费者更多感知新媒体在融合环境中的价值,提出了营销实践中应更多地突出新媒体在消费者整体媒介使用结构中的嵌入融合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人们在危机事件下的风险感知与行为表现对于政府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应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的关系以及政府信任在其中的作用,采用风险感知问卷、预防行为问卷、政府信任问卷,对大连、新疆、广州、北京、武汉等地以线上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发现:风险感知显著正向预测预防行为,政府信任在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这提示可以通过增强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来缓解民众在风险感知下的压力和恐慌,进而做出积极的预防行为.在此基础上,从理念、行为、制度三个层面提出突发事件中提升政府信任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掌握并降低消费者对跨境电商平台的感知风险,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平台的行为意愿。基于感知风险理论,运用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跨境电商平台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的商品感知风险、时间感知风险和支付感知风险越低,其在跨境电商平台上的购买意愿就会越高;消费者的配送感知风险越低,其对跨境电商平台的推荐意愿就会越高;性别、年龄、学历三个变量在感知风险影响消费者行为意愿的过程中起到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因此,跨境电商平台要强化平台所售商品的质量保证,注重简化平台商品的交易流程以减少消费者在平台上购物所需的时间,着力加强平台支付流程和支付信息的安全保障,努力提高平台商品的配送服务水平,并根据平台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提供差异化的商品或服务。  相似文献   

8.
地方依恋指人与地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联系,从情感驱动分析,地方依恋使人对地方拥有更强的保护态度。本研究对298位被试进行调查,探讨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效应,探索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情感依恋对公领域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社会联结对公领域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显著,地方依恋水平越高,环境污染焦虑越低,越容易做出亲环境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和环境污染焦虑在亲环境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亲环境行为促进策略应重视人与地方之间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对环境污染的高焦虑无助于促进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是加快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亲环境行为则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体现。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对亲环境行为的舆论引导功能,但较少关注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的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且从环境知识视角进行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公众的亲环境行为总体上并不积极,但公域环境行为比私域环境行为更加活跃;互联网使用对私域环境行为和公域环境行为都具有促进作用;环境知识是互联网使用促进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相比于“互联网—私域环境行为”的关系,环境知识在“互联网—公域环境行为”关系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0.
11.
探究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理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安阳作为案例地,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地方满意度、地方依恋、亲环境行为、游客身份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地方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地方依恋;游客地方依恋正向促进游客实施亲环境行为;从地方满意度到亲环境行为,需要依靠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实现;身份对于游客的地方依恋形成存在显著影响,相较于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对地方依恋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构建了有别于自然遗产地的文化遗产地亲环境影响机制模型,并纳入主客身份的影响进行探讨。建议目的地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全面提升游客地方满意度,关注游客地方认同维度的培养,针对不同身份的游客采取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促进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受互联网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投资人可以通过多种线上信息渠道或移动终端了解投资理财产品,这使得不同投资人对产品的风险感知有别于产品的实际风险。本文以资本市场实验室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风险收益环境下女性投资人占比率在价格泡沫破碎过程中与价格预测、投资策略等交易行为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高风险感知环境与低风险感知环境相比,资产价格的变化在价格泡沫破碎时有明显不同,女性投资者参与度、资产预测准确度和不同投资策略在高感知风险影响下,对投资行为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集体主义人力资源实践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一,在中国情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以324名企业员工为样本,结合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道德推脱理论探究了集体主义人力资源实践通过道德推脱对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结果表明:集体主义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产生正向影响,道德推脱在集体主义人力资源实践与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感知道德氛围调节集体主义人力资源实践与道德推脱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感知道德氛围调节集体主义人力资源实践通过道德推脱这一路径对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正向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如何预防集体主义人力资源实践所产生的消极后果、重视道德因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计划行为理论和信念 价值 规范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对安徽省加入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民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农业组织中农民的环境认知、环境态度、环境能力、环境支持与其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能力与农民的亲环境行为直接相关,而农民的环境认知和农业组织对农民的环境支持与农民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能力显著相关,间接地作用于农民的亲环境行为。组织对农民的环境支持是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企业中农民环境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与“行”存在巨大鸿沟,探究社会心理学因素是如何影响垃圾分类行为成为重要问题。基于“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分析阶层认同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检验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的内在机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阶层认同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同时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体现出中介效应;环境价值观不仅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并通过环境行为控制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提升公众的绿色消费理念、培育节约环保习惯,可以增强环境责任意识,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通过树立典型模范人物,增强阶层认同感,提升对环境满意度,为培育公众垃圾分类的自觉、自愿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国内外大量学者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对环境风险感知进行研究,但这一研究领域仍存在较大争议。以1982—2019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环境风险感知的415篇WOS期刊相关论文为样本,运用SATI软件构建知识单元共现矩阵,将矩阵导入 Ucinet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生成环境风险感知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采用SPSS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呈现环境风险感知的9个研究流派和4个维度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割裂为实存论和建构论。多学科路径下环境风险感知研究在“概念阐释”“内容统一”“理论整合”呈现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特征,但是由于实存论和建构论的互异性和隔膜,导致环境风险感知研究难以实质融合,由此可为我国的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提供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SOR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属性,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抽样调查法获取福州市鼓山风景区游客的数据,运用Amos210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游客的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研究结论认为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优化解说方式、完善教育内容、实施体验性强的教育项目来增强游客教育感知,进而激发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景区通过营造各方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游客人际信任水平,促使游客自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