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以742名3-6岁儿童的母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学前儿童母亲行为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由多到少依次为情感支持、陪伴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母亲对儿童的不支持行为由多到少依次为信息不支持、陪伴不支持、工具性不支持和情感不支持.(2)从影响因素来看,在环境因素方面,城市与农村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母亲因素方面,受教育水平、职业不同的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儿童因素方面,年龄、性别不同的儿童,母亲对其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担心因素的相互影响, 作者于1998 年4 月在太原市对412 名学前儿童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为父母担心程度较高的前五位问题为偷外面的东西、经常不听话、对父母过分依恋、不讲个人卫生、丢失或被人拐卖。担心问题因素分析得出四个因素, 即品行与安全、社会交往、管教、媒体影响。这些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素, 除躯体症状因素外, 均为负相关。由此可见, 父母对子女行为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明显的相互影响。因此提示, 结合父母的养育需求, 实施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和纠正儿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研究者和我国学者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培养训练的研究,包括(1)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分享物的价值与数量、同伴关系、赞许的需要与互惠准则等因素;(2)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与训练,如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移情训练、教育引导等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厦门市某幼儿园的40名5-6岁幼儿为被试,运用实验法和访谈法,探讨“偶得物品”和“拥有性物品”下幼儿分享行为及其分享动机的特点。结果如下:(1)百分之百的幼儿具有正确的分享判断,但绝大部分幼儿并不愿意分享,“偶得物品”和“拥有性物品”之间的分享行为并没有明显差异。(2)愿意分享的幼儿中,被动分享占主导,其中一大部分是伪分享行为。(3)分享动机中,“同伴倾向”占主导,尤其是“偶得物品”的分享动机;“权威/规则倾向”和“移情倾向”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笔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 法,对徐州市354名学前儿童家庭一般情况、行为问题、亲子互动失调进行调查,主要结果为:行为问题检出率7.06%;每天没 有看书,没有户外活动,亲子互动严重失调是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 问题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主要发现: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应加强亲子互动的训练,提升亲子互动 水平,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 要:本研究选取78名4岁儿童,通过儿童与新颖物体进行自由游戏作为测试情境,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会影响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自由游戏总时间、与主试的眼神接触得分以及与物体作用的潜伏期显著高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产生新颖行为的总分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口语表达得分显著低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表现,需要相应的早期教育干预改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编的实验任务,以数量和情感两个因素为变量来设计儿童的主观价值判断,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分四种实验处理水平(情感丰富/数量较少,A1N1;情感丰富/数量较多,A1N4;情感匮乏/数量较少,A0N1;情感匮乏/数量较多,A0N4)对240名3~5岁儿童进行单独测试.结果发现:学前儿童的捐赠行为受捐赠对象的数量和自身情感因素的交互影响.总体上来讲,在情感丰富条件下,随着受捐赠对象的数量增加,儿童的捐赠数额却减少;在情感匮乏条件下,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②类型分布不均,以合作行为为主,③更多地指向同性同伴,④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建议采取多种教育措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如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加强社会技能训练,提高结果预期能力和及时强化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离异家庭中的儿童增多。家庭离异本身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颇具意味。文章通过对幼儿园离异家庭中的两个儿童个案研究,探讨家庭离异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为离异家庭儿童身心正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被看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此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界定、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分享"已成为人们使用和参与网络的一大要因.本文认为网络信息分享行为是网络用户基于某种心理而将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特定的方式向外界传播的行为,并从网络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网络用户信息分享动因、分享行为特征、分享者特性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概述,以明晰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方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图画书是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最好的读物,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图画书阅读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觉的阅读态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前儿童积累和发展早期阅读应获得的“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三方面的关键经验。图画书是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最重要的载体,选择好的图画书对儿童阅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构成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主要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科学建构和调控游戏的物理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学前儿童假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几年来,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较多地转向了对假装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假装理解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国外近十几年来在儿童假装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阐述了假装的实验范式,对儿童假装认知机制的研究,对有幻想成份假装的研究以及对有缺陷儿童的研究;最后对该领域以往的研究状况做一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初实现社会化,将社会生活观念、角色意识内化为主体意识,以及培养幼儿必要的动作技能、创造欲望的特殊学习方式。然而,在实践中这种广为儿童所接受的自主学习方式却常常得不到重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野分析游戏受冷落的原因,指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重新审视游戏的教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少儿馆不重视学前儿童阅读的现状,从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国际经验、教育部规定和少儿馆性质等方面阐述了开展学前儿童阅读指导的意义;并以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为切入口,结合实际,对少儿馆做好学前儿童的阅读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儿童行为观察能力是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学前教育师范生观察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 因素,本研究选取重庆市D 高校,采取整群抽样对该校不同年级的学前师范生共277 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六名学前教育师 范生及幼儿行为观察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质性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当前D 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总体观察能力较低,尤其在 确立观察目的和记录观察信息方面亟待加强。学前教育师范生对观察方法的掌握情况受到年级、见实习时长和是否得到教师 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及终身教师,父母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父、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造成其学历和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通过对88名学前儿童实施创造性动作和活动测验,主要由母亲完成家庭基本信息和教养行为问卷,考察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父亲和母亲学历、教养行为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及差异。结果发现:3-6岁儿童创造力呈U型发展,4岁是幼儿创造力的下降点;母亲的学历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独创性有正向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观察法与测验法对72名郊县学前儿童的假装游戏行为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儿童独自的假装游戏行为减少,而与同伴一起的假装游戏行为增多;假装游戏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控制年龄后,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假装游戏行为水平无显著相关;父母在儿童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结论:郊县学前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发展变化明显,其家庭生活特征的潜在影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不乏许多误解,例如,把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片面地理解为角色扮演、表演游戏等。研究者通过实际观察,发现教师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扮演“无微不至”的导演、“不懂孩子”的编剧、“颠三倒四”的演员等这样一些错位角色,根据这些错位角色分析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掌控全局的“导演”、接地气的 “编剧”、多角色的 “演员”这些角色。为了使这些错位表现减少、应然表现增多,研究者总结出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做一位明智的引导者、勇敢的探险者、谦虚的学习者,不断完善自己,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学前教育戏剧教育活动中真正做到率真天性的解放、心灵智慧的启迪,真正体会到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