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身处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学前儿童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教育的承担主体模糊、媒介教育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失当、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偏失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谈媒介素养教育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主体之一。它在儿童成长与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力求客观地评价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和影响,说明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儿童媒介素养对儿童社会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制度安排的相对滞后,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背后,是被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沟通,相当多的留守儿童迷恋媒介交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表明,电视和网络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提供精神慰藉的角色。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当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课题。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包括: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尝试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宣传和动员,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少儿馆不重视学前儿童阅读的现状,从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国际经验、教育部规定和少儿馆性质等方面阐述了开展学前儿童阅读指导的意义;并以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为切入口,结合实际,对少儿馆做好学前儿童的阅读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上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身处特定环境中的学前教育教师以及图画书、教学媒体等仍然带有较强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等性别刻板印记。为此,国家需要在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性别平等教育,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性别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教师性别平等教育的培训网络平台,以现代性别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儿童生理差异的尊重,设计出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性别教育课程,全面有效地实施性别平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儿童信息危机包括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虚拟和信息图像化,其主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儿童加速了“成人化”倾向,呈现出“催赶式”的成长状况;儿童读写能力下降,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儿童无法准确提炼有效信息,易受不良信息和虚拟信息的误导。应对儿童信息危机的对策如下:保护儿童的权利,与儿童共享信息权;注重儿童的媒介参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制定和完善国家信息政策,颁布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律;加强信息监督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的媒介自律精神;注重印刷媒体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美国MBA教育概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作者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亲身经历为基础 ,结合广泛的调查研究 ,概略地介绍了美国 MBA教育的学制、教学特点、教育思想、教学育人方法 ;从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与层次直接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与成才,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祖国与民族的明天。为了调查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及满意度,采用自编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教育需求满意度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四所幼儿园的195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200,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总均分为4.306。其次,小中大班儿童家长教育需求与教育需求满意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最后,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教师职责需求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第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满意度所得均分较高,处于中上水平;第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越高,其教育需求满意度越高;第三,家长满意度受到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和教师职责需求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②类型分布不均,以合作行为为主,③更多地指向同性同伴,④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建议采取多种教育措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如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加强社会技能训练,提高结果预期能力和及时强化等。  相似文献   

10.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结果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儿早期与未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历经多年制定并逐步完善学前儿童社会情发展标准文重点对 2008 2012和 2021三版《期基础阶法定架》学前儿个体会感发展(PSED领域进发现英国 PSED了发及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自我调节、自我是最新修订的 PSED 准的三个要征。建议我国进步完善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评估体系,通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科学实施,有效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与技术合谋、技术实践活动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不统一以及科学技术盛行的致思路径下,使儿童生活世界走向了殖民化,由此“技术-儿童”关系也呈现为一种异化的状态。技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价值理性的呼唤。在现代信息时代下,本真的儿童生活世界应超越资本逻辑,走向技术正义;厘清“技术-儿童”关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在发展逻辑,正视主客体关系;用技术的艺术思维审美地观照儿童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2.
儿童身份是对儿童亦或童年的一种属性的界定,更是对儿童教育界限的一种表达。儿童身份和儿童教育之间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确立了儿童教育的样态与价值。学校作为儿童活动的公共场域,表现出了儿童生活的“公共性”和儿童教育的“向善性”两大核心特征。学校公共生活中由于身份差距的悬殊,儿童“妥协”成为常态化问题,儿童身份式微,具体表现为儿童身体的缺失、儿童话语的缄默和儿童意识的迷失。舒缓儿童天性与公共理性、儿童意识与公共权威、儿童经验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巨大张力并建立一种平衡,是实现学校公共生活中儿童身份从“占有”到“存在”这一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源起于美国并在全球逐渐被重视、甚至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STEM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和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公民。基于学科融通的问题解决意识驱动,学生从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运用多学科经验主动参与式地学习。而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反思长期教育实践中重知识讲解传授、重形式轻操作、成人绝对主导等问题后也逐渐明晰了儿童自发探究基础上教师指导的探究教学取向。本文基于STEM教育目的、理念及核心特征重构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中外儿童文学充满了“动物”色彩,动物文学因其独特的内涵和异质的美学魅力成为了对少年儿童大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特殊题材。通过论述动物文学与儿童文学交错重叠的关系,回顾了儿童动物文学的兴起,并从政治、社会、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发展动力,综述我国儿童动物文学及其翻译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挖掘其研究意义,肯定其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旨在为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学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与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技术作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是儿童获得主体自由的存在方式。技术决定着生活世界的背景,以先在的方式融入生活进而建构儿童自身。技术世界通过丰富儿童的学习选择,延展儿童的交往空间及激发儿童的创造本能,反向确证技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意义规定性。反思技术的资本逻辑、控制逻辑和教育逻辑,有利于对儿童美好生活愿景的技术限度做批判性的审查。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的价值评价讨论儿童文学“应该如何”方面的问题。论文基于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价值建设日益呈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提出儿童文学价值评价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视域,澄清当前我国儿童文学价值评价语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评价标准建构及延展性的学科发展任务给出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都能意识到幼儿艺术活动与游戏的重要性,但要将二者完美结合却是大多数幼儿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事。以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为基础,还原人类艺术的游戏性本质,并从游戏中普遍包含的情境性、规则性和成就性三方面探讨如何将游戏与艺术完美结合,可以找到幼儿艺术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对儿童思维方式有根本性影响,将极大地改变儿童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它对儿童思维方式造成的技术理性泛滥与价值理性缺失、数字化生存与现实世界迷失、思维过度发散与专注力稀缺等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教育应积极应对儿童思维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探寻促进儿童技术化思维与人文性思维、虚拟性思维与现实性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整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不断地社会交往中得以实现的,在纷繁的社会大环境中,不同的职业角色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单元,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加以熟悉和了解,其最初的职业意识来源于对父母职业的认知,渐渐地他们从游戏体验中尤其是通过职业角色的体验,对不同角色进行扮演,萌发自我对职业的意识,习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其社会性得以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