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世纪60-90年代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年代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相似文献
2.
3.
李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2)
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童年因其短暂性和不定性往往受到忽视。本文通过对作家威拉·凯瑟的童年生活及其创作中的童年意象的分析,指出童年是自我主体的根基,成年是童年的延续。童年记忆不论是抚慰性还是创伤性的都在被主体反复书写或言说。它已经成为主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源,是主体确立自我意识和实践自我价值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4.
5.
京北古镇牛栏山,水陆交通曾十分便利,商贸繁荣,山清水秀,地沃人杰,浓郁的酒香飘拂四面八方。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爷爷在京的生意萧条而迁到牛栏山。 相似文献
6.
梁珂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5-217
对作家而言,童年记忆是其进行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余华独特的童年记忆.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艺术个性,这也使得他在文坛能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复杂情感的背后,时代语境造成了对乡土中生活着的阿Q们爱情的合理欲求的漠视,阿Q们的爱情被处在中心位置的思想和政治解放挤到了边缘位置,他们失落了自己的爱情。在跨越了一个世纪之后,通过贾平凹《秦腔》中的引生去反观乡土中的爱情,我们发现了新的爱情价值观的确立和爱情的再一次的失落。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民经历的复杂的精神变迁。 相似文献
8.
9.
1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场域动态运作的呈示对文化艺术场域产生的复杂影响,催生了在大陆引发的"林清玄现象",土生土长的林清玄进而成为台湾转型期文化乡土散文独树一帜的代表。许多论者大多阐述其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或宗教情结,本文拟以林清玄文化乡土散文创作中的又一视角"童年"为出发点,诠释了"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及理性复归下呈现的多维意蕴。 相似文献
11.
夏益群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101-105
小说家对童年回忆的言说,是立足于成人现在的时空对过去时空的一种再现。现在的时空与童年的时空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回忆过去照亮现在的艺术世界,获得一种超越历史的具体性和生存的本体性的理想模式。19世纪40、50年代俄国古典小说中的“童年回忆性书写”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性和批判性,更着重于自我生命意识、人性意识的叩问以及诗性意识的追述。 相似文献
12.
王晓梦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5):38-41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童年的回忆是一个主要的主题形态。童年的往事虽已久远,却是中国现代作家心灵中的一个乐园。他们追怀儿时的百草园,怀念亲情,也有着对人类童年生命状态的思考。现代作家的童年回忆也给我们提供了以童年的言说走入现代作家心灵世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及其视角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卫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75
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是一个频繁的现象。在童年与现在的流转中 ,这种时间感的获得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成年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不断转换所积聚的时间厚度。不过 ,由于回忆心态 ,或者说童年回忆机制的不同 ,视角转换所构成的形态也有所差别。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有五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4.
乡村传统风貌变迁是当代乡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传统风貌空间的变迁为视角,考察叽啦村建筑空间、历史与文化空间、功能空间的演变机制和内在动因,认为乡村空间的变迁机制与地方社会人群的文化观念存在内在关联,且乡村空间中各要素的变迁是一个动态与持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扶小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60-65
电影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和表演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在19世纪末随"西俗东渐"之潮流传到中国,引起了近代城市人的极大好奇与兴趣,并且很快就与中国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城市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电影极大地影响着近代中国城市人的思想和生活,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塑造着城市现代人的性格特征,促使近代城市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生产和消费范式是以"物"为视域分析现代性制度和日常生活的两种社会理论范式。集体经济时期,农村制度安排具有"去商品化"特征,农民日常生活层面"神圣化"和"去神圣化"并存。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以"商品化"为方向,日常生活中农民则"双重分化"。现阶段包括农村公共物品"去商品化"等改变"物"的供给逻辑的制度实践,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宁波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变迁经历计划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期、信息时代文化转向和技术变革期等三个历史时期,利用图式化语言对宁波城市生活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与分析,揭示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变迁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以及与社会文明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生活质量问题,对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基于杭州市城乡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子女孝顺是影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状况、对社区工作满意度、婚姻、性别等也是共同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此外,在城市模型中,自我照料程度、子女个数等个人特征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在农村模型中,经济来源、对权益受侵害后的处理方式等经济和社会保障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总之,城乡老年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同,城市老年人已侧重于对精神的需求,而农村老年人首先还需要物质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刘春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
从童年母题的角度切入文本,对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童年母题成因的探寻,可看出其不满于现代社会给自由生存状态带来的限制和扼杀,对现代文明产生质疑,进而不断思考并探寻理想中的社会,以便最终回归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抗日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生活的传统色彩仍十分浓厚,但是到了抗日时期(1931~1945),由于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迁既带有计划变迁、战时变迁等特点,也颇具近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时代进步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