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查流动儿童在教育起点上是否处境不利,对135名幼儿园大班和刚入读小学一年级的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状况进行了测验性评估.结果发现,有18.5%的流动儿童存在“入学准备不足”的情况,略高于标准比例(17%).统计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总体状况与总体儿童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或许是由于将“良好”与“优秀”两个入学准备的等级进行合并所致;除了“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领域”外,在入学准备的其他四个领域以及总分上,没有一个流动儿童达到了“优秀”水平.因此,在针对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干预上可以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是“补差”,二是“培优”.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城市适应的视角,从适应理论、适应标准、影响因素和适应过程等方面对我国流动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国外移民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研究框架,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稳定性,对一所公办初中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12个月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和学业成绩(学习适应)均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暗示,对那些持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流动儿童要进行干预,特别要对流动儿童在英语科目上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群体性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4.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到目前为止,伴随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犯罪和童工等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继而从本质上解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基于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585名流动儿童的调查,探讨了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对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城市适应都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困境、问题、优势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动儿童在Bronfenbrenner所指的四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中均处于不利处境,这种困境可能是导致其心理适应问题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流动儿童不仅未出现心理适应问题,而且还拥有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不宜将流动儿童标签化和污名化.在促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行动中,个体水平的干预固然重要,但环境的改变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其社会工作处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环境认同与角色适应、专业与学习适应、社会支持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生活自理适应以及身心症状表现六个方面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个案辅导、心理评量、生涯辅导、小组与朋辈辅导、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处遇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了解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为有效地对新生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提供依据.采用访谈和自编问卷,对2010级200名新生进行测试,调查表明新生适应状况一般,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具有其特殊性,相关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通过随机和分层抽样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选取100名学龄前流动儿童及21名学龄前非流动儿童作为被试,进而运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对被试进行逐一测评。研究结果表明:非流动组和流动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总分(M非流动组=40.95±6.88,M流动组=31.17±8.96),即非流动组入学准备水平总分高于流动组儿童。在入学准备的5个方面测试上,流动组在动作技能维度总分略高于非流动组,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认知、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等4个维度,流动组均低于非流动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或边缘显著。针对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坚持普及学前教育,持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进程,完善学前教育入学准备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造成民工返乡潮,同时也带来了儿童的返乡教育问题。从对东海县返乡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入手,通过分析地方特点,阐述了返乡儿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返乡儿童教育采取的措施,提出了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造成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又与农民工家庭自身有关,因此其相应的对策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这一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发展逐渐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其中之一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造成的.制度性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重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近十年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政策的演进不仅使我们在客观上认识到了我国亟须解决的户籍制度、职业制度等问题,也使我们体察了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上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上的坚定态度.无论是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确认还是对其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均是宪政精神的要求和体现.然而,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政策表现出重大转变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我们正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市C民工子弟学校为个案,描述该校教师学历资质较低、流动性高、组织性弱、责任感不强、对流动儿童持有偏见等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同时指出教师的特点与问题将会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效果。随着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会依照教育制度和法规要求步入正轨,当前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特点只是流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今流动人口子女早期家庭品德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应采取注意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品德教育内容、关注儿童特点、重视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早期品德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年实地调研数据,发现目前佛山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外部环境来说,主要有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免费门槛过高、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公办学校财政和学位压力较大,民办学校扶持力度不够、教学质量没保障等;从外来工自身方面来说,主要有文化素质不高、家庭教育支持欠缺,收入水平低等。今后佛山要进一步放宽外来工子女入学准入制度、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外来工子女教育救助制度和重视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障碍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其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更对其成长和发展形成掣肘。因此,有必要通过统筹地区间的教育资源、试行教育券法制化的方式,突破户籍限制,简化入学手续,并通过均衡地区内教育资源、政府采购优化教育资源等途径,最大限度地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中存在许多再生产漩涡,使踏入其中的农民工子女具有三“低”特征:低学习能力、低教育期望、低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存在复制父辈人生轨迹的风险。漩涡背后蕴含着对阶层再生产的深层认识:一方面,学校教育是阶层再生产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环,既受到已有结构的影响,又有自身的运作逻辑;另一方面,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是经由行动者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理解并最终作用于行为来实现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的互动较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