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婉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3):17-22
土家族民歌记录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和心路历程,是土家语和土家族音乐的高度融合,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及民间习俗传承。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巴入时代,就表现出土家族先祖对精神文化的强烈要求,土家族民歌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最佳途径,土家人用勤劳与智慧创作出形式多样的土家民歌,是最朴实和最富有感染力的民族瑰宝,土家族民歌有着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丰富的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2.
胡远慧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90-93
文章针对目前有关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分类提出问题 ,结合湘西土家族民歌的自身特点提出与以往不同的分类方法 ,并论述了此分类方法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 ,试图使土家族民歌的分类更合理、更科学 ,以期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土家族音乐 相似文献
3.
蔡元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文章通过对土家族民歌中那些古怪的衬词的研究 ,发现它们是生命的标准化密码 ,是“超意义”的文化符号系统 ,所举六类衬词是土家人同巴人宗教效验世界的六种精神联系方式。它们本质上是被歌化、肢解的咒语。笔者的解释 ,释放了系统内的精神能量 ,把握了一些早先我们的理性和感觉难以把握的东西。对衬词作专门性研究 ,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4.
洪森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80-181
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斗争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土家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牛角腔"是土家族音乐当中特有的旋律基调,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方法丰富多样,土家族的大型文化史诗"梯玛神歌"唱腔和基本旋律就由"牛角腔"的音型衍变而成。 相似文献
5.
张福清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53-55,88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其中经历了由巴而蛮(武陵蛮、五溪蛮),由蛮到土的民族演变过程.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夔州期间接触了不少土家人,因此,其乐府诗创作的内容、形式、艺术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人土家族民歌的影响,这使他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许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0,39(4):21-29
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鄂西土家族民歌中的衬词大多数出现在民歌的曲首、句首、句中和句末,与民歌正词一起构成整首曲子,决定着民歌的风格、意境和情感等,一般以语气助词、称谓词、拟声词、习惯语或俗语的形式出现,具有描述当地土家族生活、抒发土家族情感、弘扬土家族艺术精神、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功能。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的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充分展现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蔡元亨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土家族民歌中的衬词群 ,是民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已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来源于原始宗教的驱神咒语 ,来源于古代巴人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传统民歌歌词中存在的古典文学元素——以湖北恩施市太阳河乡《先生歌》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家族传统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土家人劳动生活和智慧的结晶,是土家族精神文化的体现。其歌词除含大量民间文学元素外,还因受中原汉文化影响,存有少量古典文学元素值得研究。地处清江流域中游的恩施市太阳河乡存有一首《先生歌》很具代表性,它既有鲜明的教化功能与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又有通俗的民间表现形式,其文学和音乐价值并存,具有经典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清江流域土家族村寨现存民歌类型及其文化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亚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64-69
对清江流域土家族村寨广大农村的传统民歌调查表明,此区域现存民歌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又各具特色。将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从中可以看到近十年清江流域土家族传统民歌发展的脉络、现存类型以及音乐文化特质,并据此对今后的传承传播作出了趋势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田世高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4):12-15
《龙船调》是一首在鄂西土家族民间经时历岁、流传久远 ,享誉世界的优秀民歌 ;它具有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突出的主题、清晰的结构 ;并以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展示出其独特的土家族音乐魅力 相似文献
11.
谢亚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81-85
五月采药、祭祀亡人、赛龙舟是中国民俗端午节的三大元素。其中赛龙舟是最具标志性和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它传承和体现了与民族相同又各具特色的节俗文化和民族认同心理。将楚地屈原故乡--秭归端午赛龙舟与湘鄂西土家族村寨的端午赛龙舟节俗和民歌作一个比较研究,从中可见,同为端午节,同是赛龙舟,相连甚至相重合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与荆楚地区的民俗文化既相互影响、交融,又有着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上的偏重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杨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4):20-23
由于土家族语言形态使《十八哥哥》与《茶籽树》具有“三声腔”的音乐表现特征。羽色彩的调式旋律加上装饰音的修饰 ,使歌曲优美柔和、细腻流畅、委婉动人。歌曲渗透了土家人的生活劳动观念 ,伦理道德思想 ,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传唱者对人性审美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3.
周辉国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134-136
民歌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但在具体认识上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之间有较大区别。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本文根据专家的定义对民歌进行了分析、分类 ,提出划分狭义民歌和广义民歌的观点 ,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歌谣与民俗互为依存,具有共同的表现特征,又共同培育了民族民间艺人。湖北恩族三岔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其研究分析,可略见土家歌谣与风俗于一斑。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山歌种类繁多,意境深邃,创作手法高妙,充满了知识、智慧,是极具特色的区域民族文化。历代封建统治者企图禁歌,但最终没能禁住;解放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中,山歌被打成"黑货"遭到禁锢,但壮族山歌仍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山歌采取积极引导的方针,壮族山歌又蓬勃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虽然壮族山歌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价值诉求都有异于现代文明,但壮族山歌却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壮族山歌得以传承的个中奥秘是得益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山歌的母题得以不断丰富,传播方式不断改进、演唱形式不断翻新。 相似文献
16.
刘嵘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2):14-17
耍耍是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之一,耍耍起源于原始祭祀舞蹈,后来逐渐以群众娱乐的形式出现。耍耍具有宗教性为主、世俗性为主及纯世俗性等三种不同的社会属性。耍耍的称谓经历了耍神———喜乐神———花灯———耍耍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柏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26-31
文章通过对土家族地区传统工艺的田野调查,以土家族传统织锦、刺绣、竹编、竹筷等工艺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阐述了民间工艺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变迁对民间工艺带来的影响和引起变迁的原因。文章指出,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经济基础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现代传媒和旅游业的影响,政府的引导,学者和文化人的介入,现代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