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张笃勤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在辛亥革命史论著中,地主阶级反满派是常被提及的问题。有人将章太炎徐锡麟认作地主阶级反满派的代表,有人将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看成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勤王武装。有人将光复会说成是地主士绅领导的反满革命组织。甚至还有许多人把同盟会说成是资产阶级急进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松懈联盟。不言而喻,上述观点都肯定辛亥革命时期存在着地主阶级反满派。然而,辛亥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反满派是由哪些人组成,势力大小,有何表现,起了何种作用,象这样一些应当予以说明的问 相似文献
2.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渭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5)
会党是盛行于我国南方的原始形式的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及其支派的通称。在辛亥革命时期,会党始终是一支活跃的社会力量。层见迭出的抗捐抗税斗争,此起彼伏的反洋救活动,大大小小的抢米风潮,莫不与会党有所关连;尤其是它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关系,更令人侧目。前赴后继的历次反清起义,武昌首义后的各省响应,都有众多的会党分子抛洒热血、冲锋陷阵。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的 相似文献
3.
吴蓓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中国出现了无政府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取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推翻清王朝,抨击封建文化是无政府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同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无政府主义的反动性日益暴露。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时期歌曲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领域的变迁,在社会动员、思想启蒙、民族复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吉玲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女子参政是指妇女走进政治或管理领域,通过对社会管理和参与领导来体现妇女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但在辛亥革命时期曾一度出现了女子参政风潮.本文试对这个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的形成、实践及失败之因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6.
试图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 ,将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加以剖析。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对新政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新政 ,却并未中断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层面的转型都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7.
清朝八旗驻防军队制度是八旗军队制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展的产物。荆州战略位置的极端重要性,使其成为湖北唯一的八旗驻防点。1911年爆发的武昌首义,将荆州驻防八旗的历史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严峻关头。荆州驻防八旗凭借一定的实力与鄂湘民军在战与和的反复较量中负隅顽抗一月有余。最终,由于大势所趋,它淹没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它的覆灭,改变了荆沙旗人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从长远看有利于荆沙满族的自身发展和湖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8.
郑琦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4)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权而告失败。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分析探讨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在孙中山初创南京临时政府后即让位给袁世凯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评判上,至今还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本文在分析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之局限性而致的功成思想、受传统及客观环境影响而致的身退思想、对袁世凯认识的不足以及资产阶级本身固有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孙中山的辞职,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一管之见,祈请各位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刘宝书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中华民族濒临危亡时期,孙中山揭橥民族主义的战斗旗帜,为反帝救亡,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反帝救亡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一、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当时民族主义面临着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双重任务。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点是反满还是反帝救亡,这是史学界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3)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词恐怕是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而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到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 相似文献
11.
<正>“反满”或“排满”是辛亥革命的基本口号。当时的每一个倡革命者,无不讲“排满”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正是借助于反满思潮鼓荡起来的。但是,长期以来,不少中外学者往往夸大排满的局限性,低估其革命的积极性和历史进步意义,将其笼统地贬斥为封建种族复仇主义。本文拟就辛亥革命时期反满思潮的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论述一下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贾熟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27-31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命袁世凯前往湖北,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举起清廷剿抚的大旗,却不是消灭革命军,使革命党投降清廷,相反地,是利用革命党迫使清帝退位,又使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众口一词,说民国总统“非袁莫属”,终于出任了总统。辛亥革命,不知有多少人牺牲,而最大的赢家,不是别人,正是袁世凯。 相似文献
13.
張良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祖国独立、强盛的道路,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探索。辛亥革命,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里程上,建树了一座闪耀历史光辉的界碑。李烈钧为辛亥革命进行过战斗,他的实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风貌。辛亥革命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作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时期,其丧葬风俗具有丧俗循古尊礼、流行靡费厚葬、注重墓室装饰和重视守冢与墓祭等特点,成为汉族后世社会丧葬风俗的发展和变迁的框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梁家贵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5-12
辛亥革命前武汉地区的工人队伍主要分布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官办、官商合办企业,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开展了各种斗争。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除仍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保障人身安全为主外,还具有同盟性罢工、工人团体和政治色彩鲜明等新特点。武汉工人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民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们积极参加了武汉地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辛亥革命高潮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时,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武汉的成立及其所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乃至大革命时期武汉革命运动中心的形成积蓄了革命力量,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树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6)
辛亥革命时期,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勾结和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在亚洲大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活动的一个缩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日、英、俄、德、美等国都趁中国动乱之机展开了紧张的活动,企图维护、扩张本国的既得权益,抵制它国势力的扩张。其中,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最为猖撅。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后的兴盛时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甲午、甲辰两次战争的得利,更使其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当时,日本一部分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正在做着“大陆雄飞”、制霸亚洲的迷梦。他们认为中国辛亥革 相似文献
17.
楚任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七十年前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漫漫夜空,它宣告了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必然复灭的命运。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中,曾经镇压过革命、在这次起义前还杀过革命者的清朝将领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以“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扮演了英雄的角色”(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那么促成黎元洪登上历史舞台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黎元洪在武昌起义时的实际作用又是什么?黎元洪的阶级属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洪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席卷全国,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也在1912年1月7日爆发了以杨缵绪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起义。这次起义经过数年准备,于一夜之间推翻了伊犁将军府,建立了伊犁临时政府。这个政府自一月建立到九月取消,前后共存在九个月。在这段时间中,它做了许多事情,值得研究。笔者不揣冒昧,特分以下几点论述,不对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刘经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2-128
辛亥革命的爆发,猛烈冲击了旧的盐务体系,加速了旧体制的崩溃,使1911-1913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盐政"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发生在中央和地方的盐务改革,尽管存在种种局限,但它延续了清末盐务改革所开拓的思路,并在短期内迅速使盐务改革的问题成为公众的观念,其所起的作用需要认真地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鹏飞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4,(3)
民国初年,经济凋弊,财政拮据,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盐税显得极为重要,但这一时期的盐务政策混乱不堪,因此辛亥革命时期的盐务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改革而进行。由于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盐政的干涉以及传统封建盐务旧制度与旧势力的阻碍,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盐务改革均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