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有的逻辑理论中,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以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为基础的。关于反变关系的内容,一般的逻辑著作阐述为:“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少,则它的外延愈大;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多,则它的外延愈小。”正由于此,通过减少一个概念的内涵,就可扩大其外延,增加一个概念的内涵,就可缩小其外延,从而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笔者认为,上述反变关系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负概念的限制问题,在逻辑界中至今看法还是很不一致的。有人认为:“负概念的限制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内加区别限制词(即在负概念语词形式的否定词后加区别限制词而表现)的负概念限制,一种是通过外加区别限制词(即在负概念语词形式的否定词前加区别限制词而表现)的负概念限制。”并且认为“负概念通过内加区别限制词的限制,其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与正概念完全不同,不是‘内涵依次增多,外延依次缩小’。在外延方面,其概念间不具有属种关系,而具有反对关系。”  相似文献   

3.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不仅在传统逻辑,就是在现代逻辑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绝不会因为人们对它的表现形式的认识不同而加以改变、游移:内涵决定着外延、外延反映并表现着内涵意义;二者密不可分,有外延必然有内涵;属种关系的概念间还存在着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并非反比关系),这是概念的划分、限制和概括的根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集合概念是不能否定的对集合概念持否定态度的人,其理由大致是: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不是以概念外延为标准,而是以概念内涵为依据,即看它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在概念使用中,只要使用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一,内涵和外延是一个概念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点只承认普遍概念的逻辑限制,而拒绝甚或排斥单独概念的逻辑限制。本文试图对概念的逻辑限制作出新的解释,进而探讨单独概念的逻辑限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逻辑学认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一种反比关系并被许多学者视为真理。从语义学角度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系进行分析探讨 ,指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反比关系来涵盖 ,内涵和外延反比关系规律只有在上义词语和下义词语的比较中才有效  相似文献   

7.
在虚概念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虚概念有内涵而没有外延;一种认为虚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两种观点的对立,源于对虚概念外延的理解持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前者对虚概念的外延持一种激进实在论的观点,认为外延应该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而后者对虚概念的外延持一种非实在论的观点,主张虚概念的外延可以是一种非物质实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定语 名词”的语法结构,通常可作为对名词概念限制的一种参考依据,但也有并非限制的例外。判定“定语 名词”是否是限制,不能只看加上定语后是不是改变原来名词概念的外延,而要看其是不是由属概念变为相应的种概念。如果由属概念变成了种概念,则是限制;如果不是由属概念变成种概念,则不是限制。  相似文献   

9.
一§1.1 在自然语言中,对概念起限制作用的限制语与对概念不起限制作用的非限制语极为相似。它们在语言形式上大多以定语和状语的形式出现,常与表达原概念的语词构成偏正短语(当然也有偏正式合成词),因而,常易被人混为一谈。§1.2 所谓限制是有着明确的界定的,前人早就揭示了它的逻辑特征:a、使概念的内涵增多、外延减少;b、使原概念与限制后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即使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凡是具备这两个逻辑特征语词,我们称之为限制语;反之,则为非限制语。例如:“东北虎”、“蝇虎”、“蜂虎”等。“东北虎”是“虎”的种概念,“东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本刊 1999年第 6期发表的《数学概念内涵教学的逻辑途径》一文中 ,较为详细地谈了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 ,主要是围绕着概念的定义来谈的 ,很多教师很注重在这方面下功夫。本文中我们要把视线转向概念的外延。要知道 ,在概念教学中 ,对外延的正确掌握与对内涵的深刻揭示是同样重要的 ,只有两个方面都准确地掌握了 ,才是有质有量地全面掌握了概念。当我们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把握住了概念以后 ,我们还要辅之以有效的深化概念教学的逻辑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1 数学概念外延教学的逻辑手段1 1 真实概念与虚假概念概念的外延不…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虚概念作为真实概念的对立面存在,它弥补了真实概念的不足,是人们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对虚概念有无内涵和外延这一问题的合理回答,则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虚概念。无论从概念的特征讲,还是从辩证的思维角度分析,虚概念都应该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体,即虚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  相似文献   

12.
主语和谓语是表达判断的思维活动的,它们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整句必须有它们。定语、补语和宾语则是限制主语或谓语表达概念的限制的思维活动的。从交流思想来说,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次于主语和谓语,但从句子的结构来说,它们是附和在主语或谓语的前后的。逻辑有概念的限制。凡是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它的外延,使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  相似文献   

13.
<正> 虚概念是相对于实概念而言的。所谓虚概念就是指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其所规定的对象的概念,反之,则为实概念。 虚概念有无外延的问题,是逻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目前,仍无一致的看法,大致有两种意见:认为有外延或认为没有外延。 持虚概念无外延观点的人们谈论此问题总是以现实世界中能否找到这个概念所规定的对象为标准。他们对虚概念外延的认识始终过于狭隘,一直没有跳出现实世界这个圈子。现实世界中有无这个概念所规定的对象是属于哲学性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逻辑范围内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人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虚概念同真实概念的不同就在于 ,虚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或本质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虚概念 ,作为概念家庭中的一员 ,它理所当然的具备概念的两个逻辑特性 ,即虚概念也有其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使我们对虚概念的认识比较完满。同时也更加准确地去掌握和运用虚概念  相似文献   

15.
集合概念是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是揭示事物集合体的质的规定性的。集合概念可以反映单独的集合体,也可以反映以集合体为分子的类,它和单独概念、普遍概念是交叉关系。集合概念可以划分,同样可以概括和限制  相似文献   

16.
普通逻辑对概念的研究是从思维形式的角度进行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外延上看其有无重合之处,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具体表现为:同一关系、真包合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本文用欧拉图表示上述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并通过揭示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对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所起的作用,来论证它在普通逻辑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纵观几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中,地理考试的内容千变万化,试题中单纯考查记忆方式的类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并且,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针对近几年来学生解题时常常出现的错误及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以后复习的建议。一、学生解题常常出现的错误(一)概念理解不清,出现概念混淆现象造成失分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该概念的本质特征。但是,在作题过程中学生往往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概念的外延。或者,随意扩大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出现偷换概念现象。如:地形和地势、气温和气候、季节和节气、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18.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论争,在逻辑界非常热烈,也十分深入.这在普通逻辑学概念论诸问题的讨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笔者不揣浅陋,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概念的种类,在普通逻辑中最基本的分类是根据概念的外延反映的类分子的数量来区别的。如果反映的类是由一个分子组成的,是单独概念;如果反映的类是由二个或。个以上的分予组成的,则是普遍概念.这种分类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把概念看作类概念,或者说概念反映的对象被看作是一个类,体现出概念的抽象性。二是这种抽象的类概念也反映每一个组成的分子,体现出概念的概括性…  相似文献   

19.
费洪稳同志在本学报1986年第5期上的《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吗》一文中认为,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不应说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因为它不具有同一关系概念的重要特征。”而同一关系概念的重要特征就是“虽然外延完全相同,但其内涵却不完全一样”。这种观点是难以确立的。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因为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而内涵不完全相同。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见诸于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而内涵不完全相同表现在二者的内涵不能颠倒说明。例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 ,保护隐私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隐私权概念、内容的分析 ,认为有必要在宪法中确认保护隐私权的原则 ,同时在民法中或单独立法中完善有关隐私权保护的具体内容 ,并且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种种限制规定 ,使其更加完备 ,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