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以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为视角,针对后发展国家应对社会分化、道德迷失和生态方面的现代性难题,以多维重构、整合的方法,从当代中国语境反思现代性,正视全球化现代性本质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重构器物、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的现代化协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来自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尤·冯·李比希 (J.V .LieBig)。马克思主要在三种场合使用这一概念 :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关系、人类社会。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其它概念有生命、劳动、商品交换、裂缝等。揭示和发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有助于我们发展唯物史观 ,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 ;有助于我们寻求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冲突和人类社会内部发展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构成内容的文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由前提性有机构成部分、基础性有机构成部分、上层性有机构成部分、观念性有机构成部分所构成的多维度有机整体。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后发展国家的治理能力主要由汲取能力、再分配能力、强制能力、建制能力和协商能力组成。由汲取能力、再分配能力和强制能力组成的行政能力是后发展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仅凭行政能力并不足以保障经济的长足发展,反而会陷入行政吸纳政治的困局。由建制能力和协商能力组成的政治能力才是决定后发展国家最终崛起的关键因素,因为强大的政治能力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政治联盟网络,增强了精英群体对国家权力的支持,从而使得后发展国家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持强大的行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来自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尤·冯·李比希(J.V.LieBig)。马克思主要在三种场合使用这一概念:自然界、人与自熊界关系、人类社会。与这一概念相关的其它慨念有生命、劳动、商品变换、裂缝等。揭示和发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有助于我们发展唯物史观,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有助于我们寻求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冲突和人类社会内部发展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艾森斯塔特阐述了多元现代性的形成及其动力,从时间与空间、事实描述与理论反思的角度阐释了“多元现代性”观念,批判了隐含于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之中的破坏性因素。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念对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状况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面而科学地认识现代性;促使我们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发挥传统与历史经验的作用,趋利避害,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斯特批评斯密的政治经济学并不符合“德国的实际”,主张以“德国的实际”抵抗“英国的理论”,希望建构一种科学的“国家经济学”以抵抗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然而马克思认为,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貌似具有科学性,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他主张以“无产阶级的实践”超越“德国的实际”与“德国的理论”之间的“时代错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揭示并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还为资产阶级社会构造了一个“特殊的逻辑”,进而为后发展国家的革命性赶超提供了科学的方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批判的,更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异化劳动理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将有助于我们理清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马克思早期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异化劳动理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将有助于我们理清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它们可称为后发展国家。后发展有优势也有劣势,“后发展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后发展国家再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曾有过的现代化发展经历,战后一些工业化最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很难为其他国家所仿效。后发展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的时空环境,创造性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研究青年马克思从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的思想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完整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及马克思个人经历,从启蒙思想的影响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扬弃及完全成为一名理性主义者几个阶段来分析青年马克思逐渐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整体、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凸显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价值评判。市民社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充分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正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以现代性为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回归理论原生的背景,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闻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论述得最多的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经济学界争论的难题之一。倘若我们重视学习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反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了解马克思揭露和批判庸俗经济学为何以及如何庸俗化斯密的上述理论,会有助于较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从而较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问题,以及防止陷入类似庸俗经济学的某些论点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有助于我们贯彻和落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的产生既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需要,更是借鉴前人时代精神思想有益成分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蕴涵时代精神内涵、特征和价值等内容。为了用时代精神更好地武装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探究和总结时代精神育的规律,形成了时代精神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也留下了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遗产。后发展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以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在于其是这样一个矛盾过程:它所创造的奇迹般的现代生产力最终成为其自身的否定因素。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构成了资本…  相似文献   

17.
恺撒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马克思 恺撒是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重要政治家之一。他的活动加速了古代罗马从豪门奴隶主的共和国向全体奴隶主的帝国过渡这一必然的历史过程。研究恺撒的一生,既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马克思王义如何以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类本性,完成了对文化本质的揭示。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以及文化交往理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对文化本质揭示的继承与创新。探讨马克思对文化本质的揭示及其现实意义,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其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有助于从理论维度透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之源,从而更好地推进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9.
作为“黑格尔学派的看门人”,《哈雷年鉴》主编卢格对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沉思产生过深刻影响。马克思与卢格曾在多封书信中讨论德国的政治形势,并应邀到巴黎合办《德法年鉴》。从在《德法年鉴》发表的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可见,马克思与卢格从合作伊始便不自觉地存在的思想分歧并越来越明显。这些书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论犹太人问题》的思想主旨。马克思在不久后发表的《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变革〉一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分歧,他在其中明确批判卢格对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蔑视及其强调的政治理智观念,并以社会理智确立新世界的新原理。  相似文献   

20.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理论的重构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美国的艾伦.布坎南教授在对此论题的回应中,首先廓清了马克思视野中的剥削概念,认为他的著作中包含三个剥削概念: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过程中的剥削、贯穿历史的剥削和一般剥削,并对质疑马克思剥削概念的几个重要反对意见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布坎南的阐释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实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