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这里谈的“有以……”、““无以……”,是指“有以”、“无以”的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两个相对的固定格式(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未有以应”。和《列子·汤问》“智叟亡(无)以应”两例中的“有以”、“无以”。)这两种格式古汉语用得较广泛,而各家的训释很不一致,且都有可商之处。本文在吸取认为各家可贵之处的基础上谈个人看法,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2.
兼语词组是由一个述(动)宾词组同一个主谓词组凝结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共同充当句子的同一成分的动词性词组。它是现代汉语词组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词组。其特点是:这种词组中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其宾语兼做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如: 这类词组的公式是: 使令动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 (支配关系)(兼语)组←一般动词 (陈述关系) 上例中代词“他”与使令动词“请”构成述(动)宾词组,与动词“来”构成主谓词组。代词“他”既做前个动词“请”的宾语,又兼做后个动词“来”的主语。因“他”身兼二职,故曰兼语;这种结构类型的词组,就叫兼语词…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以”和“为”构成的句子,通常称为“以……为”式,这种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有进一步研讨之必要,本文拟对这种句式的各种用法逐一予以训释。有些古汉语著作误将“以为”当作凝固结构,甚至认为是个双音词,这是以现代汉语的习惯随意附会的结果。殊不知“以”和“为”不仅有各自的词性和意义,而且在句中又有各自的语法功能。只不过是将“以宾为宾”变成了“以为宾宾”,或者是把“以宾为宾”省略成“以为宾”而已。例如,“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李将军列传》)“以为广名将”实则是“广为名将”,  相似文献   

4.
来稿须知     
《创新》2011,5(6):133-F0003
一、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全文一般不超过1()()【)()字(包括空格、标点符号、参考文献、图、表、摘要),优稿可适当放宽。标题不超过2(】字。二、来稿应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5个关键词,同时附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和英文标题。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得出现“我们”、“作者”、“本文”字样。关键词所选词应该是该文标题、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初稿曾蒙张斌教授指正。也听取过陆丙甫同志意见,谨此一并致谢。 跟《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相比。《现代汉语词典》在一词多类的词性标志方面相对来说要含糊多了。多数并未标明一个多类词所具有的几种词性。动词、名词方面存在着这个问题,形容词、名词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本文试就形容词、名词两性词问题作些探讨。 (一)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化 一、形容词转化成名词的界限。 形容词向名词转化的语言事实确实存在着。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名词这个类里边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巳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著作经常用“子”来指称谈话的对方。这种用于对称的“子”(以下简称为对称“子”),历代学者都释之为“男子之美称”或“男子之通称”;《马氏文通》独创新说,认为它“每用如代字”,是代替“尔”“汝”的代词。现代语法学家则否定马氏的说法,延用传统观点,明确指出“子”是尊称,是名词。例如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二八页中就写道: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举例中就有对称“子”例;又如郭锡良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也说:“子”是名词,不是代词,当它被用为‘汝’的意义的时候,只是借名词为尊称。”(见该书第三六五页)  相似文献   

7.
兰州话书面上写“着”的字,口语中有两个音,一个是[pfr53」,另一个是轻声的尸印]。本文要讨论的是后一种,即读作轻声的“着”。这类“着”词汇意义很虚,主要作语法成分,随着语境中的不同分布,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作用。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相比较,用法、意义差别很大,应用范围也广泛得多。上溯到近代汉语,可以从一些接近日语的白话作品中看到不少相同或相近的用例。“着”在兰州话中的分布,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一、用在动词和处所、时间词语之间,格式为“动词十着十处所(时间)词语”。例如:五钥匙忘着屋里了解林…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介词“于”使用的随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于”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①同动词连用,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关连的对象,②同形容词连用,引进比较的对象;③用于被动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在具体使用上,介词“于”又往往是可有可无的。马建忠曾指出:动词后面的词语如果表示处所时间,可不用介词“于”①,吕叔湘先生说:“古汉语里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字很多地方这个于字可用可不用……”②。阅读古籍,我们注意到:不仅引进处所时间的介词“于”可以不用。引进行为关连对象、比较对象和行为主动者的介词“于”也可不用,分词“于”不仅是“可用可不用…  相似文献   

9.
复合动词词组,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词组组合起来,做句子的一个成分的语言单位。这里所说的动词词组,包括述宾词组、述补词组、状中词组,还有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属于哪种性质,目前还有争议。我们觉得,做谓语中心语的动词在句子里处于核心地位,它前面制约着主语、状语,后面制约着宾语、补语,在各种结构成分中,只有定语是跟它没有结构关系的;而作为主语中心语的名词或代词,只同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发生结构关系,它的地位低于做谓语中心语的动词的地位,在主谓词组中,动词仍然是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把主谓词组看成是跟述宾词组、述补词组、状中词组…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文章和讲话里,“法制”一词被广泛使用,出现了众多的与“法制”一词搭配组成的词组。例如:作为宾语与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搭配的,有“创建法制”、“完善法制”、“健全法制”、“维护法制”、“加强法制”、“巩固法制”、“运用法制”、“执行法制”、“实施法制”、“遵守法制”、“张扬法制”,以及消极意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V为”是一种由动词或动词性语素与“为”相组合而成的语言结构,它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讨。例如: (1) 他凸出眼珠,好象要化为枪弹,打了过去的样子。(鲁迅) (2) 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郭沫若) (3)涓涓细流可以汇为江河,没有涓涓细流,长江大河也来不了。(吕叔湘) 实际上,“V为”这种语言结构并不仅仅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其产生大约可推溯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看你V/A de!”里的V代表动词,A代表形容词,de有的写作“得”,有的写作“的”,例如“看你说de!”“看你美de!”就属这种句式。为行文简便,我们把它称为K。 K口语中常说,书面例证屡见不鲜,不仅表现力很强,语法上也颇具特色。正因为如此,许多语法书都对它进行了分析。下面引用几本语法著作对K的分析: 有时候动词(或形容词)后头加“得”,补语不明白说出来。……有一定的实际环境,补语就用不着了。 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基本形式是“动/形+得+补”。……“得”后的话不说出来,有“无法形容”的意味。 结果程度补语在一定环境里可以省…  相似文献   

14.
如今“节’字无处不在。有人说只要随便找出一个名词,再加上“节”字一都可以叫“××节”。这话虽属夸张一却可知书字用多了,什么事情都要过个节日,“节”也就失去了“节”的本义,失去了节的文化氛围。寻根究底,“节”宇本义是物体段与段的连接处,壬。竹节、关节等等。之后将这物体空间的含义移到物体运动的时间上.便成了“节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自然形成的节目很多,但无论什么节日都带有人文的性质,或欢庆、或纪念、或借节日来增强人们对某本某物的重视,把这些人文的内容安排在固定的日子,便有了节的兴隆。祖宗、先哲、…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的“于是”是一个用法灵活、意义复杂的词或词组(短语)。说它用法灵活是指它在句子中位置不定,语法作用较多而言的;说它意义复杂是指它在句子中的词性不定、译义各异而言的。考察“于是”的用法及词性,我们发现,“于是”一词的词性,不外乎连词和介词结构。那么,连词和介词结构又怎么才能区别开呢?下面我们就以《史记》为例,从形式、功能、意义上分析一下。一、连词。主要用来承接上文。(一片于是”类。这个“于是”是指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意义,也可以译为“这样一来”等。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于是”正是从古代汉语的双音…  相似文献   

16.
动结式及其后置成分的语义、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结式及其后置成分的语义、语法分析王大新01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组合,一般前面是一个单音节动词,后面是一个由表示结果的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如“打死”、“救活”、“修好”、“弄坏”等。这种特殊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动结式(组合)...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里“可”字约略出现1770余次。同早期和同时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比较,《红》里“可”字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就其来源看,较多的是属于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但也有历史汉语语言成分的残存,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在书中也有反映。这样,由于普通话和方言,共时与历时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再加上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就给我们考察“可”字的用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从词(词素与词素的组合)、词组(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三个不同平面上来探讨“可”字的功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寒寒 《生存》2020,(14):0096-0097
在日语中,“真相を知っての驚き”“安全を考えての決議”“交友関係に悩んでの自殺”“カードを使っての遊び”等的动词的连用形“て”后附加“の”名词修饰节的语法现象。本文将动词的连用形“て”后附加“の”的语法构造称作“‘Vての’名词修饰节”,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点展开讨论:1、“Vての”名词修饰节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Vての”名词修饰节成立的制约条件是什么3。  相似文献   

19.
武元  杨洪升 《学术交流》2008,(3):142-144
意合,是汉语语法区别于英语等西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古代汉语,几乎是无意合则无以成句.但学界对古汉语意合的具体情况尚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此为任,对习惯上称为文言句式的古汉语典型句式一一进行了扫描式分析,包括对名词状语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句,使动句、意动句等的分析.这类句式最能代表汉语的意合情况,它们的内部构成不但几乎不使用关联性、标志性词语,还留出了很多意义空白,让读者去意会,实现作者意合与读者意会的贯通.古汉语的意合性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及汉字的表意性具有共同的文化源头,那就是注重用"象"来模拟或反映客观世界,即如<易>经所说的"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对汉语意合性还具有简约、含蓄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考察现代汉语发展史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就是兼类词逐渐增多。其中,由动词变为动名兼类、由名词变为名形兼类、由形容词变为形动兼类这三种量最大,且名动形相互兼类的词还将增多;而形容词变为形名兼类、名词变为名动兼类的则相对较少。 (一)由动词转为动名兼类 这种兼类是最常见的,它在发展中逐渐增多。其原因是: 1.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而这种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所凭借的材料或手段以及动作、行为的施行者等,又该如何指称呢?有时,人们没有另造新词,而是通过借代手法,直接用指称该行为动作的动词的形式指称与之有关的名称方面的意义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