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每当节日的时候,以发短信形式表示问好。我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短信,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游戏和教育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开始关注儿童游戏,其儿童游戏思 想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及“活教育”理论体系等领域的研究中不断演进,逐步实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 的合理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合理化和幼稚园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化,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从“儿童以游戏为生活” 到“教学游戏化”中游戏本体价值的坚守及游戏与课程融合中游戏教育价值的挖掘是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 意义。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是源于生活;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就需要教师的引领。  相似文献   

4.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在当下文化中占据着引领地位,而且已在很大程度上拓殖了儿童文化,童年正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儿童溜入了广阔的成人世界——一个充满了危险与机会的世界”,“我们必须有勇气准备让他们来对付这个世界,来理解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王锋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13-113,117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常常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构建充满情趣的文化世界,对生活产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尊重儿童文化,应尊重儿童享有的权利;尊重儿童文化,应创造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尊重儿童文化,应构建走向合作与探究的生态课程。  相似文献   

7.
丁畅松教授     
丁畅松,男,汉族,1938年6月出生,湖南桃江县人,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湖南省中国古典文学学会会员。丁教授长期担任古典文学、古代文化史的教学工作,他先后主讲过“文选习作”“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及“文献检索”等专业课程,还参加了省级重点课程——古典文学的建设,该课程被评为省级合格课程,古典文学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研室。丁教授在担任教学的同时,还紧紧围绕教学进行科研,他撰写的专著《儒道释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共16万字,…  相似文献   

8.
“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孩子是世界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欢乐和憧憬。——题记根据“儿童”这一生命历程的特定阶段,儿童是人生旅途的珍贵驿站;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方充满灵性的天地。儿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着,  相似文献   

9.
青藏地区的儿童生活在多民族并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要支持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发展,需要以其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之一,在藏汉混居地,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立足于儿童生活的藏汉两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因此,此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需具备藏汉“双文化”教育的态度和理念、实施藏汉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和藏汉民族文化知识,由此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本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儿童生活世界的“蒙蔽”导致了丹麦影片《狩猎》中克拉尔的“谎言”迷局。要破解克拉尔的“谎言”迷局,不能仅仅从心理学的视角,要从意义更为完整的角度——儿童生活世界——对克拉尔的“谎言”迷局展开叙事研究,揭示“谎言”在影片语境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合理地认识儿童生活世界、理解儿童。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了以“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回顾与展望”为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关学者分别就过去一年内儿童文化研究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撰文进行了探讨。在回顾和总结2007年度儿童观、儿童法律、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媒介、儿童营养与卫生、少儿出版等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的同时,学者们也就流动与留守儿童、儿童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儿童食品与用品安全、儿童动漫产业等年度中心话题撰文展开了深度的探讨。本刊将以“2007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为专题,分两期先后刊出其中一部分年度观察与思考文章,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分别系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年度述评。其中浙江传媒学院戴月华博士的论文从“儿童中心论”问题、“儿童精神”与“儿童自由”问题以及儿童研究领域、方法的拓展三个方面回顾了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基本面貌,继而提出了对于现代语境下的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浙江师范大学张兆曙博士的论文在分析了“儿童与青少年文化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儿童成长环境”等2007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本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等。浙江师范大学刘万伦教授的论文主要从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总结了2007年度国内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等的论文从“基础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两个角度切入,对于2007年度国内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12.
儿童“赋权”是指通过内部赋权和外部赋权来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改变儿童“权力”现状,减少儿童的无力感,增加儿童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与行动的能力和信心的过程。儿童“赋权”有其赋权的应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儿童“赋权”有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应通过改变儿童观念、技能赋权、建立儿童工作小组等策略来进行儿童“赋权”。  相似文献   

13.
知识社会学发展到以伯格为代表的建构范式时期,将“知识”的范畴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现实,与游戏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其“拆解”儿童游戏生活可知:游戏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实,兼具确证性和意向性。在“游戏现实”被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提供了意义背景,语言则作为中介推动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儿童游戏正被建构起一种“双面”形象,较之成人规定的教育性游戏在时间与空间构成上产生“失衡”。因此,要求教育者辩证看待儿童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组建一种生活游戏观和生活教育观。  相似文献   

14.
儿童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的生活、发展、观念及儿童学自身历史的纯粹性科学(关宽之,1931)。由于学科自身的原因,儿童学的发展一度被终止。如今随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对儿童认识的逐步加深,这为儿童学的重建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儿童学的重建成为可能。由于儿童与民族的天然联系,儿童学对民族文化本然地理解与尊重,这意味着儿童学学科的重建与民族文化生活的联系不可分。儿童对基础学科的“依赖”注定儿童学的开放特征之存在,但开放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的放弃,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当前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把学生“实际”(即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教学中更要重视把活动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小学生的生活是由丰富多彩的活动构成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活动是儿童最基本的生理心理要求,是儿童的天性;从认识沦的角度看.活动是儿童认知生活和世界的重要实践途径和创造平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活动也是儿童伙伴交往沟通(即初步社会化的尝试)的主要手段。当然,若从反映论的层面来看,  相似文献   

16.
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强调“儿童在场”和“以儿童为场”的世界。成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充满了对儿童的历史性误解和期望性建构,这种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理解具有成人化、未来化、功利化、技术化、知识化等弊端。它与儿童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具有明显的冲突。为寻求成人视域与儿童视域中儿童生活世界的共生与融合,文章借助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论述了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对儿童开放性成长、游戏性学习及感受性体验的充分彰显,儿童生活世界应以“儿童在场”为基础对儿童的“教育场”、“游戏场”、“生活场”进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批判教育社会学中扭转不平等社会结构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展出一种针对当前中国留守儿童的可行性课程干预实践模式。呼应文化再生产的理论,考察留守儿童的学习过程发现,其学业表现失败一方面是压制性体制下资源缺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和课堂学习对于底层文化和经验的忽视有关。基于文化的生产性与创造性原则,尊重底层学生的文化和经验、将课堂外的社会情境导入课堂,有可能打造出转折的图景。这一做法,首先可以通过再情境化学生的文化经验激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思考能力,其次可以突显留守儿童在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的相对优势,进而促进其学习认同与学业成就。针对安徽新镇留守村校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呈现的课程干预试验为我们提供了引入课堂外情境的可能做法和具体效应。结合弗雷勒“提问式”教育的方法,我们探讨了“扩展的文化再生产干预路径”所具有的扭转社会结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孩子们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孩子们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学生经历了学校、家庭、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切实的体验了,但这还仅仅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要想利用这种资源,还需要教师的唤醒、激活,使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进入生机勃勃的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是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与技术合谋、技术实践活动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不统一以及科学技术盛行的致思路径下,使儿童生活世界走向了殖民化,由此“技术-儿童”关系也呈现为一种异化的状态。技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价值理性的呼唤。在现代信息时代下,本真的儿童生活世界应超越资本逻辑,走向技术正义;厘清“技术-儿童”关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在发展逻辑,正视主客体关系;用技术的艺术思维审美地观照儿童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