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数词“十万”与“千万”结构、功能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数词结构、功能的分折,概括出复合数词的结构与表义功能的对应规律:系位组合的结构关系是数学运算关系,构成确数词,表示确定数目;系系组合的结构关系是普通复合词的联合关系,构成概数词,表示概数;位位组合的结构关系是普通复合词的联合关系,构成夸张数词,表示夸张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词“三”的文化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数词“三”的产生及其特点。“三”是一个很平常而且大量使用的数词 ,含有“三”的词语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作为一个数词 ,它具有“成熟”、“完满”、“概指”、“稳定”等内涵和特点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数词通常被用来表示精确的数目与数量,具有严格的界限和确定性,但在另一方面,数词在语用中又具有语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三思而后行”、“百战百胜”、“A cathas nine lives”等,其中的数词都已不再表达原先的精确数值,而是转为模糊义了。 数词的这一特点造成了数词翻译的复杂性。翻译实践证明,将原语中的数词完全照搬  相似文献   

4.
宁德方言数词“一、二、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是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宁德方言属闽语闽东方言区侯官片。宁德方言数词用法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主要从计数开始的三个数字“一、二、三”看宁德方言数词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对常用的连用数词(也称合成数词)"二八""、三八"来源的探讨,简要分析其来源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三貊”是指在历史上曾融入高句丽族的三个貊族部落 ,即大水貊、小水貊和梁貊。本文在指出“三貊”系古貊人残部的基础之上 ,详述了“三貊”的一些具体情况 ,以此辨明了某些有关“三貊”问题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8.
数词略语是"文革"语言的一大构词特色,对"文革"时期的数词略语进行统计分类,进而对其语言特色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其研究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革"语言的认识,而且能够增强对"文革"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阴阳五行”,人们总觉得它是迷信落后的东西,梁启超称“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营”,范文澜称“五行说”为“五行毒”,“五行老妖物”,——这可以看作是对其主导方面(落后面)的痛斥;顾颉刚则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陈遵妫则认为“殷末周初形成的‘阴阳五行说’是当时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发展到后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从政治、军事、农业、天文历法乃至宗教、伦理、艺术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9,(2):6-6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相似文献   

11.
黄晓林 《社区》2010,(14):56-57
清明假日,原计划是和朋友相约到玉渊潭公园散散步、聊聊天、看看樱花。休息的时候也可拿本书读读。遗憾的是来玉渊潭游园的人真是太多了,那种原来想像的悠闲和宁静肯定是找不着了,只好另辟蹊径.在公园一个角落处找到了一个还算安静的地方坐下了。  相似文献   

12.
先秦动量范畴的表达式“数词+动词”具有表达功能上的歧义:可表动量,亦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这种蕴涵两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式在表达上违背了话语交际中的“足量原则”,因此“数+动”结构要么单袁动量,要么只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数+动”结构选择了转变语序——“动+数”结构表动量,在词汇层面,“数+动”结构保持了其造词功能(陈述性〉指称性)。但是由于“数+动”结构在文言中表动量的优势语序不可能完全退出表动量功能的语序集合,在动量范畴演变过程中“数+动”依然存在,在句法层面单表动量范畴的语例增多,在动量词范畴成熟后,“数+动”结构的数词与动量词结合成为普遍用法。  相似文献   

13.
牟宗三先生认为道统、学统、政统三位一体,方能构成完整意义的人文世界。他欲以此疏导出中华人文的道德宗教、民主政治与知识科学的基本精神,进而倾心于家国乃至社会的整体改变。他清楚地意识到,整个社会尚未确立文明的两个基点即人性与理性,社会民众对于科学与民主的感性触及与功利期许并不能换来真正的科学精神与民主制度,通体朴素的民众愿望换来的只是科学与民主的畸变形态,其结果不但无益于中国的社会民生,甚至还有可能伤及民族的文化生命,丧失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从而导致整个民族在文明中的式微和缺失。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按,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按,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蓦见(按,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15.
元代王构《修辞鉴衡》卷一"诗评"多辑录宋人诗话、文集及杂记等,并在每条之下注明出处。其中有一条:"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其下出处已佚。在以往关于唐诗分期的讨论中,这一记载一直被当作重要材料引用,多数学者认为这段话出自北宋杨时。而通过对《龟山先生语录》《修辞鉴衡》《对床夜语》《唐诗三体家法序》等的考察及其他材料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段话实际上出自南宋周弼而非杨时。这一结论亦可补足《修辞鉴衡》中"诗体之变"一条之下的佚文。  相似文献   

16.
拙作《墨子“三表”说初探》在《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之后,不虞加入了一派学术观点的行列,引起一些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卢枫同志发表的《墨子的“三表法”是唯物主义的吗?》一文(见《湘潭大学学报》八○年一期),把拙文列为“最近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三篇研究‘三表法’的文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元代南阳籍作家乃贤,就是元代后期诗坛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对元诗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的诗作在京都曾轰动一时,“每出一篇则士大夫辄传诵之.”(贡师泰语.按:本文引用资料,除注明出处者,余皆引自《金台集》前、后序)当时文坛巨擘虞集、揭傒斯等人皆为文极力称扬.他的诗同会嵇韩与玉的书画、金华王子充的古文,被时人并称为“江南三绝”.  相似文献   

18.
伊兜 《新少年》2023,(6):4-7
<正>说到“戏曲”,同学们应该不陌生,那“曲艺”呢?“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有悠久的历史,据调查统计,存在并活跃于我国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同样作为传统艺术,虽然在场景和布置上没有“戏曲”丰富,但“曲艺”凭借语言表述和歌唱技巧,同样做到了贴近观众、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巳就木的西方小说流派,其雅号今天却以童稚的姿态走到中国人面前,不少人对它感到陌生、新奇、迷惘;文艺评论界对当前小说创作中的意识流手法借鉴也是莫衷一是。究竟意识流是什么?意识流手法特点是什么?对它的借鉴该如何认识?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孤陋之见。意识流的三个詹姆斯  相似文献   

20.
漫谈“温”     
韩忠治 《社区》2013,(17):59-59
一个“温”字。与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气候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这里既不像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那样阳光直射、全年高温,也不像以南北两极为中心的寒带那样只有冬夏之别,我国大部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