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音乐治疗是医学与艺术的融合,是音乐治疗的分支,是一门交叉学科。文章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医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方式,为民族音乐治疗发展找到理论依据。从现代和古代的医学中探寻艺术的应用,从民族音乐研究中,探寻医学与艺术的融合,从神经美学研究中论证神经元对音乐审美的影响,建立音乐治疗的医学思维。在音乐理论研究与生产生活中找到医学的实践依据,从古书和少数民族史料中找到医学传承,从“意“”象”中又证实民族音乐治疗在中国文化环境的思维演变。治疗中的艺术思维来自音乐本身的美学特征,音乐不是生命体,但音乐的节奏、旋律、音高以及调式、调性等整体结构,能给人以美感,能将各方矛盾调节到平衡状态,反映出人的生命运动,这就是音乐的生命现象。因此,建立起民族音乐的思维范式,既能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又能促进民族音乐治疗新理论的构建,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符合当下“大健康”理念。 相似文献
2.
刘晓荣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诗学失落了。尽管如此 ,在当今这个布满怀疑的时代 ,文学艺术在揭示生活、塑造人生等方面 ,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作为人学的文学 ,它所揭示的生命 ,无论经受如何重压 ,都要以最自由、最欢乐的方式释放出来。体现在艺术中 ,就是巴赫金所说的“狂欢”模式。正是文学艺术自身特有的思维逻辑和表现模式 ,揭示着理论所无法触及的领域 ,预告着哲学自我的萌芽形态 相似文献
3.
4.
5.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超越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局限,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狂欢化诗学"丰 富了人类的生存体验,提升了"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蕴含,为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祖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79-83
狂欢化是巴赫金的一个重要概念。狂欢化即"复调",是语言的离心力量,是事物的"欢悦的相互依存性",是角度与表演,是对狂乱无序生活的加入,是无处不在的笑声。狂欢化在海勒的《终了时刻》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具体体现在世界经验的狂欢化,艺术思想的狂欢化和文学体裁的狂欢化三个方面。作者在作品中把狂欢化阐述为一种反制度,一种代表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另类生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论述了李贺诗歌独特艺术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内涵。从中可以看出李贺诗歌多采用联想、想象、直觉、幻觉、时空互渗等方法,把自己的情绪和感触移至自然万物之上,充满了浓重的神秘色彩,亦即原始思维和幻觉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9.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揭示了"狂欢化"对作家艺术思维和体裁形式的影响,对文学与人学的关系进行重新阐释,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文学观念的层面上,巴赫金独树一帜地宣称:文学是一场"狂欢化"的活动,一切本真意义的文学应具有"狂欢化"的精神,呈现"狂欢化"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人曾批判过东方类似于“幽梦”的“恍惚混冥”的艺术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既无法触及理智,也无法消除人们在宇宙中不知所措的焦虑感。然而,中国的“幽梦”思维,消融了西方的理智求索,却在感觉(玄览)与想象(神思)交叠之间,蓦然契入了宇宙的“内在空间”。 从词语的原生意义考辨,幽梦应该是指超越现实世界之上,隐含梦者心灵幽玄之思的、恍惚混冥的意识空间。从传统艺术思维内部发掘,幽梦则是主体以内心之深藏的情感来玄览现实物,在物我共感的直觉氛围中,以神思综合所览诸象,从而直悟出“我”与道冥之新境的整体性艺术思维过程。从具体的创作过程来看,幽梦乃是创作主体在凝神观照现实世界中,本能地找到其精神生命合于自然的旋律之宇宙奥义,最终在物我冥合的新境中重新体认现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狂欢吗?——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理论在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起我国学界的巨大共鸣.然而,中国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狂欢节,其丈化更多地呈现出"非狂欢"的特征.因此,在运用狂欢理论时,必须注意不同文化语魔的差异,在对话中实现新的文化形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历史悲剧的狂欢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描写"文革"题材的小说中出现了突出"文革"的喜剧与荒诞意味的思潮.无论是刻画"文革"中的"性解放",还是渲染"文革"的狂欢氛围,都还原了关于那场历史悲剧的狂欢记忆——那是混合了恐惧、愤怒、紧张、油滑、嘲讽、疯狂的政治狂欢.这样的记忆与"伤痕文学"的悲痛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共同丰富了我们对于"文革"复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对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多有借鉴.本文首先分析了借鉴产生的可能性,然后分析了两种理论在外在表现和精神内核上的不同,为狂欢理论确定了三个关键词,而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不同的.两者的不同之处来自作为一种“乌托邦“理论的狂欢在实际应用的变化,这种变化自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在狂欢化理念观照下,一切象征着阶级、等级、地位的标志都暂时消失,世界呈现出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诗经·国风》里的婚恋诗也可以用狂欢化理论来诠释。诗中不仅出现了上巳节男女狂欢的场面,而且婚庆、劳动等场面也表现出平民的狂欢精神。同时,这种狂欢精神也影响到爱情模式,使得青年男女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展现出话语狂欢和行为狂欢。 相似文献
16.
17.
冷卫国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
任何作品都是艺术思维的外化形式。因此,对屈骚艺术特质的把握,必须从这一角度入手。屈骚的艺术特质──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群,对巫术形式的自觉运用,对神话内容的大胆改写,象征系统的创立──正是屈原卓绝千古的艺术思维生成外化的结果。对屈原作品的解读,也不能脱离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某些令人深感困惑的理解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以狂欢化为出发点,就人物性格而言,莎士比亚《驯悍记》中的凯瑟琳娜是一个独立、有主见、大胆直率的新女性,其丈夫彼特鲁乔只不过是狂欢仪式中的小丑,一个自大、卑鄙的独裁者。凯瑟琳娜由“悍归”转化成“贤妻”在深层意义上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喜剧中的狂欢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美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6):77-78
狂欢是喜剧的重要特征,中国现代喜剧也不例外。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狂欢色彩主要表现为:语言狂欢、庆典戏谑、殴打与谩骂以及骗术表演。在狂欢的笑声中,喜剧的民主意识、对生命力的张扬和强烈的社会斗争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廖开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47-49
狂欢是人类一种普遍性的精神文化和民俗文化现象,中西方狂欢都是被压抑心理的释放和宣泄,都具民间性、自发性、广场性、娱乐性、戏谑性、物欲的放肆、对既定秩序和权威的颠倒等特性,但是中国狂欢与主流意识形态没有截然分开,狂欢的戏谑性远不及西方狂欢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