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革命的大旗,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尤其是在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指引下,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一百多次工农武装起义。其中,在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前,党在四川领导的、影响较大的有五次武装起义。这里扼要叙述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一、二、三路的斗争和川东游击军重建后的斗争,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1911年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之所以那样广泛激烈,这一方面是由于全川七千万人差不多都与川汉铁路发生了经济联系,使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四川立宪派人在这次运动中起了一定的组织作用。在立宪派掌握了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权之后,他们为了“保路”、“保款”,广泛发动四川人民跟清王朝在四川的反动统治者进行了反复的斗争。他们的斗争固然是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但客观上有利于  相似文献   

3.
(二)四川义和团迅速发展的原因四川地处祖国西陲,但在北方义和团兴起后,四川人民闻风响应,开展了广泛的反侵略斗争,配合和支援了北方义和团的发展;北方义和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后,四川义和团却迅速发展壮大,在清政府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严禁中国人民开展反帝斗争的险恶环境中,勇敢战斗,掀起武装起义高潮,革命烈火燃遍全川数十州县.这绝不是偶然的.(1)四川义和团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三年间,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四川进行过英勇的战斗,表现了“革命军队的高度坚轫性。”这支太平军虽然最终在大渡河南岸一败涂地,惨遭覆灭,但是,他们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和地方封建势力,扩大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鼓舞了川、滇、黔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其英雄事绩,至今仍在四川人民中间传诵。太平军在四川的悲壮历程,是太平天国史事中重要的一部分,曾经引起许多太平天国史研究者的注意。但在迄今为止的有关著述中,对于这段史实都是语焉不详的。为了对这一段史实作一些补充,本文主要根据四川的地方志书,参考清朝官书和奏稿,以及实地调查得来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四川尤其是重庆地区虽然遭到日军的重点轰炸,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仍呈现出历史上较为活跃兴旺的景象。八年抗战中,四川军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抵御外侮,共度时艰,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并由此而形成了“爱国”、“战斗”、“奉献”、“乐观”、“合作”的四川精神。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1890—19O1),四川省的大足县及其附近诸州县,在中法战争时各地人民抗法斗争的影响下,曾屡次出现爱国群众捣毁教堂、殴击基督教徒的教案.到九十年代,英、法等国进入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掠夺我国路矿特权,增加对华投资,倾销商品,夺占海港,增开商埠,支持扩张为其服务的教会势力,图谋“瓜分中国”,这就激起了我国人民的义愤,各地人民纷纷奋起。进行爱国运动,突出的表现为大足等县两次武装斗争,标志着四川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到了沸点。  相似文献   

7.
陆游在四川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后曾到四川作官,度过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道五年(1169),他四十五岁,受任通判夔州(今四川奉节),因久病不堪远行,次年方离开家乡山阴,“离吴入楚上巴峡”,(《古藤杖歌》)溯江入蜀。至淳熙五年(1178),他五十四岁,始奉诏离蜀东归。其间除半年多时间在陕南作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于蜀中度过。前后八年的“蜀栈秦关”生活,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从西藏较早传入四川藏区主要有三个史证:石渠“卓玛拉康”的修建、毗卢遮那在四川藏区的弘法、公元10世纪末在邓柯一带形成了一个康区佛法弘传中心。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古老教派的影响较大,传承较盛;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共融共存,包容性强;涌现了一批著名活佛和教派创始人;各教派与历代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一些寺庙和僧人有爱国传统,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在四川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斗争最复杂,创造的奇迹最多。红军在四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成立了四个省委,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初步探索,而且还在大小金川、康区北部成立了两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红军在与少数民族相处中,还留下许多佳话。中共中央在四川境内多次召开过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局会议及其它重要会议。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博物馆,可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重现长征历程,促进四川贫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潮迭起。参加运动的有广大学生、工人、爱国民主人士、各民主党派,以及国民党内部分爱国将领和部分地区的农民。斗争遍及30多个城市和地区,时间长达14年之久。这场斗争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一部分。正确分析、认识国统区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 ,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话剧运动蓬勃发展 ,成为抗战大后方话剧运动的基地。话剧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抗日救亡、反法西斯、争取民主进步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抗日战争之前 ,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新兴戏剧形式———话剧 ,在封闭落后的四川 ,仅仅处于萌芽状态。本文试图追溯四川话剧的提起以及曾孝谷对于四川话剧活动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近来史学界对四川义和团运动同反教会侵略斗争的关系,众见纷云,各说不一。有的同志说:四川义和团运动和反教会侵略斗争是两回事,根本不能混为一谈;也有的同志认为:四川义和团运动同反教会侵略本身就是一回事,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对于上述两种观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四川义和团运动同反教会侵略斗争的实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同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各有差异的历史事件,但就其性质来说,则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3.
冯玉祥“一生有很长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建立了丰功伟绩.”1943年到1945年初,冯玉祥在四川发起节约爱国献金运动,正是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之一.本文就这一运动的特点谈几点看法. 冯玉祥发动的节约爱国献金运动,是救援从论陷区逃到后方的难民而发起的。1936年,  相似文献   

14.
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其中学生运动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运动主体为留日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他们通过讨论时事、参加和发展革命政治团体、鼓动群众和直接参加革命斗争等行动,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了政治主张,提供了革命骨干力量,推动保路运动向着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方向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留日热潮遍及全国。僻处腹地、历来闭塞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满怀热情的青年学子们,赴日者络绎不绝,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亦名列前茅。这样一批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青年学生,对近代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对其历史地位值得认真注意。同时,把川省作为一个内地省分的典型,探讨二十世纪初的四川留日学生活动,对研究近代留日学生运动和辛亥革命也无不裨益。  相似文献   

16.
1990年8月21日,清政府下令“克日解散”义和团,并在此之前“叠经降旨,痛加铲除”。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迫使集中于津京地区的义和团成员不得不“潜窜各地”,其中的一部分“渐次入蜀”,与四川的反清秘密组织红灯教等结合,以“灭清剿洋兴汉”的口号召集下层群众进行新的斗争活动。从此,义和团运动的余波猛烈地震憾着清末四川社会。  相似文献   

17.
9月12日至15日,由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市中日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中日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学院隆重召开。参加研讨会的有日本福冈工业大学坂田义教教授、下关女子短期大学阿山光利副教授、宫崎县立综合博物馆宗像哲男先生,四川大学文学院王世德教授,阿坝师专才旦副教授,四川师范学院龙显昭教授、杨世明教授、周子瑜教授、李传永教授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四川师范学院副院长苏智先教授主持会议。四川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佘正松教授致开幕词。佘正松在向与会者介绍四川师院的建设发展及教学科研情况后,强调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他…  相似文献   

18.
四川保路运动中羌藏人民的反清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居住在川西北高原上的羌、藏族人民也在同盟会的领导和影响下,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革命活动。一九○七年王群烈士曾“奉同盟会本部命,往干厓联络土司。”①彭家珍烈士也曾于“清光绪末”②赴汶川住了数月,进行宣传、组织活动,播下革命火种,从思想上为以后反清武装斗争作了准备。保路运动爆发后,一九一一年八月四日,同盟会员王天杰、龙鸣剑等召集四川各路哥老会首领在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这个传统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斗争,成为根植于人民心中的一种民族精神。在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斗争中,所体现的近代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不但使历史上的爱国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而且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注进了  相似文献   

20.
蔡廷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其抗日斗争生涯可以分为赣南筹谋抗日、淞沪武力抗日、福建联共抗日、海外宣传抗日和两广发动民众抗日五个时期。蔡廷锴抗日斗争活动集中体现了对抗日、团结、民主三者的共同追求,蔡廷锴在实践中完成了由近代地方军事势力集团将领到爱国民主人士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