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以《离坚白》思想成家,而以“白马非马”论断成名。《公孙龙子·迹府》篇说:“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由此,“白马非马”命题成为先秦时期探讨公孙龙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历史的结论是:“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墨经·大取》);“有牛马非马也(即‘白马非马’——引者注)。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白马非马"论述的思考,对语义学中的指称理论进行综述,探讨了"白马非马"的理解和命题分析,从而对其语义学价值进行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3.
对于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命题,学界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有的学者认为,“非”字只能作“不是”解,“白马非马”的意思只能是“白马不是马”,因此断言公小龙的这一命题,是通过论述“白马”与“马”在概念上的差异,来否认“马”和“白马”的类种包含关系,否认白马是马。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非”通“异”或“(韭巳)”,可以作“异于”讲,“白马非马”的意思是“白马异于马”,从而肯定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一个逻辑学命题。比较两说,我以为后一说较为可信,但对“非”字的训释,由于取证不当,尚难服人。古音“非”在微部,“异”在职部,“(韭巳)”从已声,“已”在之部,因此“非”和“异”或“(韭巳)”都不得相通。本文打算从文字学和训诂学角度,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新的角度给“白马非马”这一哲学命题以新的剖析,主要的分析手段是形式逻辑学三大定律之一———同一律。通过分析,对原命题的逻辑思路有了全面的清晰认识。最后得出结论:只有遵循同一律的论证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先秦诸子哲学中,公孙龙哲学具有与其他诸子思想迥异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这就是研究内容上的"专决于名",立论方式上的超越常识,论说方法上的"假物取譬"。准确把握公孙龙哲学的这三个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公孙龙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虽然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违背常理的;但从普通逻辑角度看,此命题包含十分丰富的逻辑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下定义、划分、概括与限制、同一律等方面,都可以证明“白马非马”命题思想内容有其独特的深刻性,因此在我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马非马"是中国名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久悬未决的公案。传统上对它的解释都过于牵强,无法令人信服。在充分阅读《战国策》文本和对战国年间思想状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该文认为,战国时代的"白马非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话语。它的本意是:"白马"指的是"白马"这个地方而不是真正的马。这表明传统上以为是战国公孙龙所著的《公孙龙子》极有可能是后人的托附。  相似文献   

8.
"白马非马"是中国名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久悬未决的公案。传统上对它的解释都过于牵强,无法令人信服。在充分阅读《战国策》文本和对战国年间思想状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战国时代的"白马非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话语。它的本意是:"白马"指的是"白马"这个地方而不是真正的马。这表明传统上以为是战国公孙龙所著的《公孙龙子》极有可能是后人的托附。  相似文献   

9.
“白马非马”是先秦时代的著名“辩者”公孙龙主张的命题,为论证这一命题,公孙龙专著了一篇《白马论》。古来学者大都指斥它是“诡辞”,而对它称许者寥寥。只是到了近现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我们决不能单以先人的评论为据,本文只想从《白马论》的分析中找一找公孙龙“诡”的巧处。 《白马论》的中心命题是“白马非马”,目前人们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它讲的是“白马不是(不属于)马”,故意将两个种属概念说成全异概念,并且在论证中发挥其诡辩的逻辑技巧;另一是认为它讲的是“白马异于(不等于)马”,是讲两个种属概念的不完全等同,因此“白马非马”并不诡辩。我们是赞同前者的意见,这里关键是涉及到对“非”和  相似文献   

10.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年公孙龙最有名的哲学命题。公孙龙,赵国人,约和孟轲同时,是先秦刑名学派的集大成者。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基本逻辑是;白,是指颜色,马,是指形体。如果说白马,就兼指色和形,因之不能单纯等于形即马。  相似文献   

11.
<正> 《指物论》是以主、客问辩的形式,以指、物关系为中心来阐述世界构成问题的一篇论文。它意在证明主方提出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论题的正确性。《指物论》中“指”和“物”是相关联而又相区别的两个范畴。“物”的含义,我们根据《名实论》的“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一句对“物”所作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在《公孙龙子》书中,“物”,一方面可以作为万物的统称,另一方面又可指具体的物体。不论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物”,它都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指”在《公孙龙子》书中只见于《指物论》一篇,由于无法找出其  相似文献   

12.
“白马非马”刍议——辩证法与形式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马非马”刍议——辩证法与形式逻辑蔡尚枪不学物理,不能解决苹果熟了为什么往地上掉的问题;不学逻辑,也不能解决白马是不是马的问题。一“白马是马”的命题,意为“白马的属性包含马的属性”,或“白马包括于马”。虽然白马包含的属性“等同于”马的属性,但由于还...  相似文献   

13.
公孙龙名世的逻辑命题——“白马非马”,乍看几乎是儿戏般的诡辩,宋人黄震直接以“大率儿童戏剧”一笑置之。然而,倘若果真是完全违背常识而近于儿戏的笑话,何能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况且,其说受尽诋毁诛伐,犹历千古而不泯,不时引发后人对其理论的思索与探究。而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如统治者的讳忌诛禁,简籍的散佚,文字的讹夺,后人的曲解,遂使其说蒙垢千载,是非莫辨。本文就这一战国名辩的著名命题,结合《公孙龙子》一书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作一探索,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从逻辑哲学看公孙龙的“白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对对"白马论"的实在解释与逻辑论解释.公孙龙的"白马"与"马"有第一性质,内在本质,绝对概念三种意义."白马非马"之"非"实指"全异",因当时"全异"与"有异"尚未分化,致使公孙龙以"有异"论证,以"全异"结论."白马论"以名实观为基础,又融贯"正名实"的社会理想,于是否定变化,进而否定种与属、实体与属性的同一性,阻碍系词意识的萌生.结语揭示了运动观与概念论的关系,由此给巴门尼德的"唯存在存在"以新解释.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了凯因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五十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因此,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某些相似的经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理论界中,出现了一种“趋同”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们在  相似文献   

16.
不少今哲颇褒公孙龙的"白马非马"(P)论题,而冯友兰大师则较为跟随古哲,颇贬P.本文赞同后者.公孙龙说"白马非马"(P),或"懒(不捕鼠的)猫非猫"(Q),人们都把P、R的"非"解作"不是"而不能解作"异于"、"不等于",因语言乃"约定俗成",所以P、Q皆假.至于"鲸鱼非鱼"(R),在"鱼"的词义未被"理性修订"之前,R也是假句.虽然公孙龙从论据正确地建立"白马异于马",但当他再从"异于"推论"白马非马"时,推论明显不正确,犯"窜改词义"谬误.  相似文献   

17.
在考辨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将公孙龙纳入了视野。总的说来,与对公孙龙思想的关注、挖掘和诠释相比,他显然对公孙龙的身份归属和传承谱系更感兴趣。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以身份归属为主,并在对公孙龙思想传承的梳理中使之拥有了名家、墨家、儒家以及孔子后学等多种身份。康有为给予公孙龙的各种身份之间不能自洽,不仅各种身份归属之间相互抵牾,而且引发了公孙龙与墨子、孔子关系的诸多矛盾。康有为对公孙龙的审视和评价隐藏着对先秦诸子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将以孔子与墨子关系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关系的矛盾认识推向了极致。有鉴于此,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并非只限于对公孙龙本人的认识,也并不只关乎公孙龙一人在近代的命运。解读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有助于领悟康有为的名家观、墨家观、儒家观和孔学观。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的枟指物论枠是一篇研究指称性质和功能的文章。枟指物论枠中的“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指称行为 ,二是指称对象。“物”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指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混沌) ,二是指具体有形之物。公孙龙又进一步区分了指称行为的两个方面 :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与作为不可观察的分殊行为。当我们指向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 ,被指的那个域就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 ,成为具体有形之物 ,这便是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很显然 ,凡具体有形之物 ,都是指称对象。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不是指称对象 ,而是具体有形之物成为可能的条件。但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的指称行为却是指称对象。  相似文献   

19.
“势”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在唐诗论中,“势”这一概念出现频率较高,含义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唐诗论中“势”的分析,认为“势”首先是指诗歌创作中意象展开、组合的一种方式,其次,“势”也指意象之间内在的规律及其所呈现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