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中山关于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少年和青年时期在夏威夷、香港就学。资产阶级文化知识的熏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启迪,使他很早就萌发了在贫弱、屈辱的旧中国实行民主改革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孙中山在成为民主革命家以后,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首先正确地解决了政治同经济的关系问题。 孙中山认为,革命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他曾强调指出:“政治和经济两个问题,总是有连带关系的。”在这两个方面中,首先需要解决政治问  相似文献   

2.
<正> 根据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政治构想,建立本党执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护法运动中确立的实质性目标.1921—1922年“二次护法”期间,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仿照辛亥革命时期创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先例,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表明推翻北洋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孙中山等人将自己组建的新政权称为“正式政府”.广州“正式政府”的政策和成就,充分显示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反对列强、反对封建势力、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政治水平,并为日后国民党走上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新路铺垫前进的基石,也为后人评估五四运动以后复苏延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能量与局限留下了典型分折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一、民权政治—孙中山的行政管理思想孙中山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孙中山关于行政管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民权主义”当中,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权在民”论。即国家政权归谁所有,谁是国家的主人?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主民仆官”。他说:“今日我们主张民权,是要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政府的权力,“不应…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地探索着社会主义 ,最终把实现集产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革命目标。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他根据国情所设计的发展生产力的以国营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使得他的思想包含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因此 ,我们不但要承认社会主义是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而且还要承认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绝不能以“主观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视之。尽管孙中山对国情的认识还不合理、不深刻 ,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 ,但是 ,他能把根本制度选择与安排和基本国情相联系的思想方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辛亥革命80周年,又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25周年。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颂扬了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颂扬他“全心全意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并且指出,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卫兴华认为,许多报刊发表文章,宣传农村专业户(包括承包专业户和个体专业户)“是农村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种提法在理论上值得斟酌。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新生产力的代表”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含意,不能随便使用。它不仅是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个政治概念;不仅是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概念,而且是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概念。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过或存在着个体经济,但个体经济从来没有也不能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因为他既不能作为革命的阶级代表新生产力的要求去推翻维护旧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更不能上升为新社会制度的统治阶级。既然如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作为非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与孙中山、黄兴相比较,他不同于“实行家”和武装起义领导者黄兴,是积极的革命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也有异于革命“三民主义”的缔创者孙中山,是当时有名的“二民主义者”。当袁世凯窃取政权,孙、黄下野以后,他企图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来拯救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失败了。本文拟对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些粗浅的介绍和探讨,这对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性,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们把旧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称之为早期民生主义,并从政治经济角度就其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作一粗浅探讨。 一、孙中山早期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早期民生主义思想,与他的早期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思想,并不是同步产生的。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只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尚无“平均地权”一说,即当时尚无民生主义思想。在此八年后即1903年秋,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革命军事训练班时,才首次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经济政治主张,从而初步形成了民生主义思想。1905年10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正式问世。现在我们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它对于推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实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观点,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把握改革的方向。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就是要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它必须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  相似文献   

10.
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过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作用。1、香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而香港则成为他所领导的革命团体和政治力量的重要活动基地。1884年,孙中山前往香港求学,期间,适逢中法战争。他目睹了香港工人拒修法舰和停止装卸法货的正义行动,依靠民众的力量和否定现有政权的思想潜滋暗长,“余自己酉中法战争后,始有志于革命。”①1887-1892年,他再次来到香港,入著名维新人士何启创办的西医书屋,在这里,他倡导革命,惊世骇…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在澳洲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部分人组成“新民启智会”,利用“东华报”宣传康、梁改良主张,支持光绪复位,鼓吹君主立宪。1908年,民主共和思想传到澳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得到澳洲华人的拥护,共和派势力迅速增长。澳洲少年中国会发挥着宣传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支持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政权的积极作用。1914年,澳洲华人组成国民党,接受孙中山的领导,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向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从“建立新中国”转向了“建设新中国”;“愚公移山”寓言寓意也从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转向了挖掉“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这两座大山”。从技术革命视角,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大致经历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工业化新中国和实现“两个”“三个”或“四个”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新中国两个阶段;工业化新中国、现代化新中国的建设目标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均致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社会革命视角,革命时期党的目标是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党的构想是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作为过渡,进而发展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将来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构想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和苏联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标识了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通过对“旧中国”贫穷落后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比较,呈现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3.
廖仲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他的大量著作中不仅论述了政治革命问题,同时还论述过不少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试就廖仲恺的经济思想加以分析和探讨。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对于国家极端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有着种种解释和说法,经常发生论战。廖仲恺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明确指出社会政治制度是中国经济不发达和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 ,而他的经济思想是在古今中外多种经济思想或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本文认为 ,促成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形成 ,主要有三个理论渊源 :一是对中国固有思想的“因袭” ;二是对西方近代经济学说的“规扶” ;三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后来又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章太炎呢?曾经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度以革命家现身,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史,无数为反对帝国主义奴役和封建桎梏压迫,探索中国独立富强之路而抛头颅、洒鲜血的先进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孙中山的革命战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家、活动家朱执信就是其中之一。宋庆龄、何香凝都对朱执信作过很高的评价。宋庆龄说:朱执信是“国民党中坚定不移地和他(孙中山)站在一起拥护他的勇敢的行动和他开明思想的人”。何香凝则认为:“在同盟会中朱执信是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如果他还健在,他很可能是坚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革命老人对朱执信的评价是中肯的。只要我们探索一下朱执信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藩篱,而向着新民主主义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7.
孙巧玲  闫家龙 《东岳论丛》2003,24(4):99-100
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接管工作中 ,围绕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 ,采取不同措施 ,进行接管工作 ,避免了新旧政权交替时期可能出现的对生产力的破坏 ,发展了生产力 ,正确地处理了革命和建设的关系 ,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相似文献   

18.
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夺取政权与实施统治的重要基础,民国时期,国民党曾竭力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此寻求夺取政权与统治的合法性。政治象征是指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符号,同时也包括仪式行为与话语等,它们是政治意义、价值观念与社会情感的表现形式。国民党塑造、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服务于其政党需求,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本文仅就国民党对孙中山生前的神化及孙逝世后的官方定位展开考察,从孙中山定位的转化看国民党运用政治象征符号来寻求合法性的权力技术,以深化民国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源远流长,它渊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深植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沃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第二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消灭私有制,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迅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邓小平政治经济观的科学内涵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根源,政治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集中体现经济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政治的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共同规定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策略,除了第一步必须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外,最根本的策略就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提出了一个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和夺取政权才能实现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关政治经济观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